公社时期。在这两个时期中的人类都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因之在考古学上称原始社会为石器时代。
第一节 原始群(约前170万年——约前10万年)
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当时的人类刚刚从猿类分化出来,生产能力很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弱,只能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群体,以谋生活。这样的群体学术界称之为原始群。当时的人类所用石器为简单打制而成,这样的石器考古学称之为旧石器,称原始群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前、中期。原始群时期很长,本身亦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前期和后期。
一、原始群前期:原始群前期的人类保留的猿类的体质特征较多,与现代人类体质的差别较大,学术界称为“直立人”,亦称“猿人”。这时人类的婚姻形态属于不分辈分的乱婚时期。在我国境内发现的属于这一时期的人类主要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金牛山人。元谋人、蓝田人 元谋人是在云南元谋县发现的,是在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有一百七十万年了。所发现的为同一个体的两颗上中门齿化石。可能属于青年男性。此外,还有同一时期的石器、兽骨和人工用火遗迹。蓝田人是在陕西蓝田县发现的,距今约有八十万至六十万年了。所发现的化石有头盖骨一具、上颌骨和下颌骨各一具,还有牙齿十余枚。头盖骨骨壁极厚,额骨很宽,向后倾斜,眉脊粗壮,脑容量很小,估计约为780毫升。此外,还发现有打制石器和一些动物化石。北京人 北京人是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距今约有六十万至二十万年了。先后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六具,还有一些头骨残片及股骨、胫骨、下颌骨、牙齿等,属于四十个以上的男女老幼不同的个体。北京人身体各部的进化并不平衡,四肢进化比较快,手的演化最快,手腕的灵活程度和现代人的很接近。头部比较落后,头顶部低平,前额后倾,骨壁较厚,脑容量小,平均为1043毫升①;吻部突出,下颏(kē科)后缩,牙齿粗大,这些特征都表明了北京人头骨的原始性。四肢因是劳动器官,所以进化较快;头骨不是劳动器官,所以进化较慢。这一事实证明了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这句话是真理。北京人身长约156厘米,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在北京人的洞穴中,还发现了十万多件石制品,其中有使用痕迹的为两万多件,其中有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等。洞穴中还有用火的痕迹,灰烬叠压很厚。这证明北京人不仅在使用天然火,而且还会保存火种。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火不仅能照明、取暖,还可作为与野兽斗争的武器。更重要的是有了火,人类可以熟食,熟食容易消化,这对人体更好地吸收食物的养分,促进人类体质的发展,特别是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金牛山人 金牛山人是在辽宁营口县金牛山发现的。距今约有二十八万年了。所发现的为一个较完整的头骨化石和脊椎骨、肋骨、髋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跗骨、蹠骨、趾骨等,属于一个刚成年的男性个体。这是一具罕见的较完整的已接近于智人的直立人(猿人)化石。
二、原始群后期:原始群后期的人类体质已相当进步,学术界称为“早期智人”,5原始人制作工具图亦称“古人”。其时间约距今二十万年至十万年之间。这时人类的婚姻只能在同辈间进行,叫做“血缘群婚”,这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在我国已发现的属于这一时期的人类有马坝人、长阳人和丁村人等。马坝人、长阳人 马坝人是在广东曲江县马坝镇发现的,为一具不完整的头骨,其年代晚于北京人。长阳人是在湖北长阳县发现的,为一部分上颌骨和三枚牙齿。其年代晚于马坝人。丁村人 丁村人是在山西襄汾县丁村发现的,为属于同一个体的门齿两枚、臼齿一枚。其年代又晚于长阳人。在此遗址中还发现石器二千多件,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球、小型尖状器、厚三棱尖状器等。石球可能用作流星索,是狩猎工具,厚三棱尖状器可能是掘土工具。丁村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北京人进步。
三、有关原始群的传说:在我国古文献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原始群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如《吕氏春秋·恃君览》曰:“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韩非子·五蠹》曰:“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号之曰有巢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号之曰燧人氏”。《易·系辞》下曰:“古者,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gǔ古),以佃(tián田)以渔。”关于有巢氏、燧人氏、伏牺氏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群时期人类进化的情况。
复习题(带*者为重点,以下同,不再注):1。元谋人、北京人各发现于何地?各距今有多少年了?*2。试据北京人的体质变化的情况,说明“劳动创造了人”这一原理。 重要名词(带*者为重点,以下同,不再注):*原始群 旧石器时代 有巢氏 燧人氏 伏牺氏
① 现代人脑量平均为1350毫升,类人猿脑量平均为415毫升。 第二节 氏族公社(约前10万年——公元前21世纪)
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 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氏族公社的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一、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民族公社的特点 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份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这时实行族外婚制①,就是同一氏族内部不许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夫妻。后来发展为对偶婚,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不严格。因此,所生子女仍知母不知父。这时氏族共财,实行原始共产主义。母系氏族公社分为初期和发展时期两个阶段。山顶洞人 母系氏族公社的初期阶段约为距今十万年至一万年之间,考古学上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人类的体质特征已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学术界称为晚期“智人”,亦称“新人”。在我国已发现的代表性人类化石有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是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发现的。已发现的 人骨化石属于八个个体,其中较完整的有三具头骨,一为男性老人,二为女性,属于蒙古人种,距今约有一万八千年①。洞穴中所出石器仍为打制,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些器物则制作精致。如作装饰品用的小石珠、穿孔砾石、兽类牙齿、海蚶壳等。还发现有骨针,长82毫米,最大直径3。3毫米,而且钻有规整的针鼻,以便引线缝衣。骨针的发现,证明了当时的人类已掌握了高超的钻孔技术,而且穿着已有很大的进步。有些石珠、鱼骨等装饰品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说明了当时的人类已有爱美观念。有的尸骨周围还撒布有赤铁矿粉粒,可能这时已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在山顶洞人的居处发现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其中有鱼骨化石。说明了当时的人类过着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还有用火的痕迹,估计可能已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在山西朔县峙峪(shìyù士玉)发现的峙峪人,距今约有二万八千年,共出的有石镞。说明了这时的人类已使用弓箭。弓箭的发明标志着古人类在征服自然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河姆渡文化 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时期始于距今一万年左右。从这时起,人类所用石器主要为磨制石器,考古学上称之为新石器,称此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此时已发明并使用陶器,这是原始人类文化的一大进步。河姆渡文化分布在浙江绍兴与宁波之间,为新石器时代繁荣时期的文化,距今约有六千八百年。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凿、骨耜、骨镞等,陶器为黑色,有釜、钵、罐、盆、盘等,都是手制的。河姆渡居民已大量种植水稻,考古发掘时发现有很多稻谷、稻壳、稻茎的遗存,证明了当时的农业已相当发展。此外,还发现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①,可证当时的居地近水低湿,建筑技术已相当进步。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千多年,亦属于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文化。这类文化是1921年首次在河南渑(miǎn免)池县仰韶村发现,因以“仰韶”作为这类文化的名称。这类文化的分布区域很广,遍布于黄河中上游各省,以手制精致的彩绘陶器和磨制石器为其主要文化特点。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半坡村遗址 半坡村遗址在西安的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居住区内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只有一间,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长的住室或议事集会场所。墓葬是男子、女子分别葬在一起,说明了这里尚实行族外婚。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等,多磨制得比较精致合用。还有骨器、陶器等。这里已经处于“锄耕农业阶段”。谷物有粟、稻等,用石磨盘、石磨棒以去谷皮。还开始种植白菜、芥菜等。家畜饲养业已出现,主要饲养猪、狗。居民除经营这样的原始农业和饲养业外,还要捕鱼、狩猎、采集果实以补助生活。半坡居民的主要手工业有制陶器、石器、骨器、纺织、木工等。陶器是手制的,有瓮、罐、瓶、盆、钵、鼎等。上绘黑色或红色漩涡纹、波浪纹、几何纹、花瓣纹、鱼纹、鹿纹和人面形图案等。人们称这类陶器为彩陶。有些彩陶造型和纹饰十分精致美观。有些彩陶上刻画着类似文字的符号,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