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 第10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夜,他命王世和把蒋经国、俞济时等从睡梦中叫醒找来,告诉他们张治中在北平想同意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还写信来催他出国。他大喊道:“我就是不出国!我就是要亲自指挥一切,与共产党打到底!”

  他吩咐俞济时:“快,传我的命令,发电给广州的中常会和中央政治会议,发表声明,绝不能接受共产党的条件!叫中宣部程天放向报界发表声明!”

  俞济时一出去,王世和又悄悄进来:

  “总统,刚刚接到消息:张治中和邵力子的家眷已不在南京、上海,去向不明。”

  蒋介石一声狞笑,他朝着蒋经国:“你听见了?”

  蒋经国默然无言。

  “快通知毛人凤,把于右任老头监视起来,莫让屈武把他弄走。

  蒋经国点点头。

  总崩溃的日子

  1949年4月21日,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那天凌晨,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阴的长达五百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南京当局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彻底摧毁了。

  这天中午,蒋介石在妙高台别墅里刚刚午睡醒来,门外有急促的脚步声自远而近,一个熟悉的声音气喘喘地在问:

  “总裁醒了吗?”

  “是世和吗?快进来。”

  王世和一个立正,报告说:“总裁,刚接到急电,共军已冲破长江防线……”

  蒋介石霍地站了起来:“什么?你说什么?”

  “共军已渡过荻港,说有百万大军。”

  “混蛋,都是混蛋!”蒋介石骂道:“汤恩伯是怎么搞的!”

  “防线太长,原也难守。”王世和谈了自己的看法。

  “放屁!你懂得什么!”蒋介石接着说:“世和,我要马上到杭州去,通知作好准备!”

  当蒋介石从溪口飞到杭州,又接到了江阴要塞失守的消息。

  “快,叫吴忠信马上飞南京,把李宗仁和何应钦他们叫到杭州开紧急会议。”蒋介石气急败坏地说:“再通知汤恩伯也到杭州……”

  吴忠信乘了专机去接李宗仁和何应钦,在明孝陵机场上,才告诉李宗仁:“江阴要塞今早失守,五十四军正在反攻。”李宗仁大吃一惊,目瞪口呆。

  汤恩伯在会上报告长江防线崩溃情况,他看了一看蒋介石铁青的脸,呐呐地说:“长江防线,除上海附近地段外,已被共军全线突破。江阴要塞今早失守;荻港也在昨晨失守。第七绥靖司令张世希向我告急。”

  蒋介石猛的站了起来,扫了一眼李宗仁和何应钦、汤恩伯,然后恶狠狠地道:“现在南京处在共军钳形包围之中,只有两个字,炸!撤!懂吗!所有部队分路撤至上海、杭州。把南京城下关火车站、码头、水电厂都炸掉。不能给共军留下一点东西。我们要在浙赣线以北山地建立第二道防线,确保沪、杭。”

  23日,这个曾经作为国民党首都的金陵古城终于被解放了。

  这时杭州正下着细雨,“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蒋介石感到一陈寒意,望着雨中西湖,心中一片凄凉之感。

Number:3234

Title:目光,传递心灵讯息的语言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李定

  你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或人像摄影时,首先注视的是那一部位呢?毫无疑问,是人的眼睛。目光,是人类传递心灵讯息的特殊语言。

  苏联心理学家为此作了一些有趣的实验。他在实验者的眼睛上装上微型橡胶吸盘,吸盘上有小巧的反射镜。在观摩人像时,反射镜能反射定向的灯光,从而在照相纸上留下眼球活动的轨迹。这个轨迹图是十分引人入胜的。我们可以看到,观画者的目光一次又一次折回到画中人物的眼睛上,即使是一张侧面像,眼睛仍是被注意的中心。

  英国一些心理学家的实验则证明:任何两个平行排列的环状物或圆圈,特别是圈内还套有小圈(如人的瞳孔)都能吸引住人的视线。可以相象,人对眼睛作出的自动反应是动物祖先的遗传。许多动物瞠目噔眼,其目的是要向敌手发出威胁信号。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有些蝴蝶翅膀上的环形斑纹越来越醒目,这种斑纹会使蝴蝶的天敌产生错觉,误以为是某种怪物虎视眈眈的大眼睛,而不敢轻举妄动。

  人的目光,则是赖以交际的工具之一。不同民族在交往中各自使用目光的方式千差万别;而用目光进行交际的习惯,在童年一经形成,几乎终生不再改变。

  瑞典人交谈时,互相打量的次数要多于英国人。印第安人那发赫部族从小教育孩子不要看着对话者。南美印第安人维图托部族和博罗罗部族的人对话时目光要各朝不同方向,面对众人讲话者必须侧过身子,让自己的目光注视着住室的深处。日本人对话时,目光要落在对方的颈部,这样对方的脸和双眼就映入自己眼帘的外缘,大眼瞪小眼是失礼的行为。这种禁忌在其他一些民族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才有。例如肯尼亚的卢奥族,岳母与女婿交谈时就要转过身去。阿拉伯等一些民族却认为,不论与谁讲话都应看着对方,儿童接受的也是这种教育。世界上大部分民族都有不成文的规矩,忌讳死死地盯着别人看,认为这种目光带有挑衅和侮辱的性质。

  妇女比男子更爱直眼看人,她们常常仔细端量对话者,注视的时间也长。男女之间或许生来就有这种差别。不管怎么说,出世六个月的女婴的眼神就已经比同龄男孩锐利得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别也就更大。心理学家推测说,这种特征可以从妇女传统的社会地位来解释。作为子女的养育者,母亲要与尚不会说话的孩子进行内心的交流,就必须使用目光来作工具。

  人们在交谈时,目光具有补偿的功能。说话者打量对方的次数明显少于听话者。专家们认为,这使说话者有可能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要表达的内容上,而不致于分心。一般在一个长句或几个有逻辑联系的句子结束前一秒钟,言者会察看一下听者,仿佛是给对方一个信息:“我要结束了,下面该轮到你了。”听者的反应则是移开自己的视线。

  从眼睛这个心灵的窗口,可以领会人的心灵语言。芬兰心理学家曾请一些演员通过表情来表现各种不同的情绪,然后再把所摄的照片横裁成细条,挑出印有双眼的细条相片让人们来辨认,结果回答的正确率相当高。显然,传递心灵讯息时眼睛起了作用。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些实验心理学家还证明,目光有助于交谈双方保持接触,可以抵消那些造成疏远的因素。例如,请对话者分坐在一张宽桌子的两侧,结果他们互相观望的次数要比坐在窄桌旁频繁得多。在这种场合,间隔距离的扩大通过目光频度的增加而得到了补偿。对话者直视目光频度的高低,还取决于一方在另一方心目中的地位。一些心理学家曾同女大学生一起进行了实验。他们让两个不相识的女大学生共同讨论问题,预先对其中一人说,她的对话者是研究生,同时却让另一方知道,对话者是个高考多次落选的中学毕业生。得知自己地位高的女大学生,不论是说话时,还是听讲时,目光总是盯着对方。而自认为地位低的人,听讲时投去的目光要多于说话时。

  不屑一顾也是一种信号,可以有意识地回避对方的目光以表示不愿答理和不想与之打交道。大量的观察表明,情绪高昂时投射的目光就多,而郁郁寡欢时常常就会白眼待人。

  研究目光语言当然不是为了猎奇。培养演员、教师、记者和外交人员离不开传授交际的科学,而人的表情、举止、目光都与交际这门学问密切相关。此外,这项研究还可以帮助医学工作者矫正诸如眼珠滴溜转、目光闪烁、咄咄逼人、眼神凝滞等多种缺陷。上述反常的习惯往往与某些神经机能病有关。目光语言的研究成果在技术领域也能大显身手。技术人员在设计公交车辆的座席时,可以得到心理学家的提示,以避免让乘客在旅途中相对而坐,面面相觑。眼睁睁地对视,对乘客是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为避免这种窘况,大部分地铁乘客往往不是看书读报就是打瞌睡。

  目光研究对电视电话系统的研制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有朝一日,当电视电话深入千家万户之时,你或许会意识到,你把亲友呼唤到屏幕上来,仅仅只是为了给对方递上一个眼色,同时得到对方一个或是亲昵、或是祈求、或是得意的目光。

Number:3235

Title:隆美尔的珍宝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1期

Provenance:人与法

Date:

Nation:苏联

Translator:徐晓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军队曾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各国和民间的珍贵文物、金银财宝,进行了大规模抢劫。尤其是隆美尔将军统率的非洲远征军,更是掳掠了大批罕世珍宝。这些珍宝中的一部分于战后被陆续发现,而大部分至今下落不明。为了寻找和占有这些珍宝,西方各国的政府和各种各样的公司、团体、冒险家,纷纷登台,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探宝闹剧,许多人还为此死于非命。其中最为甚者,大概要算围绕“弗莱格案件”所展开的隆美尔珍宝之争了。

  弗莱格粉墨登场

  1948年6月的一天上午,法国驻德国什图特加特领事馆里,走进一个25岁的瘦高青年。他自称皮切尔·弗来格,前来申请去法国科西嘉旅游的签证。法国代办得知他曾是党卫军驻意大利潜水分队的司务长时,顿生疑窦,便说:

  “我可以考虑您的申请,但您必须讲出前往科西嘉的真实目的。注意,别拿鸡毛蒜皮的事来蒙我!”

  弗莱格一怔,但他略加思索后,就讲出一段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