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 第18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堆讲义教科书及散文上,我们也不难感受到慈祥。

  中国现代文人的教书绝非这四种截然划分,不过引其大类罢了,实际上伟大、朴实、渊博、精彩往往是错综统一在成功的教师身上的。

  倘如有谁来写一本《中国近现代教学法史》,我想那倒是很有承前启后的教益。

Number:5603

Title:乐趣所在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7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朱祺

  两位经济学家到一家饭馆共进午餐,“吃什么样的饭菜,我们倒不在乎。”其中一位对女侍者说,“只管把帐单拿来,好让我们就此争论一番。”

Number:5604

Title:一触即发

作者:张勇

出处《读者》:总第17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一辆手推车进入拥挤的菜市场,但是买菜的太太小姐都不让路。

  推车的人大叫:“小心身体!”

  但无人理会。

  又大叫:“小心衣服!”

  只有少数人让路。

  最后叫:“小心擦破尼龙丝袜。”

  结果车前方立刻出现了一条通道。

  有所识别

  丈夫检查自己的钱袋,然后暴跳如雷地对妻子和儿子乱骂:“这孩子又拿了我的钱!”

  妻子反问道“你那么有把握是孩子,而不是我拿的吗?”

  丈夫摇头说:“不,不会是你拿的,因为这次并没有把钱袋里的钱都拿光!”

Number:5605

Title:求婚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7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我曾经在一家退休人员住宅设施公司当维修工。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为居民提供维修服务。记得有一次,我被叫去修理一扇不能关严的门。来到那家公寓,我敲敲门,里面没人应声,于是我跪到地上检查门锁。这时,门突然开了,出来的是一位颤巍巍的老太太。看到我跪在门外,她大吃一惊。

  不过,接下来该我大吃一惊了。她双手扶起我,说:“我很高兴接受你的求婚。”

  心领神会

  老技师一边修理我的电视机,一边向徒弟传授维修技术。当两人把电视从墙边拉到地板上时,老技师告诫他的新徒弟:“你在地板上干活一定要小心,说不定什么时候玛格丽特湿乎乎的嘴唇就会贴到你脸上。”徒弟似乎心领神会,高兴地往我这边儿瞧了瞧。我赶忙把我的爱犬介绍给他:“它就是玛格斯特。”

Number:5606

Title:要爸爸有啥用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71期

Provenance:现代家庭

Date:

Nation:

Translator:

  丽丽:“妈妈,我是你生的吗?”

  妈妈:“是的,孩子!”

  丽丽:“那我哥哥是谁生的呢?”

  妈妈:“傻孩子,你哥哥当然也是我生的啊!”

  丽丽:“连男孩也是妈妈生的,那要爸爸有啥用呢?”

  报复

  一天我下班回来,儿子告诉我:“妈妈,小狗把我的牛奶给喝光了。”我说:“一定要教训它。”“不用了,妈妈,我也喝光了它盘子里的牛奶啦!”儿子得意说。

  小淘气

  妈妈:“丹丹,早知道你是小淘气,妈妈就不把你生出来了。”

  丹丹:“那您现在还是个大肚子呢!”

Number:5607

Title:漫画与幽默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7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张燕萍

  一群士兵决定下午去海边玩。其中一个人以为那里有换衣服的地方,所以没穿游泳裤就去了。可到了地方他才发现自己打算错了,于是他急忙溜回车内换衣服。在他奋力往游泳衣里钻时,发现沙滩上有一个女的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他。这位士兵感到自己的隐私受到了侵犯,于是恼羞成怒地直奔那个女的而去。

  “你总这样盯着看别人换衣服吗?”

  “你总这样在别人车里换衣服吗?”她反问。

Number:5608

Title:辛德勒的故事一篇迟发了45年的报道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71期

Provenance:上海译报

Date:

Nation:

Translator:闻延

  1940年,在法国巴黎工作的加拿大新闻记者赫伯特·斯坦霍士偶然听说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的故事。当得知辛德勒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冒着风险在纳粹的魔爪下救援了不少犹太人时,斯坦霍士怀着极大的敬意报道了这位在那时还是默默无闻的英雄。但是,也许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对那一场在四年前才刚刚结束的战争记忆犹新,对“第三帝国”还抱有一种本能的厌恶,因此对身为德国人的辛德勒的态度也相当冷淡;总之,在45年前竟然没有任何一家报刊愿意刊载斯坦霍士的这篇文章。随着澳大利亚作家汤姆士·詹尼的小说《辛德勒名单》的问世,特别是在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由好莱坞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同名电影荣获了奥斯卡金像奖之后,如今辛德勒的传奇故事几乎已经传遍全球。而这篇报道在被尘封了45年之后也终于重见天日,于1994年得以首次发表。

  他的工厂是犹太人的“避难所”

  我是从会计师伊斯·斯通那里听到奥斯卡·辛德勒这个名字的。

  斯通和辛德勒是1939年在克拉科夫认识的。“我得承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对辛德勒一直怀有一种深深的戒心。”斯通对我说,“我对德国人没好感,几年前,他们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里杀死了我的母亲。”

  斯通当时在一家原先由犹太人开设的、具有相当规模的进出口公司里任会计主任。1939年纳粹占领了波兰后,这家公司被“接收”了。有一天,“托管”这家公司的德国人带着斯通去见另一个德国人,后者就是奥斯卡·辛德勒。“我认识奥斯卡·辛德勒那会儿,犹太人正处在情况恶化的开端。”斯通说:“当时他想知道我在犹太人中的地位。这不是什么秘密,我就告诉他说我是波兰西部地区犹太人事务处的副主席,同时也是犹太教中心委员会的委员。他很客气地与我寒暄了几句,就离开了。”

  12月3日晚上,辛德勒突然来到了斯通的家里,他们一开始的话题主要是有关文学方面的。辛德勒显得对一些杰出的犹太作家非常感兴趣。但是,谈着谈着,辛德勒忽然转变了话题,说道:“我听说,明天将会突击搜查所有留在这里的犹太人的产业。”

  斯通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警告。等辛德勒走了以后,他赶紧将这一消息传了出去,他的许多同胞后来正是因此而逃脱了一场厄运,那是到当时为止德国占领军对犹太人所采取的最为残暴的一次“清洗”。事后,斯通深切地感到,辛德勒显然是想取得他的信任。但是,他却琢磨不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自纳粹占领波兰后,许多德国投机商都纷纷来到了这里。辛德勒来自离德波边境不远的兹维道尔镇,不过,他却不同于那些投机商。他所接管的工厂是由商业赔偿法庭判决给他的,而不是从犹太人那里“没收”来的;并且,那是一家已经破产了多年的小搪瓷制品工厂。1940年的冬天,这家工厂重新开工,辛德勒雇用了大约100名工人,其中有7个是犹太人。斯通被他聘为这家工厂的会计。

  辛德勒是个精明而又非常勤奋的企业家,当然,他的机会也不错。当时想找活儿干的人很多,而工资也给得不高。因此,在开工后的一年时间内,这家工厂的工人就增加到了300人,其中约有一半是犹太人。至1942年底,辛德勒已雇用了近800名工人,而其中犹太人达370人。他们全都来自德军在克拉科夫设立的犹太人“居民点”。斯通回忆说:“对于犹太人来说,白天能够离开‘居民点’到德国人开办的工厂里去干活,在当时被视为是很幸运的事。”

  不过,他们却不知道,辛德勒为了保护他们,甚至不惜篡改了他们的人事档案:老人少写20岁,儿童成了大人,律师、医生等被写成了金工、机工、绘图员等,或写成其他在德国占领军看来是制造战争物资不可缺少的专业技工……与此同时,辛德勒每天晚上都要周旋在德国军官和盖世太保之间,尽量与那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结为“朋友”。据说,他的风度与他所表现出来的“忠诚”使他在这些人中颇得好感。

  他营救了数以百计的犹太人

  随着形势的发展,犹太人的情况在继续恶化着。纳粹加紧了对犹太“居民点”的控制。许多犹太人被送进奥斯威辛集中营,甚至被当众枪杀;还有不少人由于缺乏粮食和医药,病死或饿死了。但辛德勒的工厂在这种阴郁、恐怖的气氛中仍然维持着相对平静的生活。

  1943年3月13日,纳粹颁布了一项命令,宣布关闭克拉科夫犹太“居民点”。所有的犹太人都被强行驱赶到了设在郊外的普瓦索夫集中营。集中营里的条件非常恶劣,数以百计的犹太人在那里病死或被送往奥斯威辛。显然,纳粹已经开始了灭绝犹太人的罪恶计划。辛德勒的工人也被送到了普瓦索夫,不过他们在白天仍然可以到工厂上班。有一回斯通患了一场重病,让人带口信给辛德勒。请求他能提供一些帮助。结果,辛德勒马上带着药品来到了普瓦索夫,以后又经常去探望他。就这样,辛德勒亲眼目睹了普瓦索夫令人不寒而栗的悲惨状况,这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但是,当时工厂里的情况又何尝是他愿意看到的呢?在疯狂的反犹分子面前,辛德勒也常常会生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且这种感觉在日益加深。他发现,现在与前来巡视的德国官员周旋已越来越困难了,他所惯用的“两面派”的手段也越来越不易施展了。

  有一天,盖世太保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