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丹娘一直在打听自己的情况,沈守和心头一热,阔别整整22年了,不知丹娘和女儿甘苦如何,他怎么不想见见自己的亲骨肉啊,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颤声说:“好,请您转告丹娘,我们见见面,谈谈……”
训练完毕,沈守和所在苏维埃宾馆11楼住房的电话里传来了丹娘的声音:“你是沙萨吗……”也许是哽住了,隔了好一会儿才断断续续地说:“我想见见你……”
沈守和真想马上答应,然而,一想到芦领队,他犹豫了一会。也许丹娘太兴奋了,不管沈守和答应不答应,抱着话筒催促:“我现在就想见见你,你好吗?我就在你下面的5楼内宾部,你不要出去,我已经从摩勒门斯克赶来这里整整等了你3天了。”
沈守和在犹豫中吐漏了个“明”字。丹娘急了,说:“不要明天,就今天,明天我就要离开列宁格勒去看琳娜·沈,……”
人非草木,还能说什么呢?
沈守和与丹娘在5楼她的住房里想聚了,沈守和发现,丹娘的蓝眼睛周围巳爬上了浅浅的皱纹。显然,这22年来,她已饱经沧桑。她告诉他,她带着女儿离开他后,在家养了1年病;后来,把孩子托寄给母亲,她又去列宁格勒师范学院攻读本科,4年毕业后回到家乡中学任教,现在是该校的教务长。他们的女儿已从列宁格勒电器学院毕业后担任工程师,去年刚结婚,今年怀孕了,她没改名,仍然叫琳娜·沈。丹娘还告诉他,这22年来,她除了含辛茹苦扶养孩子外,还日夜为他的命运担心。尤其是在“文革”时期,她担心他会为她的苏联国籍而受尽折磨,甚至含冤离开人间,心里十分牵挂,到处托人打听他的消息。更让他伤感而内疚的是,这些年来,丹娘尽管音讯全无,却一直痴心地等着他,不愿再婚。
说到这里,丹娘的蓝眼睛里盈满了泪水,露出深沉的渴望神情继续说:“我一直没敢把你的情况告诉孩子,怕我们这一代的伤痕影响到下一代。现在,琳娜·沈出嫁了,我与80多岁的老母亲住在一起,母亲早巳退休,每月200元养老金,我每月800元收入,钱不少了,要买什么都可以,很富裕,就是太孤独了,如果有可能,你是否可以留下来……”
沈守和的心被揪疼了,原来,从62年离别后,他总以为丹娘回苏后一定重建家庭了,那时她才23岁,年轻漂亮,怎么会守到今天呢?
内疚,怜悯,……而眼前的现实巳是无法改变了。他只想让丹娘早日结束这无望等待的痛苦煎熬,找个相爱的丈夫安度晚年,于是,直率地说:“我已经结婚了,在中国有了妻子和两个女儿……留下来是不现实的,她们怎么办?我不能一个人好过而使她们三个人痛苦。人各有命,承认历史留在我们身上的悲剧吧。希望你早一点成个家。现在我国政策开放了,我以后有机会还可以来苏联看望你的……”
丹娘感到一阵目眩,沈守和的话像五雷轰顶,但她很快就镇静过来,抽噎着对他说:“沙萨,既然这样,我谅解你,不要为我们的过去而毁了你现在的幸福家庭……我会……”
说罢,拿出一架照相机,颤动着说:“今生也许难相见了,带回去,留个纪念……”沈守和眼圈红了,伤心地递给丹娘两件羊毛衫,泣声说:“丹娘,这两件羊毛衫,一件给你穿,另一件给琳娜·沈,别告诉她这是中国爸爸给她的……”说完,滚下了两行热泪……
沈守和回到代表团,芦领队非常恼火。一见面就斥责说:“为什么不汇报就随便和丹娘接触,纪律性到哪里去了?”原来,芦某曾暗中指使一个人监视沈守和的行动。沈守和悲愤交加,冲着芦某说:“你也在苏联读过书,也应该懂得一个苏联人的感情,现在,你连人之常情都不懂,真是白懂俄文了。”
晚上,沈守和又接到丹娘电话:“沙萨,我能不能明天来送行?”沈守和说:“我们芦领队懂俄文,你把情况跟他讲一下,看他同意吗。”说完把话筒递到芦领队手上。
当芦某接过丹娘的电话时,丹娘进一步说:“我想带着我们的女儿一起来送行,可以吗?”芦某终于尴尬地允许了。
第2天晚上,天灰蒙蒙的,风在枝丫间鸣叫着,像在痛苦地呻吟……列宁格勒火车站上,沈守和挂满泪珠的眼睛盯着车站台阶上的丹娘和腆着肚子的琳娜·沈。他和丹娘彼此不敢打招呼,只是来回地在车站上踯躅,泪眼相望。因为丹娘不敢让女儿知道眼前是她的生父,她只是对女儿说:“今天晚上,你陪妈妈一起去送一个中国老朋友……”当火车快启动时,丹娘对车窗囗的沈守和招招手,琳娜·沈也热情的挥动着手臂,她一点也不知道,送走的居然是自己的生父。
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驶去,车轮辗碎了两个异国爱侣的心。
感叹
沈守和的心碎了,但是回国后面临着的竟然不是同情、安慰,而是芦领队的吩咐:“写个和丹娘接触的‘情况’……”他的心碎上加碎了。有人为此抱不平:“你不用写,写什么,现在‘文革’早过去了,而且已经开放了,还搞这一套!”结果,沈守和顶不住有些领导的压力,勉强违心地写下了一个与丹娘见面的简单情况,才算过了关。此后等待他的是什么呢?1984年,他虽然是23届奥运会中国击剑集训队总教练兼花剑主教练,但是临阵却被“挡驾”了。再以后,他从国家队总教练的位置上销声匿迹了。
尽管他内心极其痛苦,他再不愿给丹娘写信,他希望她能对他死心,从而振起精神重新找到爱情。
如今,上海和列宁格勒已摆脱了历史纠葛,结为友好城市,两市人民开始重温旧情,但是,沈守和与丹娘的感情,却只能在梦幻中依稀萦系在一起……
Number:868
Title:人的性格及深层心理
作者:朱巨器
出处《读者》:总第98期
Provenance:科学画报
Date:1989。1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人间之谜正是人类自身,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人际关系为什么复杂,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内心深处都还拥有一个自我的世界。
这个自我世界是一个模糊的、欲望的世界,它一直以抑制的形式,封闭在人们内心的深处,人们自身无法认识这个世界。如果你认识了它,它将成为你自我的一部分,但是,当人们去认识这个世界时,自我的其他领域却会产生不容置疑的排斥性。这种矛盾的心理作用,经常参与人们的行为,形成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理解,以致产生误解和烦恼的根源。
但是,无意识的领域却也并非永远隐藏在黑暗之中,相反,它经常表露在人们的言行之中。由于人们的言谈举止,往往能真实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因此,只要你能察觉出其中的奥妙,你就可以避免一些不愉快的烦恼。
谈吐中表现出来的心理
谈话中,多用第一人称单数的人,具有强烈的自我显示欲;不分场合,一概使用第一人称复数的人,喜欢附和雷同。不是小孩,说话却拖泥带水,反映出这人是娇生惯养的;故意滥用词语的人,旨在显示自己的地位比别人优越。
素以“老某”称呼某人,突然改囗称之为“小某”,这种改变,反映了说话人心境的改变,传递出“你有什么了不起,我比你强多了”这样的深层意识。
谈话中,频繁引述古人或名人语录的习惯,是一种狐假虎威、权威主义的心理表现。说话喜欢夹带一两句外语的人,旨在用语言的转换掩饰自身的弱点。用词喜欢追逐词义的深奥,也是想在智能上掩盖自己的拙劣。
关系本该相当亲密,说话却循规蹈矩,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嫉妒、敌意、轻蔑或警戒的心理情感。反之,谈话并不循规蹈矩,倒可说是关系亲密。商业谈判中,常用的一种计策,就是故意插科打诨,虽说无伤大雅,倒也能解除对手的警戒心理。
说话常用“和”、“加之”“而且”这类连接词的人,缺乏归纳判断的能力;常用“但是”、“然而”这类连接词的人,思辩能力强;常用“我想”、“我想是”这类表达形式结束谈话的人,信心不足,谨慎倒是谨慎的,但也不免胆小;以“那且不说”为由,置别人的观点于一旁、滔滔不绝、高谈阔论的人,具有强烈主张自我第一的个性;每当与女青年谈话,就言必称“您母亲”的人,精神上尚未独立;平时沉默寡言、笨嘴拙舌,忽然变得喋喋不休、巧舌如簧的人,所谈的话题往往是违心的。
开囗就说:“这话只能在这儿说,”那是期待你公开传布;听别人说话,点头表示理解,头点得厉害,表示充分理解,而有的人,当你谈话停顿时,便点上两三下头,这往往反映出他尚未理解你的意思;说话希望小声的人,不是对谈话内容缺乏自信,就是性格接近女性;说话抑扬顿挫显著的人,具有强烈的自我显示欲。视线避开对方,看看手表,无关紧要地点点头,则表明对谈话的厌倦。
服装上表现出来的性格
敏感于流行款式,爱穿流行时装的人,缺乏主体性,是体制顺应型。他们把自身埋没于多数人中,以此捍卫孱弱的自我,这种人不甘寂寞,情绪多变。爱朴素服装的人,同样缺乏主体性,也是体制顺应型,只要有可能,他们就想一帆风顺,终其一生。
有些人整体上固然朴素,局部却很俏丽,不是领带雍容华贵,就是手表出类拔萃。这种人虽属体制顺应型,但也不乏个性强烈的自我主张,有时也会用一些掩饰弱点的“小道具”来遮盖自身的缺陷。如爱穿超短裙的女性,往往其貌不扬,爱穿蓝粗条竖纹套装的男性,往往性情懦弱,缺乏自信。
兴趣爱好上表现出来的心理
人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工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