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当中,王夫人认为宝玉黛玉的交往可能会有麻烦。这样一来,王夫人的叙述就
带有浓厚的夸张色彩,既有母亲对儿子恨铁不成钢的溺爱成份,又带有预先给林
黛玉打预防针、吓唬她、不让他们两个多接触的考虑。
有这样两个先入为主的介绍,当林黛玉听说贾宝玉来了时心中的想法是:贾
宝玉可能是个吊儿浪当、邋里邋遢的愚物,是既不懂事、又不驯服的顽童。“这
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劣之童?”林黛玉甚至不想见他了。
黛玉喜出望外观宝玉
但是出现在林黛玉眼前的贾宝玉却跟林黛玉先入为主的印象完全不同。林黛
玉看到一个俊美少年公子。这位公子很快就引起了林黛玉的好感。除了细致地观
察贾宝玉的服饰之外,林黛玉两次看到贾宝玉的面貌不完全相同。同一个人转眼
功夫相貌就不完全相同,可能吗?为什么?这里有微妙的心理因素和曹雪芹的巧
妙的艺术沟壑。我们具体看一看:
林黛玉第一次看到的贾宝玉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如刀裁,
眉如墨画,眼似桃瓣,睛若秋波。”林黛玉观察得很细。贾宝玉的脸圆圆的,亮
亮堂堂,像中秋的满月;脸上洋溢着朝气,脸色像春天早上的花朵;头发黑亮浓
密,鬓角像用刀裁出来一样;眉毛黑黑的弯弯的长长的,轮廓很美,像是画出来
的。眼睛形状像是桃花的花瓣,眼睛晶光闪闪很有神采。这是一幅俊美公子素描
图,是贾宝玉还没带上对林黛玉的感情色彩时所呈现出来的面貌,也是林黛玉还
没带上对贾宝玉好感时观察到的贾宝玉面貌,是个基本客观的贾宝玉,多少带点
儿脂粉气的小帅哥。其实曹雪芹这段人物肖像的描写并没有跳出才子佳人小说的
框框。但是天才作家就是天才作家,就是能让粪堆里长出灵芝。曹雪芹接着写的,
就跟才子佳人小说完全不一样了。他写“虽怒视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这说
明,林黛玉一见贾宝玉,立即有了好感,为什么说林黛玉马上就有好感?因为贾
宝玉并没有怒视,也没有瞋视,但林黛玉想象:他即便怒视也好像笑,瞋视时也
有情。
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好感跟一个奇怪现象有关,那就是林黛玉的内心独白:
“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他们在哪儿见过?天界仙境见过。绛珠仙草见过神瑛侍者,而且神瑛侍者对
绛珠仙草有雨露滋养之恩;绛珠仙子见过神瑛侍者,而且绛珠仙子五内郁结着一
种对神瑛侍者的缠绵不尽之意。
林黛玉第二次看到贾宝玉,对贾宝玉看得更仔细而且看出贾宝玉多情了。从
外边急急忙忙跑回来的贾宝玉,早就发现家里多了个神仙似的姊妹,料定是林姑
妈之女。贾宝玉带着看到林黛玉的惊喜第二次出现在林黛玉面前时,林黛玉也带
着刚产生的好感观察贾宝玉。这时贾宝玉的面貌就是感情色彩更浓厚的面貌,或
者叫“带情”的面貌:“面如敷粉,唇似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
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林黛玉观察到,贾宝玉的脸色滋
润白皙,嘴唇丰满而鲜艳,似乎抹了口红,他看起人来带着柔美的感情,说起话
来带着迷人的笑容。微微一抬眉,就显露出他的天然风骚,随意看你一眼,立即
流露出他的万种情思。林黛玉第二次看贾宝玉,贾宝玉的模样更细致了,更美好
了,而且带上温情了。这就因为,贾宝玉看林黛玉时是带着喜从天降的心理和有
意识的讨好,林黛玉看贾宝玉时则带着喜出望外的心理和不由自主的脉脉温情。
在短时间内,林黛玉眼中出现了两个贾宝玉,两个贾宝玉都是小帅哥儿,而
第二个贾宝玉比第一个贾宝玉更好看更可爱更可亲,这说明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
一见面立即互相产生了惊喜和震撼,这是比传统的“一见钟情”更深刻的感情冲
动。是天上人间重聚首的喜悦。这样优美地、有层次地写人物的外貌,我看在世
界小说之林也很少见。
曹雪芹在这里用了画家画人的方法,叫作“皴染法”,画人不是一笔画出,
而是一笔一笔画,一笔一笔描,越画越清晰,越描越精彩。
林黛玉对贾宝玉骤然“升温”。这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在人间的初次聚首,
也是林黛玉还泪之旅的开始。
寻愁觅恨为哪桩?
在林黛玉观察了贾宝玉之后,曹雪芹借“后人”的语气写了两首《西江月》
:
“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
哪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用贬斥语气给贾宝玉这个封建逆子大唱赞歌,形象地概括了贾宝玉
的思想、个性。贾宝玉生活的时代,四书五经是经典,青年人要读文章,就得读
四书五经,而贾宝玉“怕读文章”。读书做官是那个时代最大的世务,而贾宝玉
偏偏把求功名的人看成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辈,还把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
“文死谏武死战”贬得一文不值。这当然就是潦倒,就是愚顽,就得受到人们的
咨议甚至于诽谤了。按照曹雪芹的构思,贾府的败落主要是贾赦、王熙凤作恶,
也跟贾宝玉做了“不才之事”有关。宝玉跟优伶来往的“不才之事”曾经令忠顺
王爷非常不满,找到贾政,结果让贾宝玉挨打,估计贾宝玉这类跟优伶来往得罪
权贵的事,后来可能成了贾府获罪被抄的缘故之一。贾宝玉衣食无忧,过惯了钟
鸣鼎食的生活,一旦家庭败落,他不能自食其力,不得不靠袭人夫妇供养。最后
彻底绝望,干脆出家为僧。像这样的人当然就是“无能”和“不肖”了。
《西江月》的第一句“无故寻愁觅恨”颇有哲理。寻常人生活中的愁和恨,
都是现实生活的压力加到头上才有的。贾宝玉生活在钟鸣鼎食之家,衣食无忧,
应该没有什么愁,没有什么恨,但他偏偏就是有。贾宝玉的愁和恨都是他主动寻
来,诚心觅来的。贾宝玉寻的什么愁?他寻的是违犯封建伦理、违犯封建宗法之
愁;贾宝玉觅的什么恨?他觅的是追求爱情自由、追求心灵自由的恨。所以,贾
宝玉的愁,是封建叛逆者的愁;贾宝玉的恨,是封建叛逆者的恨。而且贾宝玉的
寻愁觅恨达到如傻似狂的程度。实际上,贾宝玉是腐败的封建根基上冒出来的新
思想的灵芝。贾宝玉到底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还是体现了新兴的市民思想?贾
宝玉跟俄罗斯文学里边的“多余人”是不是相同?这也是大家热心讨论的内容。
《西江月》表面含义是世人眼中的贾宝玉,是对贾宝玉不理解的人才会下的
结论,跟薛宝钗对贾宝玉的评价是“富贵闲人”,“无事忙”一致。实际上这是
虚假的贾宝玉,是“假宝玉”,假的宝玉。曹雪芹心目中的贾宝玉是敢于跟封建
伦理封建宗法对着干的贾宝玉,是个真实的贾宝玉,是林黛玉眼中的贾宝玉,是
“真宝玉”,真的宝玉。跟贾府浊臭薰人的贾珍贾琏相比,宝玉鹤立鸡群、天分
高明、性情颖慧、真情至性。他的“真”唯有林黛玉能体会,能共鸣,能怜惜。
宝玉喜从天降观黛玉
再看贾宝玉观察到的林黛玉:
林黛玉到底长什么模样?宝黛初见,宝玉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的眉毛和眼
睛:“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这两句画出林黛玉独一无二的眉目。林黛玉的眉毛细长而弯,形色像挂在树
梢上的轻烟。眉好像皱着,又好像没皱着,含着淡淡的哀愁。眼睛好像刚刚哭过,
又好像眼里含着晶莹的泪水,但眼泪还没掉下来,“含露”是眼睛里含着露珠,
极细小的泪珠。
作为长篇小说的女一号林黛玉,曹雪芹竟然不像写王熙凤那样系统地、工笔
地写,而是大写意地写,只写了她的眼睛和眉毛。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写人物
要“画眼睛”的技巧。曹雪芹在画眼睛时连眉毛一起画了。其实中国古代特别强
调女人的眉毛之美。诗经写《硕人》就写到“螓首蛾眉”。古代类书记载女子眉
毛的有百余条。“愁眉”,“啼眉”,“绿眉”,“桂叶眉”等。当年曹操就规
定他身边的女人要参考蛾的细长而弯的触角画眉,就叫“蛾眉”。但是眉毛仅仅
是人的面目的一部分,李商隐说:“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林黛玉的两弯
似蹙非蹙罥烟眉,只有跟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合在一起,跟她整个人的气度、神
韵、文化修养合在一起时,才具有超凡脱俗的美。
在贾宝玉的眼中,林黛玉的神态就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
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迎风。心较比干多一
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按照曹雪芹的构思,林黛玉比西施还要美。她的美是愁思的美,是嫶妍的美,
是病弱的美,又是智慧的美。林黛玉的面容总是带着淡淡的哀愁,她的身体弱不
禁风,走几步路就会因娇弱而气喘。当她静止的时候,像一朵娇花倒映在水中,
当她行动的时候,像柔弱的细柳在摆动。林黛玉的美又是和“慧”联在一起。比
干是传说中最聪明的人,林黛玉较比干的心还多一窍,比古代最聪明的人还聪明。
因为心较比干多一窍,蹙眉的林黛玉就比捧心的西施多一层智慧的美。林黛玉的
美总是跟多思多愁联系到一起,大自然的花开花落,人世间的风霜雨晴,林黛玉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