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读儒林外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名家解读儒林外史- 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载前苏联科学院《亚非民族研究所简报》1963 年第63 期;菲什曼的《启蒙


时期的中国长篇小说》(1966 年出版);波兹涅耶娃的《小说〈儒林外史〉
中吴敬梓的讽刺对象及其理想人物》,收入《东方文学史高校学术会议论文
集》(1970 年出版);华克生的《中国古代作家在情节和语言提炼上的成就》,
收入《中国文学研究》一书(142—173 页)等。从以上论著可见,在《儒林
外史》的研究学者中仍以现任莫斯科大学教授华克生的成绩较为突出。他的
上述的几篇研究论著都不乏深刻见解。例如他指出,《儒林外史》是一部社
会揭露性的文学作品,其矛头并不是针对个别人,而是指向整个官僚阶层和
学界显贵,因此小说里的反面形象画廊显得特别丰富多采。华克生把《儒林
外史》中的正面人物和理想人物归为三类:即博通之士、新起的一代、来自
民间的英雄人物。他分析王冕这个人物的形象时说,作家通过这个形象表达
了要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华克生认为,吴敬梓的一些观点体现着儒家思想的
本质,但儒家信条对吴敬梓来说又不是牢固不可破的,随着对生活的深入认
识以及与当时先进思想的接触,这些信条在吴敬梓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动摇。
谈到《儒林外史》的写作技巧时,华克生特别强调讽刺的典型化手法以及隐
喻的运用,同时强调这部小说与以前的长篇小说相比有了许多创新的东西,
这包括完全摆脱民间说书的传统形式、取消作者旁白、很少掺杂诗词,等等。

前苏联著名女汉学家、明清小说研究家菲什曼(ФищманО。Л。1919 
—1986)教授的专著《启蒙时期的中国长篇讽刺小说》(1966 年出版),全
书共分五章,是从中外小说比较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讽刺小说,实际上着重
探研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发展历史。这部专著所涉及的中国小说有《西游记》、
《西游补》、《钟馗捉鬼传》、《金瓶梅》、《红楼梦》、《聊斋志异》、
《阅微草堂笔记》等,菲什曼认为,中国小说体裁的演变过程是有规律可循
的,先出现幻想小说(《西游记》),接着是生活爱情小说(《金瓶梅》),
最后才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而这个过程同作家的观念变化过程正
好密切相关,当人们把周围世界看作有某种神秘力量支配时,只能创作幻想
小说;稍晚时期,作家表现出对于人本身、对于人的生活和感受的关注,自
然就出现写生活和爱情的小说;最后,由于不满现实和有力图改变现实的愿
望,便促使作家去写讽刺小说,而这正是社会思潮,特别是启蒙运动思想的
影响。菲什曼赞同中国史学家侯外庐的观点,认为中国在17 至18 世纪也出
现了启蒙运动,她就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自《西游记》至《儒林外史》、《镜
花缘》等一系列明清小说,特别是《儒林外史》和《镜花缘》两部小说的讽
刺内涵。她说:到了启蒙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已经具有了新的特性,它
提出的已经不是单个人的幸福,而是全社会的安宁。这样,只有在合理的社
会政治制度下,人们才能普遍得到幸福。而吴敬梓、李汝珍同伏尔泰、卢梭
的理想一样,正是追求这种“文明国家”或“理想的共和国”。《儒林外史》
和《镜花缘》两部小说所批判的社会弊病恰恰是作家们力图加以改变的不合
理现实。菲什曼这部专著在前苏联曾引起持续多年的热烈争论。(参见李明
滨著《中国文学在苏联》)

前苏联另一位著名女汉学家、中国哲学与文学研究家、莫斯科大学东方
语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波兹涅耶娃(Поэднеева。。 Л。Д。1908—
1974)的《小说〈儒林外史〉中吴敬梓的讽刺对象及其理想人物》论文的主
要观点是,吴敬梓的进步思想与早期启蒙主义者特别是李贽的思想是有密切
联系的。另外,作为前苏联高等大学教材的《东方文学史》四卷本,由波兹
涅耶娃主编前三卷,此四卷本分别定名为《古代东方文学》(1976 年出版)、


《中世纪东方文学》(1970 年出版)、《近代东方文学》(1975 年出版)、
《现代东方文学》(1977 年出版),《近代东方文学》的断代是从17 世纪
后半期到20 世纪初(即清代文学),其中有论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专
章,此专章的作者为华克生等。这部大部头的教课书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俄罗斯当代著名汉学家、中国俗文学研究家、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
究所高级研究员、通讯院士李福清(Рифтин。。 Б。Л。1932 年生)的专
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苏联》一书中,亦有对《儒林外史》评论的综合介
绍,此书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北京图书馆前副馆长田大畏译为中文本,1987
年由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

罗马尼亚文的《儒林外史》全译本,是由罗马尼亚著名女汉学家拉迪安·东
妮(汉名蒋东妮,Radian,Toni,1930 年生)翻译的,1982 年由布加勒斯特
世界文学出版社出版。蒋东妮1952 年至1959 年曾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系学习,回国后一直在布加勒斯特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东方语言教研室教授
汉语,对明清小说进行了长期的研究,1966 年她的《聊斋志异选》罗译本由
布加勒斯特世界文学出版社出版,这对她翻译《儒林外史》打下了良好的基
础。她的罗文全译本《儒林外史》得到罗马尼亚一些汉学家和留学罗马尼亚
的中国女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玉珠的悉心帮助,故译文能忠实原
作,且流畅优美,出版后引起了罗马尼亚读者的极大兴趣。

日本对《儒林外史》的翻译与研究

今知日本最早的《儒林外史》译本,是明治十三年(1880)高田义甫训
点的《儒林外史》之第一回和第二回。日本第一个《儒林外史》的全译本,
由小田岳夫(1900 年生)译出,1947 年由东方社出版。继小田岳夫之后潜心
研究与翻译《儒林外史》的,当数东京学艺大学教授稻田孝(1915 年生)。
稻田孝所编译的《儒林外史》全译本,列作1959—1961 年由平凡社出版的三
十三卷本《中国古典文学全集》之第二十三卷,此全译本1968 年又出了修订
版,收作六十卷本《中国古典文学大系》的第四十三卷,是日本较为通行的
一种译本。

在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出版的各种文学史、小说史中,大都有对于《儒林
外史》的评论与介绍,故《儒林外史》亦为日本读者所了解。东京帝国大学
的中文系著名教授盐谷温(1878—1963)于本世纪初对中国小说戏曲作了深
入的研究,他被称为东京大学在中国文学研究方面的第一位具有近代学术思
想的学者,他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有孙俍工中译本)在我国曾多次重
印,书中指出《儒林外史》“是暴露那空老科场间的书生气质”的一部小说,
它透辟地剖析了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京都派中国学的著名学者
青木正儿教授(1887—1964)对《儒林外史》有更多的关注,他在专著《中
国文学概说》(有郭虚中和隋树森两种中译本)中写道:“可以认为社会小
说者,有清乾隆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五十六回。此书乃描写当时读书阶
级之侧面观,并兼写作者自身及其周围之文人生活者。它是嘲骂为举子业的
龌龊的时文之士,而为文艺之士吐万丈之气的痛快的作品。这部小说,结构
上形成了一种新体,即情节逐一逐一地顺着台面布景转移下去,前后之起伏
照应都没有的,各事件之终局也没有,始终一贯的脉络也没有,这是他独有
的体裁。虽其描写之纤巧与行文之流丽,逊于《金瓶》、《红楼》,结构之


博大与笔致之遒劲不及《水浒》,但其嘲世讽俗之真挚味,给读者一种深刻
的印象,书卷之气,盎然浮动,在这点上,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当然应与《红
楼》并列做为小说之双璧吧。”东京大学文学部主任教授前野直彬(1920 年
生)对《儒林外史》也很有研究,他十分重视《儒林外史》的结构。他认为,
《儒林外史》当中不存在所谓中心人物,小说整体由许多小故事构成,小故
事与小故事之间虽然有某些联系,但并没有设定贯穿全书的主人公与情节。
他同时认为,“《儒林外史》的情节可以说是由特定的空间(舞台大体限定
在江南)展开的,小说描写出了江南各地儒林的种种情态,其中既有历尽艰
难辛苦中举踏上荣华富贵之途的人,也有几次落第的鲁钝之才,还有对应试
死了心的乡绅。不管是哪一个,虽然都是和‘儒林’这庄重的词不相称的小
人物,但往外迈出一步来看,就会明白全都是些焦点出了毛病的、令人感到
可笑的一伙人。不过,这‘往外迈出一步’其实是不容易的,做到了这一点,
恰恰是吴敬梓文学成功的契机。”

此外,前野直彬及日本著名学者冈村繁等,都曾将《儒林外史》和其他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进行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对《儒林外史》的思想和艺术特
点作了不少中肯的评价。(参见南京大学出版社版《儒林外史辞典》中王晓
平所撰条目)为省篇幅,以下仅列举重要论著选目,以见日本学者历年研究
《儒林外史》的概貌:

1。《作诗法讲话》,森槐南著。文会堂1911 年出版。书中提到《儒林外
史》时,认为它是研究清代风俗不可或缺的作品。
2。《读新式标点〈儒林外史〉》,青木正儿著。载《支那学》第1 卷第
7 号,弘文堂1921 年版。
3。《读〈儒林外史〉》,青木正儿著。收入《中国文学论薮》一书,1927
年京都宏文堂出版。
4。《〈儒林外史〉小说的形式与内容》,小川环树著。载《支那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