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委警卫营、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备团(外称十
八集团军总司令部警备团)。图为成立时部分战士合影
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叶剑英参谋长亲临大会,并向全团指战员们讲话作指示。叶剑英说:“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和军委,警备团是保卫中央首脑机关的部队,警备团是‘钢盔团’,任务是非常重大、光荣而艰巨的。因此,必须团结一致,提高革命警惕,认真工作,刻苦学习,百倍努力地完成警卫任务,确保中央各负责同志的绝对安全。”首长们发完言后,全团的指战员们深刻地认识到警卫部队的任务重大而艰巨,促进了全体指战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提高了团结一致、努力工作的精神,激发了完成警卫任务的决心和信心。
会后,班长张思德带领全班走回驻地时,中央军委警卫营教导员淳杰走过来对他说:“你让副班长带队回去,咱俩聊一聊!”张思德有些疑惑地问:“教导员,有事吗?”淳教导员说:“今天大会上宣布合编的命令,你听到了吧,我现在不是教导员啦,是警备团的总支书记,不过,你要叫呢,就在前面加个老字,叫老教导员也可以。”张思德说:“教导员,不,老教导员,有什么任务你就吩咐吧!”淳教导员说:“今天,不是给你什么任务,而是给你说一个新情况。”当教导员说要把张思德这个班分散补充到各个连队去时,张思德十分干脆地说:“服从党的需要,上级叫咋干就咋干,没有啥意见!”淳教导员继续说:“合编后,由于工作需要,干部、班长的编制减少了,你要到班里当战士,这个——没问题吧?”张思德十分诚恳地说:“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的需要,作为党中央的警卫战士,责任重大,无比光荣。请教导员放心,我保证当好一名战士。”
当晚,张思德和副班长陈耀商量后,开了通信班的最后一次班务会。会上,大家虽然都有点依依不舍,可是,当听到张思德班长也要改为当战士,都感到有点意外,但一看张思德自己呢,却没有丝毫的埋怨和不快。张思德分到了一连二排四班当战士。虽然这样,张思德的工作热情一直没减,工作勤勤恳恳。由于工作出色,他还被中央警备团评为“即知即行的模范”。
毛泽东的警卫员和张思德的战友孙振法曾写文章回忆说:
我是1942年和张思德同志认识的。那年冬天,我奉命去中央警备团报到。当时团部驻地在延安枣园村对面不远的侯家沟村。报到后,经吴烈团长介绍,认识了张思德同志。开始,我在三连,他在一连。不久,又一起抽调到毛主席的警卫班。我们几个在接受任务时,团长指着张思德、王宝成、王意生、邵振才四位同志对我说:“他们都是老红军,你是小八路,你要好好向他们学习。今天调你们去枣园警卫班,保卫毛主席,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又是很光荣的。在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也要坚决保证毛主席的绝对安全。现在由田书元同志带你们去。”于是我们几个人都激动地站了起来,表示坚决完成这一光荣任务。
在警卫班里,我和张思德等同志朝夕相处,彼此都比较了解。尤其是,我知道张思德是放牛娃出身,和我一样有共同的苦难经历,使得我们两人之间很快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彼此的接触也就多起来。
在我的记忆中,张思德同志是一个非常热爱学习的人。他小时没有上过学,到部队后也因为经常处于战争环境,难以受到较多的文化教育,只是有时临时参加一点学习和有关的培训,因此接受的文化教育也很有限。但是,尽管如此,由于他的努力,仍然识了不少字,而且还能作笔记。他有一个包袱,给我看过,里面装着一叠笔记本,笔记本上边还分别写有“军事课”、“政治课”、“文化课”的字样。在枣园期间,一有空闲时间,他就拿出来,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过去,我以为当兵就是站岗放哨、冲锋打仗这一套,受他的这种热爱学习精神的启发和影响,后来我对文化学习也重视了起来,加上以后毛主席的经常督促和强调,逐渐有了进步。
张思德同志对党、对红军极为忠诚和热爱。有一次,他在整理包袱时,我发现里边有一颗五角星帽徽,感到很新鲜,便问他:这是哪里来的?他说:是在陕西三原县改编时,为了联合抗日,上级要求把红军原来戴的帽子换下来,改戴有青天白日帽徽的帽子,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大家都对换帽子,特别是换掉帽徽想不通,我在换装时就把原来帽子上的红五角星留了下来。他用手抚摸着五角星帽徽,又对我说,是刘伯承参谋长给我们做了思想工作,大家才想通的。刘伯承参谋长告诉我们:军队的名称改了,但是它的性质没有变,我们仍然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我们这个军队就是为了巩固抗日统一战线,为全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而战斗的!听了参谋长的话,后来我们就都想通了。说完,张思德同志便凝神坐着,沉浸在对往事的深深回忆之中。张思德同志的那次谈话、举止和神态,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并使我加深了对他的了解,知道他是那样地热爱党,热爱红军,从而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张思德同志为人诚恳、朴实,对于担任不担任职务和干什么工作,从不计较。他参加过长征,历尽千难万险,按说资历也是够老的了。到陕北后,又曾在中央军委警卫营担任过通信班班长。以后,还被派往南泥湾去开荒种地,并被部队评选为模范。然而,调到警卫班之后,他只是普通一兵。对此,他从无怨言。在班里,无论是站岗出勤,还是参加生产劳动,他都能积极带头,任劳任怨,绝不计较个人得失。我觉得这种一心为革命的精神很值得学习。因此,在班里担负各种任务和遇到一些事情时,就很注意向他学习和看齐。
1943年3月,上级根据我的工作情况,调我离开警卫班,专门负责照管毛主席的生活,每天都跟毛主席在一起。这以后,我同张思德同志在一起的时间就少了,只能在见面时打个招呼,但他的身影、言谈等,却一直留在我的脑际,并使我不时注意了解他在警卫班的情况。
张思德是1933年10月,告别养母刘光友,怀着对保卫家乡,解放穷人的信念,来到长胜县红军独立团当通信员的。入伍不久,他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部队虽然离家不远,但他每次经过家门都不入,一心只顾工作。这支红军团队后来便是红四方面军的部队。在红军长征途中,他负过伤,抢救过多位战友,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战士。
不过,张思德能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这与他的生父有很大的关系,他的生父张行品对他的成长产生过重要影响。
张行品,1878年11月出生于六合场乡(今思德乡)韩家湾村。从小因家境贫寒,没念过书。他聪明能干,为人忠厚,朴实本分,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别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尽力相助。他以租田务家为主,所租的十多亩薄田瘦地,每年打下的粮食,除了交租纳佃,所剩无几,终年辛劳,难以维持生计,只好打临工、抬滑竿,或担米、担盐、卖水果,挣几个铜板,维持生计。
由于家庭子女多,妻子朱氏体弱多病,长期卧床不起,一家人常有断炊之忧。因此,就在其四子谷娃子刚过七个月时,因妻子去世,就将谷娃子过继给胞弟张行忠、弟媳刘光友为子。过继后,张行品家中仍有五口人,继妻子去世后,其长子、次子都因生活困难,贫病交加,先后去世。那时,只有他和三儿子思明、三儿媳郑氏一家三口,苦度时光。
红军来了,张行品似乎看到了生活的希望。1932年红四方面军攻占了宁强、镇远、西乡三县的部分地方,社会上到处流传:“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打土豪分田地,为人民当家做主的部队。”张行品在顶山、瓦子场等地担米,听到消息后,连夜回家,把“红军来了”、“红军是为穷苦人闹翻身”的好消息告诉给弟弟张行忠和弟媳刘光友。
此后,张行品经常到佃户家,或在挑盐担米途中,向亲朋好友宣传红军到来对贫苦人的好处。当时,国民党地方武装头目宁相齐,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害怕,到处阻止人们传播“红军来了”的消息。
1933年1月,红军分别占领了南江、巴中城。张行品听到消息,兴奋不已。为了证实消息是否可靠,他专程前往仪陇、巴中等地打听红军的消息。当他耳闻目睹了红军的情况后,心里更踏实了,星夜赶回韩家湾,来到同房大叔张立品家,向张立品、张立方、陈如万等佃户讲述“红军快要来了”的消息。
一月正是寒冷的时节,那天晚上张行品走进张立品大叔的屋院后,一边靠近火盆烤手,一边兴冲冲地说:“大叔,红军是为我们穷人撑腰的,他们来了,叫我们干啥,我们就干啥!”张立品十分赞同侄儿的话,点了点头,连说:“对,对,对!”坐在那里的十多名佃户也同时应声附和着。
当年七月初三,许世友率领红军队伍挺进仪陇城。不久,队伍就开到了张思德他们家——六合场,张行品看到了日夜盼望的红军队伍,见到人就说:“穷人出头啦!”
几天后,红军下乡开会,动员成立苏维埃政府。部分农民因受到了当地国民党的反动宣传,不敢参加会议。张行品就前往胡伦却、文才贵、代松维、张立平等十七家贫困户,做动员工作,对他们说:“红军是为穷人翻身求解放的,他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咱们穷人不去开会谁去开?让我们成立苏维埃,这样的事我们不干,谁干?”
经张行品的一番说服动员,大家伙都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红军召集的成立苏维埃的动员大会。没多久,韩家湾村苏维埃成立了。张行品被推选为土地内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