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迪亚爵士的影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维迪亚爵士的影子-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她直直地盯着我的双眼看。
  她说:“我不会咬你的。”她扑了粉的脸庞与鲜红嘴唇与锑墨般黑得发亮的双眼,给她戴上一张春情荡漾的面具,我心里要她,同时也怕她。
  她说:“你怕我啊?”
  “没错。”
  她嘴里被槟榔染红的牙齿,直出一幅“卡莉,毁灭女神”的画像。她拉拉她的纱丽,再度扬首欢笑。跟她做爱,我不会害怕──我可以感觉到她的狂野;我怕的是接踵而来的诸多滋扰──气愤填膺的家人亲友,挥舞着刀剑斧刃而来,我的股里可就危在旦夕了。凡事在印度都有个价码,一晌贪欢通常都要惩以刑罚。
  那天晚上,和西华饮酒饯行的时候,我又在庭院里看到那个卡莉女人。
  “你看到那个女孩没有?”西华说道,“我今天早上才跟她睡过。”这回他的笑声暧昧甚于从前,“她真的很疯。我觉得,她真的很疯。”
  那个早晨,他搭机前往伦敦领取他的文学奖,重新回归日常作息──好个走运的家伙。同一天,我搭上开往纳格浦的火车。我将“第桑四界”写入我的日记,这句话也在我的书中找到一席之地,只是没将西华的名字安上去而已。经过马德拉斯,到达印度南部以后,我继续南下到斯里兰卡,再往前走,走得更远:缅甸、越南、日本──前进,缓缓地走进未知之境。
  圣诞假期到了。我还在西伯利亚,瑞雪隆冬。我竟然还在这段要命该死的旅途中!我奋力挣扎。最后,新年前后,我终于回到家了。我写了我的书,一年以后,书出版了。我清掉了我的账单。
  然后,我又在宴会上碰到西华。
  “又搭火车去了吗,保罗?哈哈哈!”
  现在,我很确定这是嫉羡的笑声了,而我也怜悯他,他的笑声不言自明。
  


兄弟俩大不同(1)


  维迪亚认定自己的形象是个对抗逆境的奋斗者,而西华则体现了一个宠坏了的,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或许,这也是相当精确的观察,不过却让他们的关系棘手而难以拿捏。我对他们的童年所知甚少。显然,西华在牛津求学的日子好过多了,而当他决意写作维生之时,出版公司纷纷大表欢迎。他大哥是个作家,小弟当然也会有些天份。西华痛恨如此推理,却也从中得利不少。
  维迪亚说:“他就会抱怨,成天找借口。我父亲就是那个样子。”
  他们的父亲,席普萨德,一直是个我不了解的谜,不过,既然毕斯瓦先生就是以他为蓝本虚构的人物,就可以帮助我了解这个人。毕斯瓦先生的某些特征也可以在奈波尔兄弟身上看出来。多半时候,我看西华就像个受苦受难,却年轻许多的,拙劣的维迪亚翻版──乖戾而迟缓,痛恨这位有名又可怕的兄长投射在他前方的巨大身影,他可以悄默无声地不见踪影,偶尔出现,开口就毫不客气,直接武断。
  西华总是学着维迪亚,嚷嚷着写作如何艰苦,每个句子都害他殚精竭虑,劳心劳力(我总想嘲笑两人,跟他们说:“要是人在海上航行的话,写书不是更困难吗?”),西华还更胜维迪亚一筹,每每停笔良久,不事写作。他将怠惰标榜成自己突出绝伦的天赋,然而,真经过他费事涂写的作品,或许是他非凡惊人的心血结晶,偏偏,文字本身倒无啥出奇之处。他只是空有一张嘴终日自我吹捧而已。维迪亚说他太懒,又酗酒过度。他说,西华的肥胖完全是自我纵溺以致。要是我听了他的描述而迟疑不信,维迪亚也会坦承自己断言过于无情。除了西华觉得写作很难以外,还会有其他更简单的解释吗?不过,又有谁说写作容易来着了?
  “西华在维迪亚眼中,根本就一无是处。”稍后,与维迪亚长期合作的资深编辑黛安娜·艾特希尔曾经说道,“他心里成见已定,西华迟早会害自己出丑,并让整个家族蒙羞,而且,他还会嗑药染瘾,沦落成一个没用的废物。这是种深沉的焦虑。他对那个孩子很冷酷,真的很残忍,不管他做什么或是说什么,他都会说他是个笨蛋,真的,骂到让西华只能坐在一旁,什么话也不敢讲,因为他一开口就被维迪亚打断。”
  “他很不快乐,”维迪亚说,“这又是为什么?”
  维迪亚之所以能够保持心平气和,就在于他的信念,天道好还,凡事万物都是公平的──不论是在人类施为之间,或是在自然与艺术之间亦然:不是武断或随机的,而是屡试不爽地自然公平。善有善报,艺术修养也会让你自己进步。优秀的作品总有出头那天,不诚恳的写作迟早会遭到扬弃──虽说,不论任何写作,时间还是个因素;作品高低互现,起伏升降,还是要耽搁上一段时间。倘若,技巧显然低劣的作家,写出一部畅销书来,表相背后一定另有缘故。维迪亚并不全然摒弃广受欢迎的小说家。他说:“说不定,那些书里也有些东西。”他的意思是,不管表达的有多粗糙,人家书中还是有些启发或是真理。他认为乔治·华莱士所言“蠢蛋知识分子”,一语道尽学术生涯的堕落实况,而他也借着引述与赞同华莱士的箴言,来嘲讽美国人,并深感快慰。伊弗林·沃也援引类似的方式来激怒美国人,说:“厄尔·史丹利·贾德纳是你们最优秀的小说家了。”
  不过,维迪亚只是半带揶揄而已。他真心相信,人生没有几桩意外。某些事情,你自以为是意外,其实,根本就是你活该,就像某种业障一样。我第一次听到“业障”这种字眼,还是听维迪亚说的,正如他也是我经验中第一次听人家用vibration(感觉、印象)来表达intimation(示意、暗示)的。他同样以为,某些人内在的障碍与迷惑,吸聚了厄运加身,其他人则是活该自找的。事情进行得不顺利?维迪亚鲜少对任何人的呻吟寄予同情。一定是你自作孽不可活。文学奖学金、自由支配的零花钱与赞助人的银子都写不出书来;写书只有靠作家自己,而优秀的作家是不屈不挠的。这不是宿命的说法,也不是毫无怜悯的无动于衷,相反的,这是维迪亚执着的宇宙和谐信念,而他也再三重复,现实生活中,你值多少,就会得到多少。
  正如维迪亚有言,西华确实爱抱怨。维迪亚也充耳不闻。他认为小弟的抱怨根本就无病呻吟,只是西华在自我纵溺罢了。“他只是要别人注意他。全在作秀。别理他,他就会闭嘴,不再抱怨了。”
  就算维迪亚对我美言有加,也无事于补,而维迪亚称赞我,也只是基于同一个原因。他说,我书写得好不是拜运气或是意外之赐,而是因为专注勤奋与辛勤工作的缘故。“你明白了吧,保罗,你言之有物啊。”我不常抱怨,不过,话说回来,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早在我能出书卖钱之前,我就已经摸索出一条写作为生的路子了:一年出版一本书,杂志邀稿有求必应。而且,深恐陷于穷无立锥之境,我总是量入为出。


兄弟俩大不同(2)


  有讽刺意味的是,我见到西华的时候,比见到维迪亚的时候还要多。我们年龄比较相近──他只比我小四岁──因此,我们共同之处较多,彼此认识的熟人也多──举例而言,强纳森·雷班,他就说,他觉得西华只想搞触击短打,焦躁不安,动不动就语焉不详地格格发笑。西华不像维迪亚那么坚强,不过,这也是他好命的地方,身为杰出作家的小弟,他出版的路子走起来也顺遂得多。想当然尔,西华企求外界能将他跟他的兄长分别评价,让他矗然独立,挣脱父兄的阴影。然而,他在选择写作主题时,却好像有自残的倾向,这些主题好像只能让两兄弟更加凸显为彼此的翻版,重点都非常相近。两人都将殖民主义写得像一段离奇闹剧一样,非洲旅行之琐碎无益,加勒比海沿岸权势阶级之腐败,第三世界又为何是个死胡同,印度停滞不前的错综复杂的环节因果,还有,毫不留情地问起疏离的问题:我究竟归属何方?这方面,他们两人同样执迷坚持,谁也不在乎他们的归属。
  有时候,西华的文学偏执几近仿作。西华批评挞伐加力骚的文章,读来像在模仿维迪亚。他们的散文文风中,可以确切看出相似之处,西华连措词用字都选用一些维迪亚偏爱的字眼──“玷污的”、“幻想”、“苦恼”、“失落”、“骗子”等等──甚至表现得完全一致的挑剔苛求,借着夸张铺陈,读者怎能不注意到两者如此类似。
  就这样,西华·奈波尔在斯里兰卡一家中餐厅午餐,这对任何地方的旅人都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他落脚在一个滨海小镇,加乐(Galle),挺漂亮的一个小地方。可是,在西华笔下,却是一段令人作呕,不洁到难以想象的经验。
  “我吃得极少,心惊胆跳,避开端到我面前,印着拇指指纹的玻璃水杯。现在,我步行穿过撤空了的格林区,海岸边浮升起下水道的玷污恶臭,叫人不担忧也难,我怎能不想起,警觉心也益发高涨,那双漫不经心的手,如何随兴所致地脏污了我的餐盘、我的餐刀、我的叉子。”
  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相当地脏。西华似乎从未憬悟到,他这样夸浮的描述,毫无着墨于这个世界,反而将他自己的吹毛求疵说明得一清二楚。维迪亚对于脏乱的恐惧,传奇般地揭露他的肛门强迫性格,不过,每当他写到这一点,他总会扩大自己的论点,涵括到种姓制度或是文化议题。西华却只是把自己写得像个胆怯又爱小题大作的家伙。
  维迪亚,身为一个真实的殖民地居民,当他谈到他的疏离感时,往往颇为可信,虽然,任何一个读者都可回他一句:“那又怎样?我们还不是也有我们自己的问题?”毕竟,他写的也不只是发达多金、生活优渥的中年族群,以及固定通勤于威尔特郡与肯辛顿的中产阶级的人性状况──只写自己,无暇他顾。西华,后殖民地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叛逆小子,70年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