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曰(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柏杨曰(二)-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晷信

  西凉王国(首都敦煌「甘肃省敦煌市」)首领凉公爵李晷,写信给他所有的儿子,大略说:「从事政治的人,对奖赏和惩罚,应特别慎重,不可以被喜爱或憎恨的情绪控制。接近忠良正直,疏远邪恶奸,不要使左右亲近的人暗中窃弄权威。对你的诽谤,和对你的称誉,都要一一检查它的真假。审理诉讼,要和颜悦色;判断曲直,要尽情尽理;千万不可以先行认定对方心怀奸诈,也千万不可以还没有经过多方面调查,就下结论。言谈和神色,要尽量温和。务必听取很多人的意见,不要自命不凡,专断独行。我主持政府,已经五年,虽然不能使人民安息,然而,我能尽量包容别人的缺点,所以早上还是仇人,晚上可能成为知心好友。大体上,对旧雨新知,都没有对不起的地方。处理事情,一定力求公平、心情坦荡、没有偏爱。最初,这样做还觉得十分勉强,难免愤愤不平。从眼前的利益来看,可能受到损失,可是往远处瞻望,受用无穷。希望在古圣先贤面前,无羞无愧。」

  李所说的道理,是人生一条正当道路,用以作为自我训练的教材,启发性很大。可是,用来教育一个不受约束的权势人物,效果便等于零。像「接近忠良正直,疏远邪恶奸佞」,这一类话,哪个不知,哪个不晓?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所有知识份子都曾经读过,「亲君子,远小人」,声震屋瓦!问题在于忠良和奸邪不容易分辨,即令可以分辨,有权大爷往往就是爱看别人不停摇尾,任何人对他都束手无策。

  我们不能盼望人们都是智者圣贤,也绝不相信在没有刹车设施之下,智者圣贤有能力刹车,现代人需要的是权力制衡。


  殷仲文

  曾是桓玄死党的殷仲文,于投降晋帝国后,被任命为国务院执行官(尚书),后被外放当东阳郡(浙江省金华市)郡长,愤愤不平。江东五郡军区司令长官何无忌素来仰慕殷仲文,而今又是殷仲文的顶头上司,殷仲文答应顺道拜访,何无忌大为欢喜,准备盛大招待,可是殷仲文因官场失意,精神恍惚,竟没有前去,何无忌认为受到轻侮,大怒。四○七年闰二月,镇军将军府部将骆冰,阴谋叛变,镇军将军刘裕斩骆冰,并接受何无忌建议,宣称殷仲文是骆冰同党,斩殷仲文,屠灭全族。

  殷仲文不过是一个伶俐乖巧的小政客,这位桓玄的姐夫,一看桓玄势大,立刻投靠,在桓家班中,简直只有他忠心耿耿,万世不变。然而,一看桓玄势衰,又立刻开溜,运载两位皇娘返宫(参考四○四年五月),证据确凿的大义灭亲。

  假如他能一直保持伶俐乖巧的程度,拍上新贵何无忌的马屁,仍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然而,政客的主要特质是势利眼,而殷仲文也就死在势利眼上,严重而敏锐的看待得失,对方一失意就立刻翻脸,自己一失意自然魂不守舍。殷仲文真正谋反的罪行,成为他升官的阶梯;并没有谋反时,却硬被认为谋反,人生之难以预料如此。

  势利眼对别人是一种刺激,可以刺激别人发奋上进,但对自己却是一帖毒药,轻则伤害自己心灵,重则就成了殷仲文,惹火上身。


  野心家与忘恩负义

  后秦帝国(首都长安「陕西省西安市」)与北魏帝国(首都平城「山西省大同市」)和解,被北魏消灭,投降后秦帝国的匈奴酋长刘勃勃,听到消息,大为愤怒,阴谋叛变,于是袭击他岳父高平公爵没弈干镇守的高平(宁夏省固原县),斩没弈干,吞并他的部众。

  没弈干为了保护刘勃勃,被北魏帝国大张挞伐,受尽苦难。四○二年,北魏长山王拓拔遵,千里突击,没弈干带着刘勃勃逃亡。当时,因为拓拔遵是敌人,敌人入侵,全境都惊,没弈干得以趁乱脱身。而四○七年这一次,刘勃勃入侵则不然,他打的旗号是还乡省亲,跟四五三年刘劭谋杀南宋帝国三任帝刘义隆一样,都居于不被怀疑的地位。一位是女婿、一位是儿子,身为岳父和老爹的当事人,遂不得不死。

  刘勃勃第一击的对象便是恩主,他宣称他之所以背叛,是后秦帝国跟北魏帝国和解的缘故。那么,他应该恨北魏帝国入骨才对。可是根据以后的发展,他对北魏帝国却畏惧如虎,碰都不敢碰,而只敢对恩重如山的后秦帝国,屡施毒手。

  忘恩负义之辈,不管他是干什么的,模式都千篇一律:口里说的是一套、笔下写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


  莫题事件

  三八六年,北魏帝国一任帝拓拔珪起事,酋长之一的拓拔窟咄发兵反抗,另一酋长莫题,认为拓拔珪只有十六岁,不可能成功,暗中跟拓拔窟咄联络,并送一只箭作为信誓说:「三岁大的小牛,怎么拉的动重车!」拓拔珪心里衔恨,一直不忘。四○八年,有人检举莫题不法,拓拔珪派人把当初那只箭送给莫题,问他说:「三岁大的小牛结果如何!」莫题父子相对哭泣。第二天,逮捕令下,斩首。

  二十年前顺口一句话,拓拔珪隐忍不发,因为权力还没有稳固。一但稳固,旧账立刻清算,而在这二十年的漫长岁月中,莫题父子,认为大人物一定有大度量,为了回报这份包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不要盼望一个掌握权柄的人,会有宽恕的美德。因之,也只有掌握权柄的人对人宽恕,才是真正的高品质人格。而一个人在自以为得意非凡时,也应该千万记住,不要随便送出你的箭。


  慕容超英勇迈向死谷

  四○九年,南燕帝国(首都广固「山东省青州市」)末任帝慕容超,宠信公孙五楼等,诛杀谏官,又横挑强邻,亡局已成。

  南燕帝国的局势,不仅当时的人有一种无力感,就是一千五百年后的读者,无力感仍然存在。不过最痛苦的还是当时明智的爱国志士,他们清楚的看到危机,却无法阻止这个伶牙利齿的半吊子头目,向死谷英勇迈进。

  无力感虽然不一定会覆亡一个国家,但一个国家在覆亡之前,人民一定会有强烈的无力感,眼睁睁的看着大厦瓦解,只能叹息。


  拓拔珪

  四○九年十月十三日,北魏帝国一任帝拓拔珪诟骂贺夫人,打算杀她。贺夫人秘密派人通知她儿子清河王拓拔绍。拓拔绍本年十六岁,跳墙进宫,直奔天安殿。拓拔珪惊醒,急找武器却找不到,拓拔绍遂格杀老爹。

  暴君被杀,使人欢呼;但老爹死于一个未成年的儿子之手,天伦巨变,却使人心情沉重。太美丽的东西,往往有毒,有它的道理,那位倒楣的丈夫就因为妻子太漂亮,而被人在胸膛上插刀。但生下的儿子刺死老爹,却跟娘亲太美丽无关。

  历史上很多这种例证,在探索原因时,却用几行文字,把真相掩住,而随便抓个其它理由充数。

  拓拔珪之横死,他自己要负全责,倒悬入井,岂是教子之法?厌恶儿子,怎能迁怒儿子的娘,竟要杀人?至爱的太子一经召唤,便惊恐而逃,说明拓拔珪兽性发作时的可怖,兽性之所以可怖,是因为他手中的权力无限,假使权力有限,就不会有这场家庭悲剧。


  慕容超

  四一○年,晋帝国大军攻陷南燕帝国首都广固(山东省青州市),南燕末任帝慕容超逃亡被擒,押回建康(南京市),绑赴刑场斩首(年二十六岁)。

  慕容超一生遭遇,好像一出传奇戏剧,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真实历史,定会对作者幻想力的丰富,大为惊叹。先是前燕帝国灭亡,接着边城落户,金刀赠别,再接着,老爹参与军事叛变,大逮捕下,全家被屠,黑狱逃生,妻子生下遗腹之子,流亡万里。于是,突然间,乞丐变成白马王子、白马王子变成英明国王。欧洲童话中才有的故事,在五世纪的中国政治舞台上,竟真的实现,而以慕容超亲到马兰关迎接娘亲妻子,达到高峰。历史脚步如果停在高峰该多好,可是结局却如此悲惨,又是突然间,白马王子从宝座上跌下来,被当作江洋大盗,绑到刑场,砍下人头!心肠稍软的作家,都不忍心写下这种结局,但历史却会。

  慕容超跟很多亡国之君一样,而他的坎坷遭遇,使他的罪恶,更为具体而明显。他从乞丐跳上宝座,立刻就忘了他是谁──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能把过去忘得一干二净,不留痕迹。南燕帝国跟慕容超何干?当别人血战建国时,慕容超还在街头流浪,一旦掌权,就好像他原来就是白马王子、英明国王。刚愎自用,妄自尊大,自以为英明无比。他对别人的建议只有两种反应,一是严厉拒绝,一是诛杀。尤其不可原谅的,是它横挑强邻。南燕帝国活生生被他埋葬,可是从被俘到处决,他却面不改色,看起来是条英雄好汉,实际上正是死不认错,冥顽不灵,脑筋僵硬的像千年化石。

  假使那时候的南燕帝国是一个民主国家,国会和舆论群起阻止慕容超施展他的聪明,岂不是不但救了帝国,也救了他自己,救了那么多战死的士卒,更救了被处决的三千男女。


  桓姓家族屠灭

  四一○年,桓家班残余份子桓石绥,乘卢循兵变,攻击晋帝国首都建康之际,在洛口(陕西省洋县)聚众起兵,自称荆州州长。晋帝国魏兴郡(陕西省安康市)

  郡长傅弘元讨伐,斩桓石绥。桓姓家族,遂被屠灭。

  桓姓家族的社会地位,居于最高阶层,权势和财富交集,盘根错节,除非叛变失败,其他任何方法,都不能使他们灭绝。

  专制封建社会里,最危险的行为,就是夺取政权,王始属于典型代表。这种走马灯式的循环,永无止境的屠杀,对中国人而言,完全没有能力解决,直到西方民主政治传入,清王朝皇族爱新觉罗家属,才总算保住性命,没有一个人砍头。

  所谓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每一个开国的所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