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也由大量的需求而超载,曼哈顿岛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了。我身旁几步外,几位教会人员站在一个小教堂外面,招呼着过往的行人进去祈祷。我平生第一次进了教堂。教堂里面,几部电话可让人们联系家人,牧师时时为深受刺激的人们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教会同时提供食物和饮料。有几位妇女在里面拉着神父的手放声大哭;一位中年男子一语不发地跪在神坛前面;在一个角落,一位黑人不断地自言自语:美国的仇早晚会报的。
我从教堂默默地走出来,室外阳光明媚,直到这时我才真正的意识到这是一个少有的好天气,微微的西北风使纽约市区保持清凉,同时将烟尘吹向大西洋;使它们远离中城和上城区。谁会相信在这样的日子里,成千的生命就这样轻易地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
隧道仍然关闭。警察仔细的检查这些交通要道,防止恐怖主义者放置炸弹,造成更大的伤亡。没有人能知道这些交通什么时候才能恢复,要想去新泽西州只能由38号渡口乘渡船回家。啊;家!
几个小时后,我终于渡过了哈德逊河,来到了长途汽车站,一长串大巴士停在路边,一个头戴一顶标着退休美国空军帽子的老人站在车门旁边,他示意我进入车中。我上了车;问他是否可将车上的冷气关闭,因为在渡口上,所有从世贸中心附近出来的人员,不分男女老少一律被凉水从头冲到脚,个个被淋成落汤鸡,据说这是为了防止我们将任何有毒物质带出曼哈顿。浑身透湿已使我冷得够受了,再加上大客车上的冷气,恐怕几分钟之内我就会变成水泥。老者上下打量了我一下,建议我在车外面等待,因为还没有司机。没有其他选择,我开始在车旁边来回走动,刚走了两步,我注意到老者正用一种特殊的我从未见过的眼光打量着我,似乎在问我,你到底是我的敌人,还是我的朋友?“Are you with us;or are you against us?〃一种我从来没有过的情绪猛然而生,我们也许肤色不同,我们也许没有同一见解,但今天的事件证明了我们之间的不同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站在一起去面临共同的挑战。 但是我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只能默默地和他对视,片刻,他似乎领悟到了我的感受,他的眼光变得温和了,他走近我,伸出右手“We will endure today's nightmare。(我们会经受住今天的噩梦的。)”
“毫无疑问!〃我回答他。
三天过去了,比西与威廉自从大楼倒塌的那天就失踪了。比西的妹妹告诉“纽约时报〃记者,大楼倒塌的前一分钟,比西用手机与妹妹通了电话,她在电话上哭着说她与威廉和另外十一位楼里工作的人被倒塌的顶楼封住了;出不来; 周围全是火,烟与油,他们抱在一起哭。“她求我照看她三岁的女儿和六个月的儿子,接着电话断了。我那工作一丝不苟的姐姐;大 楼被撞时,她正在给9点钟就会涌进公司的雇员煮咖啡,如果她不那样尽责,她是不会死的!〃
又过了三天;在新泽西州的“星报”上;出现比西的中国丈夫和一对女儿的照片。他们在曼哈顿下城临时改成的遇难亲属中心Javitts Center; 与成千名失去家人的人群;举着亲人的画像;寻找着。比西的丈夫和女儿;胸前挂着比西的肖像;在比西太阳般明亮的欢笑下边;粗黑地印着令人伤感的英文字母:Where are you; my wife? Where are you; my Mom? (妻;你在哪儿?妈妈;你在哪儿?)在发掘到的尸体中;父女寻找着比西;那年轻的父亲;一手抱着三个月大的儿子;一手拉着三岁的大女儿;双眼红肿。
比西走了;留下一对将终生寻找母亲的儿女和痛不欲生的中国丈夫!
历史会永远记住2001年9月11日这一天。这一天;热情的美国和美国的蓝天,在短短的几小时内,被侵侮,被涂炭;象征这个国家经济繁荣和慷慨大度的世界贸易中心两座姊妹楼和另外七座大楼被夷为平地;无数无辜的丈夫失去妻子,儿女失去父母,兄弟失去姐妹,朋友失去知己。这一天,我失去两位无辜的美国朋友和同事,他们同着公司在世界贸易中心1号楼79楼层的办公室一同消失,随着高大的姊妹楼埋入废墟尘土;曼哈顿骄傲的地平线从此改变,对世人敞开胸膛的纽约,被人侮辱和轻慢——那天,楼里有90多个国家的好几千人在里面办公啊!受辱的,哪能只是美国,那是世界!
我忘不了这一天。我的生活;从此为之改变。
比西对生活,对丈夫,对人生那善良淳朴的爱;使我学到人生的真谛:能爱;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
活着,本身就是幸福!
Life is priceless!
生命无价!
第五章
后记
当今在中国大陆出版有关“海外丽人”或“中国女人在美国求生”这样的书已经汗牛充栋,与十多年前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出版时的轰动效应相比,已经不能同日而语。
2003年,世界又来了一次大的改变,中国在崛起,在急急地与世界接轨,在忙忙地改变,在天天地编织中国的现代大都市梦。今天的中国少男少女们,不去美国,照样经历美国。比我们晚一辈的中国女孩,她们在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下长大:她们爱看好莱坞电影,爱 喝可口可乐,爱穿Levi's牛仔裤; 爱用雅诗蓝黛不褪色性感口红;她们希望事业上有所建树,经济上有所独立,情感上有110%的满足。不自觉中,她们也同样面临该书中的中国女子过去十多年在美国面临过的同样的情感问题:求学、求职、求生的艰辛;事事不如意时的凄凉;功成名就时的惶惑;两人不再相爱时的伤感;婆媳出现纠纷时的绝望……书中当年那些心乱如麻却又找不到头绪的彷徨和坏心情,正被自己的下一辈人经历着、感受着。
人到中年,回眸人生,也许这些留学美国;并在美国主流社会靠自己的努力重新植根后的中国女子; 当她们被迫在家庭与事业、 丈夫与情人、 孩子的将来和自己的今天而做出痛苦的选择后; 她们猛然发现;自己楚楚追寻的,也许并不是那令人目眩的“美国梦” 或“中国梦”;她们追忆的;也许是男女之间那永远失去了的缠绵和困难时那互相的支撑、软语、家庭、爱恋……。也许,这些才是更应该呵护、留心的?
本书以现代心理学的原理;为人们提出比较合理的情感解释,它让我们每一个人能有感而发,吐之为快。吐出了委屈,埋葬了不那么愉快的过去,“情感垃圾”倒掉后,就有了宁静,就有了幸福的开端。 人人都是一本书; 一年十二个月; 每一个月; 都有一个新的故事;一个新的心情;一个新的人生。 如同书中出走后又归来的林婉,出走,让她走出一个新的家。读者,执起你的笔;写出你的故事,那将是这本书的第十二个故事。讲述您的幸福,讲述您的辛酸,讲出您后半生的幸福,让我们共同完成这本书,让真实留驻人间!
写到这里,作者必得感谢各界朋友的鼓励和帮助,可以说,没有他们,该书很难完成。在有限的篇幅;必得对下面的朋友;表示特别的感谢:
布朗心理医生(Dr。 Joy Brown from 710 America's Information Talk Station): 谢谢您每天早上9:00-10:00美国电台上的心理咨询。您对那些向您敞开心扉的勇敢的“打电话者们”有理有据、通情达理的分析,让听您解惑的“病人”和一般听众,都得益匪浅,茅塞顿开。由于您,我一次连着两个星期如饥似渴地读完书店Border's能找到的 二十七本关于男女情感关系的心理学著述,书店店员以为我是心理学系的学生,在赶写毕业论文!
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申丹,我最忠实的读者和最犀利的批评家和鼓励者:您恰如其分的批评,总是让我从不灰心,从不丧气,只想更加努力,只想写得更好!
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文定教授和妻子高老师:感谢你们多次看我写的初稿和帮助我定夺人物的情感心路。你们总是把我当自家人看,当好朋友看,说的一些家常话,常热到我的心窝子里,让我相信人间真情胜过大话、虚名。
《申江服务导报》资深记者、编辑姜梅女士:您对书的热爱,您对市场的敏感,让我总是感叹今天的中国变了,变得让所有的青年人都有希望了,因为中国有您这样的好编辑和好记者。书,那是一个多么美好、让人心动的字眼!我常用您衡量一个优秀编辑的尺度用来衡量我自己的文字和故事,希望这本书不要让您失望,因为您曾将它们在您的报纸上刊载!因为您喜欢它们!
《新象周刊》负责人、与我同年同月同日出身的王晓秋女士:感谢您大胆使用我的“爱情心理故事”,三年前在贵刊开辟了“爱情与婚姻”专栏,从此,投稿人源源不断。谢谢您,晓秋!
北岳文艺出版社副总编、本书的责任编辑李建华女士:您的仗义执言,您待人待事的肝胆相照,您一丝不苟的态度,您的不辞辛苦,使这些主题各异、分散开来的故事,成为由一条主线贯通的完整小说集。它们记载着“海外女生”从“新婚燕尔”到“四十不惑”的心路脚印。谢谢您:建华!
最后:我必得感激我的丈夫:没有您,就没有书中故事的平衡看点!
裔锦声
2003年2月20日美国东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