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追击之,遂取所亡邦内故境,率兵而归。⒄
【注释】
①威克厥爱允济:语出《尚书·胤政篇》。
②鄄:史载原作“甄 ”,《百战奇法》原作者援引时因避
讳宋仁宗嫌名“祯”)而改“甄”为“鄄”。鄄,今山东鄄城
北。
③河上:指黄河南岸之沧、德二州北界。
④田穰苴:春秋齐国人,本姓田,为大司马,故又称司马
穰苴,善于治军,深通兵法。
⑤庶孽:即庶子,旧时指妾所生之子。
⑥庄贾:春秋齐国大夫,景公之宠臣。
⑦立表下漏:谓立标竿以测日影,设漏壶以记时间。表,
古代测日影时所立的标竿;漏,古代记时用的漏壶。
⑧不佞:犹言“不才 ”,自谦之词。
⑨援桴鼓:谓拿起鼓槌敲鼓。桴,鼓槌。
⑩军正:军中执法之官。
⑾持节:古代使者所拿作为凭证之物,节,符节。
⑿左驸:即车之左面的夹车木。驸,通“辅 ”,夹车木。
⒀左骖:即左面驾车的马。骖,一车驾三马为骖。
⒁次舍:即宿营 。次,古代行军停驻一地谓之“次”。
⒂拊循:安抚,抚慰。拊,同“抚 ”。
⒃最比:谓尤其照顾到。最,尤其,极为;比,及,到。
⒄本篇史例出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 页面 58…
百战奇略 ·56·
15.赏战
【提示】
本篇以《赏战》为题,旨在阐述奖赏制度在古代作战中的
重要作用问题。它认为,在攻城作战中,士卒们之所以身冒矢
石而争先登城,不避白刃格斗而争先赴战,都是由于悬以重赏
的结果。这是不无道理的。所以,设奖行赏,乃为历代兵家治
军用兵都十分重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奖赏的目的,在于
激励斗志、鼓舞士气。运用得当,恰到好处,就能调动广大将
士的积极性,提高部队战斗力。但是,如果运用不当,而造成
赏之过滥,不该奖赏的而受赏,应该奖赏的而未受赏,那么,
此种奖赏也可能变成追名逐利、瓦解士气的腐蚀剂。这是实行
奖赏制度过程中,不可不加注意防止的问题。
三国时期的曹操,堪称是位善用奖赏制度治军用兵的军事
家。他每次统军攻战,都把缴获来的贵重财物,全部分赏给有
功的将士 。对于功勋大而应当受到重赏的,他“不吝千金”;
但对那些无功而妄图要赏的,他却“分毫不与 ”,在奖赏问题
上由于做到了秉公无私,一丝不苟,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将
士的积极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故能取得“每战必胜”的
辉煌战绩。
【译文】
… 页面 59…
百战奇略 ·57·
凡在攻城作战中遇到高墙深壕,箭石交下如注的情势,要
使士卒争先恐后地攀登城垣当两军短兵相接,展开白刃格斗的
时候,要使士卒奋不顾身地前赴后继,都必须悬以重赏来激励
他们英勇杀敌,这样,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诚如兵法所说:
“重赏激励之下,必有勇士涌现。”
东汉末年,大将曹操每当攻克敌人城镇的时候,对所缴获
来的贵重财物,全部都用以奖赏有功将士。如果有谁勋劳显著
而应当重赏的,即使赏赐千金也不吝惜;但对那些无功而妄想
索赏的人,则一分一毫也不给。所以,曹操每次率军攻战都必
定取得胜利。
【原文】
凡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卒争先登;白刃始合,士卒争
先赴者,必诱之以重赏,则敌无不克焉。法曰 :“重赏之下,
必有勇夫 。”①
汉末大将曹操,每攻城破邑,得靡丽②之物,则悉以赏有
功者。若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妄施,分毫不与。故能每
战必胜。③
【注释】
①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语出《三略·上略》。
②靡丽:谓华丽贵重。
③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裴松之注
引《魏书》。
… 页面 60…
百战奇略 ·58·
16.罚战
【提示】
本篇以《罚战》为题,旨在阐述惩罚制度在治军中的运用
及其作用问题。它认为,在对敌作战中,对于那些畏敌不前的
加以惩处,就可以使部队临战敢进而不敢退,就可以打胜仗。
惩罚与奖赏,是历代兵家治军用兵所常采用的相反相成的两种
有效手段和措施。实践中运用得当,真正做到赏罚分明,恰到
好处,就能提高士卒积极性,增强部队战斗力。本篇引自《司
马法》的“罚不迁列”一语中的“迁列”意即移动行列,句义
是说实施惩罚要就地执行。这就是说,惩罚不但严明、适变,
而且要果断、适时。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惩一儆百、及时教育
部众的作用,从而达到整肃军纪、提高战斗力的目的。
阵朝大将杨素是以治军严整而闻名于世的。历来军队是有
纪律约束的武装集团,只有维护铁的纪律,才能令行禁止,具
有强大战斗力。杨素能够严格要求部队,对违犯军令者及时予
以惩治,防止部队松散懈怠,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每战都
专门“求人过失”而成批的杀人,特别是对于“不能陷阵而还
者 ”,不问缘由,一律杀掉,这就不可取了。对广大士卒,应
以说服教育为主,同时辅以必要地惩治。如果抛开说服教育的
一面,单纯以惩罚为乐事,这种惩办主义的作法,非但不能达
到整肃军纪,提高战斗力的目的,相反则极易激化矛盾,酿成
事变,造成损失。此类情况,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是不乏其例
… 页面 61…
百战奇略 ·59·
的。这是应当引以为训的。
【译文】
大凡在作战中,要使士卒在与敌人遭遇时,敢于奋勇前进
而不敢后退,而对于畏敌后退一步的,必须用重刑加以惩处。
这样,就可以打胜仗。诚如兵法所说 :“惩罚罪过要就地执行,
绝不迁延姑息。”
隋朝时期,大将杨素治军严整。他的部队如有违犯军令的
人,立即处斩,而绝不宽容。
每当将要对敌交战之时,他就搜求犯有过失的士卒而立即
杀掉,被杀的人多者一次上百人,少者也不下十数人。由于杀
人太多,鲜血流遍帐前,而杨素却谈笑风生,若无其事。到了
与敌对阵交战之时,他先令三百人进击敌人,若能攻陷敌阵也
就罢了,如果不能冲破敌阵而活着回来的,不论多少都全部杀
掉。然后又派二三百人再去进攻,对于不能陷阵而生还者仍如
旧法全部杀掉。将士们因此而震惧,人人抱定必死之志奋勇杀
敌,所以每战都能获胜。
【原文】
凡战,使士卒遇敌敢进而不敢退,退一寸者①,必惩之以
重刑,故可以取胜也。法曰 :“罚不迁列。”②隋大将杨素③,
御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每将对敌,辄求
人过失而斩之,多者百余人,少者不下十数人。流血盈前,言
笑自若。及其对阵,先令三百人赴敌,陷阵则已,如不能陷阵
而还者,无问多少,悉斩之。又令二三百人复进,还如向者。
… 页面 62…
百战奇略 ·60·
将士股栗,有必死之心,由是战无不胜。④
【注释】
①退一寸者:马本及诸本均无“退”字,根据前后文义,
疑脱,故补。
②罚不迁列:语出《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
③杨素:隋代名将。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字处道。
士族出身。初事北周武帝,官至车骑大将军。后从隋文帝灭陈
作战有功,官至上柱国,封越国公。他与晋王杨广交厚,曾参
予杨广谋篡活动。杨广即帝位后,改封其为楚国公,官至尚书
令、司徒。
④本篇史例出自《隋书·杨素传》。
… 页面 63…
百战奇略 ·61·
17.主战
【提示】
本篇以《主战》为题,旨在阐述在本土上实施防御作战的“主
军”应注意掌握的问题。在人类战争史上,大凡处于战略进攻
的一方,其实力往往比处于战略防御的一方,要强大得多。在
强敌进攻的形势下,防御一方怎样才能打败进攻之敌而最终夺
取战争的胜利,这常常是战争指导者所极为关注和探讨的重要
问题。本篇正是从战略防御作战的角度,提出不要轻率、过早
地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而要采取“保城备险”以消耗敌人、
“绝其粮道”以困敝敌人的方针,然后待敌疲惫不堪之时,再
集中兵力歼灭它。这对力量弱小而处于防御地位的一方,无疑
是比较稳妥可行的正确作战方针。
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 ),后燕慕容德破北魏拓跋
珪进攻的邺城防御作战,就是较好地体现上述作战方针的一个
成功战例。从当时的战略态势看,是魏攻燕守;从双方兵力对
比看,是魏众燕寡。燕军统帅慕容德在取得击败魏军前锋部队
的初战小胜后,打算乘胜大举反攻,与魏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