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曹洪⑤守,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⑥缚马口,
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 :“袁公恐曹
操抄掠后军,遣兵以益备 。”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
围屯,大放火,营中大乱,大败之,绍弃甲而遁。⑦
【注释】
①两兵:指敌对双方的军队。马本及唐本皆脱“两 ”,今从王
本及汪本 。②军无粮食则亡: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但
这里是摘要引录,并非全文。③许攸:东汉南阳(今属河南)
人,字子远。初随袁绍,官渡之战时,弃绍投操,并献袭烧袁
军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粮屯之策,为操采纳,成为曹军官
渡之战获胜的重要战略一着 。其后,许攸因恃功自傲被杀。
④贾诩 :马本作“考诩 ”,唐本作“荀翊 ”,王本作“关某”,
汪本作“关羽”,皆误。今据史校改。贾诩;东汉武威姑臧(今
甘肃武威)人,字文和。董卓入据洛阳,诩任讨虏校尉。卓败,
诩先后依附李傕、段煨。官渡之战前,诩说服张绣一并归附曹
操,封都亭侯。曹丕称帝后,官至太尉。
⑤曹洪:曹操堂弟,字子廉。东汉末,从曹操起兵征战,官至
都护将军。曹丕时,任骠骑将军,封野王侯。
⑥衔枚:枚,一种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在颈上的一种装
具。古时行军,为奇袭敌人成功,常令士卒衔枚于口中,以防
… 13…
百战奇略 ·111·
喧哗惊动敌人。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 14…
百战奇略 ·112·
29.导战
【提示】
本篇以《导战》为题,取义“导引 ”,旨在阐述使用乡导
对于作战的重要作用问题。它认为,对于作战地区的地形条件
怎样,只有以当地人作向导,才能了解和掌握;也只有在充分
利用地形条件时,打起仗来才能获胜。战争总是在一定的空间
地域中进行。作战地区的地形条件怎样,对作战双方都是有很
大影响的。因此,避开不利地形,而利用有利地形,这历来是
为兵家所极为重视的问题。在利用地形上,要做到趋利避害,
使用当地熟悉情况的人作向导,这在侦察手段和侦察技术落后
的古代作战中,是被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本篇引录《孙子兵
法》的“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的论述,恰好真实地证明
了“乡导”在古代作战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西汉元朔
五年(公元前124年 ),大将军卫青奉汉武帝之命,率领骑
兵反击匈奴右贤王入侵的战争,汉军之所以能够比较顺利地取
得作战的胜利,就一定意义上讲,是有熟悉匈奴地理情况的随
军校尉张骞起了重要向导作用的结果。张骞是西汉著名外交家,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他奉命第一次出使西域,
中途竟被匈奴扣留长达十一年。在此期间,他注意了解和掌握
匈奴的自然地理情况和风物人情。回国之后,于元朔五年参加
了卫青所指挥的反击匈奴入侵的作战,为大将卫青实施正确作
战指导,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匈奴地形条件情况,使汉军虽深入
… 15…
百战奇略 ·113·
荒漠之中,却能“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 ”(见《汉书·张骞
传》),从而确保了汉军自卫反击作战的完全胜利。
【译文】
大凡同敌人作战,对于山川的平坦或险要,道路的曲折或
直捷,一定要用当地人来引导,才能了解哪里地形对我有利,
这样,打起仗来,就能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 :“作战中不
使用乡导的,就不能获得地利之助 。”西汉武帝时期,匈奴连
年入侵边境,所过杀人掠物甚为严重。元朔五年(公元前12
4年)春天,武帝命令卫青率领三万骑兵北出边塞,对匈奴实
施反击。时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军到达不了他的军营、于是醉酒
而安卧于军帐之中。汉军乘夜抵达这里,迅速包围了匈奴军营,
右贤王大惊失色,独自和爱妾一人,在数百骑兵的护卫下,突
出重围连夜向北逃走。汉军派轻骑校尉郭成等将随后追击四百
里,没有追上右贤王,但俘获其偏将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
人,缴获其牲畜数百万头。于是,卫青率兵凯旋而归,到达边
境时,汉武帝所派使者手捧大将军印,就在军营中授任卫青为
大将,其余诸将都以其所部统归卫青指挥,并给以封号而回。
汉军此次反击匈奴作战的胜利,是因为用了曾经出使大夏时长
期困留于匈奴的汉朝校尉张骞作向导,熟悉哪些地方有水草,
从而使汉军免遭饥渴威胁的结果。
【原文】
凡与敌战,山川之夷险,道路之迂直,必用乡人引而导之,
乃知其利,而战则胜。法曰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 16…
百战奇略 ·114·
①汉武帝时,匈奴比岁②入寇,所杀掠甚众。元朔五年春,今
卫青③将三万骑出塞,匈奴右贤王④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遂醉
卧帐中。汉兵夜至,围右贤王,虏大惊,独与其爱妾一人、骑
兵数百,溃围夜逃北去。汉遣轻骑校尉⑤郭成等追四百里,弗
及,得虏裨将十余人,男女万五千余口⑥,畜数十百万。于是,
青率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
将,诸将皆以兵属,立号而归。皆用校尉张骞⑦以尝使大夏⑧
留匈奴久,导军,善知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⑨
【注释】
①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又
见同书《九地篇》。
②比岁:每年,连年。
③卫青: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仲卿。
汉武帝的卫皇后之弟。本为平阳公主家骑,因其姐子夫得选入
宫,为汉武帝所重用,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多次率军击败
匈奴贵族对汉朝北部边境的攻掠,战功卓著。
④右贤王:本谓“右屠耆王 ”,匈奴官名。冒顿单于时,他除
自领中部外,又设左、右屠耆王,分领东、西二部,由单于子
弟担任。“屠耆”,匈奴语,意谓汉语“贤”,故汉族称其左、
右屠耆王为左、右贤王。
⑤轻骑校尉:即统率骑兵的武官。校尉,汉代军中官职,略次
于将军。
⑥万五千余口: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五千余口 ”。今据史校改。
⑦张骞:西汉杰出外交家。汉中城固(今属陕西)人。官至大
行(掌礼宾 ),封博望侯。曾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为
… 17…
百战奇略 ·115·
加强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同中亚各国友好往来,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第一次出使西域大
月氏、大夏等地,历时十三年,途中被匈奴扣留达十一年之久,
因此他对匈奴的风物人情、地理状况比较熟悉,为其后卫青率
军反击匈奴的作战,提供了不少当地的自然地理情况。
⑧大夏:中亚古国,所辖地区当今阿富汗北部。
⑨本篇史例出自《汉书·卫青传》又见于《史记·卫青列传》
和《史记·大宛传》。
… 18…
百战奇略 ·116·
30.知战
【提示】
本篇以《知战》为题,取义于“预知 ”,旨在阐述预先掌
握作战地区和交战时间的重要性。它认为,在出兵击敌之前,
只有预先掌握交战地点和时间,才能做到准备充分,防守牢固,
调动敌人,战胜敌人。古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见
《礼记·中庸》)。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预先有所计划和准
备,就能立于成功之地;反之,预先没有计划和准备,便将废
于无成之地。从事战争实践活动,同样不能例外。历史的经验
表明,没有预先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是不可能打败敌人而赢
得战争胜利的。只有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对战争赖以进行的作
战地区和交战时间,进行预先的周密计划和具体部署,才能获
得战争主动权和赢得对敌作战的胜利。本篇能够认识这一点,
并且指出 :“知战地,知战日,则所备者专,所守者固。”这
是很有道理的。战国时期的齐魏马陵之战,就是齐军在预知交
战地点和时间的情况下,歼灭魏军的一个典型战例。此役,齐
军所以能够获胜,主要原因在于其作战指导的正确。齐军在“
直走大梁 ”,迫使魏军自韩回撤之后,军师孙膑根据魏将庞涓
一向骄傲轻敌和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减灶示弱、诱敌入伏
的作战方针,把魏军诱入地形复杂险阻、易于设伏的马陵道;
又根据敌进己退的行程时间,非常精确地判断出魏军“暮当至
马陵 ”,进行了设伏的充分准备。这样,经过预先的精心计划
… 19…
百战奇略 ·117·
和周密部署,就使齐军完全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在预定
的地点和时间,打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全歼魏军的伏击战。
【译文】
大凡要出兵讨伐敌人,对于交战的地点,必须预先料知明
确;部队到达战区之日,也能调动敌人如期到来,这样对敌交
战就能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