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杀。
⑥历下:亦作“历城 ,济南郡治,位于今山东济南。
⑦祝阿:县名。故址在今山东济南西。
⑧泰山:郡名。治所奉高,位于今山东泰安东。
⑨钟城:故址在今山东济南南。
⑩巨里:故址在今山东章丘西。
⑾诱致: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又致 ”,今据史校改。
⑿野兵不击,何以城为:此两句出自《资治通鉴·汉纪三
十三》耿弇语,而《后汉书·耿弇传》则为“今来,适其所求
也 。”
⒀冈阪:据《尔雅》释义称:山脊为冈,山坡为阪。冈阪,
在这里可作“山顶”或“制高点”解。
⒁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耿弇传》和《资治通鉴·汉纪
三十三》
… 页面 261…
百战奇略 ·259·
63.远战
【提示】
本篇以《远战》为题,旨在阐述采用“远而示之近”的佯
动战法奇袭歼敌的指导原则问题。它认为,凡与敌人隔水相拒,
如果打算从远处渡水击敌时,就伪装成从近处渡水的样子,以
吸引敌人兵力,然后乘其远处空虚之隙,迅速渡河进击敌人。
它还强调指出,一旦缺少渡船时,可用竹木、蒲苇、罂缻等就
便器材扎成排筏作为渡河工具。本篇所引“远而示之近”与下
篇《近战》所引“近而示之远 ”,均系孙子用兵“诡道十二法
“之一。战争实践经验证明,采用此种制造假象、佯动误敌的
“示形”战法,既可掩盖我方真实意图不为敌人所窥知,又可
调动敌人就范,从而使之陷入顾此失彼的被动挨打局面。这样,
我便可以乘敌兵散势虚之隙,在我所选定的突袭方向(远处或
近处 ),出其不意,突然进击,就可收奇袭歼敌之功。因此,
采用以制造假象、佯动误敌为内容的“示形”之法,是中国古
代兵家所常倡导的有效战法。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韩信奉命进击魏王
豹之战,就是采用“远而示之近”的佯动战法取胜的。当时,
魏王豹率众据守安邑,韩信为吸引其注意力,乃于临晋陈放大
批船只,伪装成要从此近处临晋渡河的样子,把敌人的注意力
吸引在此处后,韩信则亲率汉军主力偷偷北上,从远处夏阳方
向东渡黄河,出敌不意地一举袭占了安邑,擒获了魏王豹,创
… 页面 262…
百战奇略 ·260·
造了佯动奇袭的成功战例。
【译文】
大凡与敌人隔河对抗时,我如要从远处渡河出击敌人,可
多置一些船只于河边,伪装成要从近处渡河的样子,敌人就必
定要集中兵力来阻击,这样我便可以从敌人防守薄弱的远处渡
河袭击敌人。倘若没有渡河船只,则可以用竹木、蒲苇、罂缻、
瓮囊、枪杆等就便器材扎成排筏,都可用以渡河。诚如兵法所
说 :“打算从远处进攻敌人,就伪装成从近处出击的样子。”
西汉初年,魏王豹开始时归降了汉朝,不久又以母病为辞
请求回去探望,一回到封地,立即切断黄河西岸临晋关的交通,
反叛了汉朝,而与楚国订约讲和。汉帝刘邦派遣郦食其前往游
说魏王豹重新归顺朝廷,但魏王豹执意不听。刘邦于是任命韩
信为左丞相率军进击魏王豹,而魏王豹则在蒲坂驻扎重兵,封
锁临晋关。韩信针对此情,就采用增设疑兵之法,摆开船只,
伪装成要从临晋渡河的样子,而以隐蔽前进的主力部队从夏阳
方向乘坐木罂渡过黄河后,径直袭击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
匆忙领兵迎战韩信部队,韩信挥军奋战,一举俘获魏王豹,平
定了魏地,置为河东郡。
【原文】
凡与敌阻水相拒,我欲远渡,可多设舟楫,示之若近济,
则敌必并众应之,我出其空虚以济。如无舟楫,可用竹木、蒲
苇、罂缻①、瓮囊②、枪杆之属,缀为排筏,皆可济渡。法曰:
“远而示之近。”③
… 页面 263…
百战奇略 ·261·
汉初,魏王豹④初降汉,复以亲疾请归,至国,即绝其河
关⑤反〔汉 〕,与楚约和。汉王遣郦生⑥往说豹,不听。汉王
以韩信为左丞相击豹。〔魏王〕盛兵蒲坂⑦,塞临晋⑧;信乃
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⑨以木罂〔缻〕⑩渡
军,袭安邑⑾。魏王豹惊,帅兵迎战,信遂虏豹,定魏〔为河
东郡〕。⑿
【注释】
①罂缻:罂,一种陶制的盛酒器;缻,同“缶 ”,一种陶
制的炊具。此两种器具,其形状均为小口大腹,在渡河无舟的
情况下,可以将其与竹木、蒲苇连缀在一起,作为渡河用的飘
浮工具。
②瓮囊:也是一种形如罂状的盛器。
③远而示之近: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④魏王豹:即魏豹,战国时魏国贵族子弟。秦灭魏后,与
其兄咎皆被贬为庶人。秦末,陈胜起义攻下魏地,立咎为魏王。
后咎被秦将章邯击败而自杀,豹逃往楚,楚怀王予以援兵收复
魏地,被立为魏王。后从项羽入关,被徙至河东郡,封为西魏
王。刘邦定三秦,豹叛楚
归汉,不久又叛汉归楚。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
为韩信击败被俘,后在荥阳被杀。
⑤河关:指黄河渡口临晋关,后改名蒲津关,故址在今陕
西大荔东的黄河西岸。
⑥郦生:即郦食其,刘邦的谋士。
⑦蒲坂:邑名。即今山西永济西之黄河东岸的蒲州镇。
⑧临晋:县名。故址在今陕西大荔东,与旧关相对。
… 页面 264…
百战奇略 ·262·
⑨夏阳:县名。故址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之黄河西岸。⑩木
罂缻:即以木押缚罂缻作为渡河工具。一说以木为器如罂缻。
⑾安邑:战国魏都,汉置为县。位于今山西夏县西。魏豹
据此反汉。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见《汉书·淮阴
侯传》。
… 页面 265…
百战奇略 ·263·
64.近战
【提示】
本篇以《近战》为题,旨在阐述采用“近而示之远”的佯
动战法奇袭歼敌的指导原则问题。它认为,在与敌人隔河对抗
时,倘若打算从近处进击敌人,就要采取多设疑兵之法,伪装
成远渡之状以吸引和分散敌人兵力,然后我从敌人近处空虚之
地袭击它 ,就能把敌人打败。“近而示之远”与“远而示之近
“,都是古代战争中常为兵家所采用的一种佯动误敌为内容的
“示形”战法。春秋越吴笠泽之战,就越方来看,就是运用
“近而示之远”战法的成功一例。
发生在春秋末期(即公元前478年)的越吴笠泽之战,
是越国灭亡吴国的关键一战。越军所以能够战胜吴军,从作战
指导上看,越王勾践成功地运用“近而示之远”的佯动误敌战
法,是其取得此战胜利的重要原因。当时,越王勾践利用夜暗
条件,在主力部队的两翼设置左、右句卒(分队 ),采取两翼
(远处)佯渡调动敌人,中央(近处)突破,乘虚捣隙的战术,
亲率三军主力从近处偷渡过河,出其不意,大败吴军主力,为
灭亡吴国奠定了胜利基础,创造了我国战争史上较早的一次采
用“近而示之远”战法奇袭歼敌的成功战例。
【译文】
… 页面 266…
百战奇略 ·264·
大凡与敌人隔河对阵,我如要从近处进攻敌人,就反而伪
装成从远处渡河的样子。为此,必须多多设置一些疑兵,装作
从河的上、下游远处渡河进攻的架势,敌人一定会分散兵力来
应付。这样,我就可以乘隙暗中出兵从近处袭击敌人,敌人就
可以被打败。诚如兵法所说 :“打算从近处进攻敌人,就伪装
成从远处出击的样子 。”
春秋时期,越国讨伐吴国,吴王出兵于笠泽进行抵抗,而
与越军隔笠泽水对阵相抗。越军分为左右两翼,乘夜擂鼓呼号
而进,吴军则分兵进行抵御。越王勾践亲率主力部队偷偷从中
央近处渡过笠泽水,直奔吴国中军主力而击鼓冲杀过去,致使
吴军大败,吴国最终灭亡。
【原文】
凡与敌夹水为阵,我欲攻近,反示以远,须多设疑兵,上
下远渡,敌必分兵来应,我可以潜师近袭之,其军可破。法曰:
“近而示之远。”①
春秋,越人伐吴,吴人御之笠泽,夹水而阵。越人②为左
右阵、夜鼓噪而进 ,〔吴师分以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
吴中兵而鼓之,吴军大败,遂至灭亡。③
【注释】
①近而示之远: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越人: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楚人 ”,今据史校改。
③本篇史例同《夜战》,出自《左传·哀公十七年》。
… 页面 267…
百战奇略 ·265·
65.水战
【提示】
本篇虽以《水战》为题,但所阐述的内容并非是水上作战
的问题,而是陆上作战如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