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面 279…
百战奇略 ·277·
元227年)十二月,集中四倍于孟达军的优势兵力,亲自统
率自宛城西进,“倍道兼行”,一千二百里的路程,仅用八天
时间即进抵上庸城下。然后,分兵八道发起进攻,仅十六天即
迫使孟达部下不得不斩达首而开城投降。此战,从其长途行军
到攻占上庸,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告胜利了,可谓速战速决
的典型战例。后来,司马懿于景初二年(公元238年)进攻
公孙渊的辽东作战中,曾就其对孟达作战为何采取速攻取胜的
指导原则问题,向其随军司马陈珪作过很好说明。他说 :“孟
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图一
年 ,安可不速? ”(见《晋书·宣帝纪》)司马懿能够根据敌
我双方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原则和方法,此种恰到好
处的作战指导,无疑是其战胜攻取的重要原因。这是值得用兵
者很好效法的。
【译文】
大凡围攻城邑的作战,如果守城之敌粮多兵少,且有外部
援助,可以采取快攻速决,就能(乘其外援未到而)取得胜利。
诚如兵法所说 :“用兵最为宝贵的是,宁肯指挥笨拙但求速胜。
“
三国时期,蜀国将领孟达投降了魏国,于是被任命为新城
太守而驻扎在上庸城。但不久,他又联吴归蜀而背叛了魏国。
魏将司马懿秘密发兵进讨孟达。当时,众多将领都说孟达与吴、
蜀二国有了联络,因此应当首先观察事态的变化尔后再采取行
动。但司马懿却说 :“孟达是个没有信义的人,现在正是他与
吴、蜀之间相互猜疑的时候,应当趁其犹豫不决之时,迅速把
他解决掉 。”于是就亲率大军以一天赶行两天路程的速度,连
… 页面 280…
百战奇略 ·278·
续行军八天而抵达上庸城下。此时,吴、蜀两国也都各自派将
统兵前来援救孟达。对此,司马懿则分别派兵加以抵御。孟达
在叛魏附蜀之初,曾给蜀相诸葛亮写信说 :“宛城离洛阳八百
里,而距我这里有一千二百里。驻守宛城的司马懿获悉我起兵
举事后,必先写奏表上报洛阳的魏明帝,等到皇帝批复回来时,
已经一个月时间了。到了那时,我的城防已经加固,诸将所属
部队都已部署停当。况且,我军地处深远而险要,司马懿必定
不会亲自前来,其他将领来进攻,我就没有忧虑之事了 。”但
当司马懿亲自率兵突然来到之后,孟达又赶紧告诉诸葛亮说:
“我起兵举事仅仅八天,司马懿就率兵来到我的城下,他的行
动怎么这样神速啊 !”上庸城三面临水,地势险要,而孟达又
于城外构筑木栅以加强防御。司马懿挥军渡过河水,冲破木栅,
直抵城根,然后分兵八路攻城,仅仅经过十六天时间,孟达的
部将李辅等人便杀死孟达,打开城门而投降了司马懿。
【原文】
凡攻城围邑,若敌粮多人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则胜。
法曰 :“兵贵拙速。”①
三国蜀将孟达②降魏,遂领新城太守,未几,复连吴附蜀以叛
魏。司马懿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结,宜观望而后可。懿
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当及其未定③,促④而决之。
“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吴、蜀各遣将救达,懿乃
分兵拒之。初,达与诸葛亮书曰 :“宛⑤去洛⑥八百里,去吾
⑦一千二百里⑧,闻吾举事,表上天子,比相往反时,一月间
也,则吾城已固,诸将足办。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
诸将来,吾无患矣 。”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
… 页面 281…
百战奇略 ·279·
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上庸⑨城三面阻水,达于外为木
栅以自固。懿渡水,破其栅 ,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
六日⑩,李辅⑾等斩达首,开门以降。⑿
【注释】
①兵贵拙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但与原文略异,
原文是 :“兵闻拙速。”
②孟达:字子度,一字子敬。初事刘璋,后归刘备,为宜
都太守。
后叛蜀降魏,被任为新城太守驻兵于上庸城。蜀建兴五年
(公元227年),诸葛亮伐魏,曾致书诱达为援,为魏所疑,
达惧复叛魏,不久在司马懿率军进攻下,为其部下所杀。
②未定:马本误作“未足 ”,今从唐本。
④促:马本及唐本误作“偍 ”,汪本误作“隄 ”,今据史
校改。促,通“趋 ”,急速之意。
⑤宛:即宛县。三国时魏南阳郡治,位于今河南南阳。当
时,司马懿镇守此地,都督荆豫诸州军事。
⑥洛:即洛阳,魏国都城,今属河南。
⑦吾: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吴 ”,今据史校改。吾,为孟
达自言其驻地上庸城。
⑧一千二百里: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一百二十里 ”,今据
史校改。
⑨上庸:县名。故城位于今湖北竹山西南。
⑩旬有六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旬月 ”,今据史校改。
⑾李辅:孟达部将。司马懿率军围攻上庸时,他与达甥邓贤斩
达首后开城投降。
… 页面 282…
百战奇略 ·280·
⑿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
… 页面 283…
百战奇略 ·281·
69.整战
【提示】
本篇以《整战》为题,旨在阐述对于阵势严整之敌作战时
应当注意掌握的指导原则。它认为,作战中如果遇到行阵严整、
士卒镇静的敌人,不可轻率与之交战,应当等待其发生变化之
时,再不失时机地攻击它,就能打败敌人。这里引自《孙子兵
法》的“无邀正正之旗 ”,邀,阻截;正正,谓整齐严密之状。
整个句意是,不要去截击旗帜整齐、队伍严密的敌人。显而易
见 ,本篇依据孙子的思想,通过对阵势严整之敌作战问题的
论述,进一步揭示了避实击虚和因变制敌重要作战原则的实践
性。三国时期魏将司马懿平定公孙渊的辽东之战,便是较好体
现上述指导原则的成功战例。
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六月,司马懿奉魏明帝之命
率领大军秘密渡过辽河之后,他发现公孙渊集重兵于辽隧城,
企图凭据坚城固守以阻截魏军,于是采取了避实击虚、攻其必
救的作战方针,舍弃行阵严整、部署周密的辽隧不攻,而直捣
防守空虚的敌巢襄平,迫使辽隧的敌守军急速回救,司马懿乘
机挥军迎击,大败敌军,进而包围了襄平,为取得整个平叛作
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综观此战,司马懿在作战指导上的成
功之处,在于他能够根据敌情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作战方针
和有效战法,调动敌人脱离坚城固垒而于运动之中歼灭之。此
种因情制敌、灵活用兵的作战指导,是值得人们效法的。
… 页面 284…
百战奇略 ·282·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军行列严整有序,士卒情绪安稳平
静,不可轻率与其交战,等到敌人内部发生变化时,再出兵进
攻它,就有利于我军取胜。诚如兵法所说 :“不要拦击旗帜整
齐、队伍严密的敌人。”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司马懿奉命率军征讨公孙渊,而进至
辽水。公逊渊果然派遣数万步骑兵凭据辽隧,企图固守坚城壁
垒以抵御司马懿进攻。司马懿率军乘船偷偷渡过辽水后,依傍
辽水构筑一道长围(摆出一付攻打辽隧的架势 ),然后又命令
部队放弃该城不攻,而向其老巢襄平进发。众将对此决策十分
不解地说 :“我们不攻打辽隧城,却又构筑长围,这不是显示
我们兵多军威的办法 。”司马懿解释说:“敌人现在凭据辽隧
坚固而高大的城防设施,企图把我军拖垮在这里。我们进攻它,
恰好中了敌人的诡计。敌人的主力都集中在这里,其老巢必定
非常空虚,我军直驱襄平,这里的敌人一定会心怀恐惧,他们
恐惧就会离开坚城固垒而向我求战,那时我们集中兵力打败他
们是必定无疑的 。”于是,司马懿率领严整有序的魏军,越过
辽隧而向襄平长驱直进。敌人发现魏军所向直指其后方老巢,
果然脱离坚城辽隧而去拦截魏军。司马懿乘机挥军迎头痛击,
大破敌人,三战三捷。公孙渊退保襄平,司马懿乘胜挥军包围
了他。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整齐,士卒安静,未可轻战,伺其
变动击之,则利。法曰 :“无邀正正之旗。”①
三国魏司马懿征公孙渊②〔次于辽水③。渊遣步骑数万,
… 页面 285…
百战奇略 ·283·
阻辽隧④,坚壁而守 ,以距帝⑤。〕懿泛舟潜济辽水,〔傍辽
水〕作〔长〕围 ,弃城而向襄平⑥诸将曰:“不攻城而作围,
非所以示众也。”懿曰:“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军也。攻之,
正堕其计。贼大众在此,其巢穴虚失,我直指襄平,必人怀内
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 。”遂整阵而过。贼见兵出其后,果
邀之 ,乃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