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荀彧:曹操谋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字文若。
出身士族,初附袁绍,后归曹操。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
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失宠,被迫自杀身亡。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 页面 311…
百战奇略 ·309·
77.不战
【提示】
本篇以《不战》为题,乃取“不急于决战”之意,其要旨
是阐述何种条件下采取持久防御作战的问题。它认为,对于兵
力强大之敌,或是远道而来且粮饷供应充足的进攻之敌,不可
马上同它进行决战,应当凭垒固守,持久防御,以待敌敝而反
攻之,就可打败敌人。本篇所引“不战在我”系《唐李问对》
中的李靖语。这里所说的“不战 ”,是就把握与敌决战的时机
而言,并非是指不与敌人作战。就是说,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
比和战场的实际态势,已经知道自己不能一下子打败敌人,就
应当避免与敌速战速决,采取持久防御的方针,固守壁垒以消
耗和疲惫敌人,从而为最终反攻歼敌创造有利条件。显而易见,
本篇这种根据战争的客观实际,主动把握决战时机的思想,是
值得肯定的。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九月,唐将裴寂率军进
攻刘武周,败于度索原(今山西介休东南 ),刘武周乘势率军
进逼河东地区。同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东渡黄河拒
之,进至柏壁。刘武周恃众寻找唐军决战,李世民识破其企图,
乃采取“深沟高垒,以挫其锋”的持久防御方针,以消耗和疲
惫敌人。经过半年时间,迫使刘武周军力疲粮尽而不得不撤退
北遁。李世民见反攻决战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连夜率军紧追不
舍,并于介州一战而歼灭之,创造了坚壁不战、持久疲敌的成
… 页面 312…
百战奇略 ·310·
功战例。
【译文】
大凡战争,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力对比于我
不利的形势下,或者敌人虽远道而来但粮饷供应源源不断,对
于此种敌人我都不可立即与其进行决战,而应当坚守壁垒,持
久防御以消耗和拖垮敌人。这样,就可以最后打败敌人。诚如
兵法所说:“不轻易与敌决战的主动权要牢牢掌握在我手中。”
唐朝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割据势
力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当时十七岁,随军从征,与李世民一
道登上玉壁城,观察当面敌人阵势。世民回过头来问道宗说:
“敌人依仗其兵多势众,企图与我军决战,你说我们应当怎么
办?”道宗回答说 :“敌人锋芒正锐不可直接抵挡,但容易以
计谋屈服它,难以单凭武力同它争胜。现在我们采取固守深沟
高垒的方针,便可挫杀敌人锋芒;敌人虽多但属乌合之众,不
能持久作战,等到其粮草耗尽,必定自然离散,那时我们将不
战而擒获敌人 。”世民称赞地说:“你的见解与我的想法完全
相合 。”其后,敌人果然粮尽而连夜北逃,李世民率军追到介
州,一战而把刘武周军打得大败。
【原文】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
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
“不战在我。”①
… 页面 313…
百战奇略 ·311·
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②时
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③观贼阵,顾谓道宗曰 :“贼
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 :“群贼锋不可当,易
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难
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 。”太宗曰:“汝
见识与我相合 。”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④,一战败之。⑥
【注释】
①不战在我: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但与原文
略异。原文为 :“夫不战者,
在我 。”
②李道宗:唐宗室东平王李韶之子。武德元年(公元61
8年)封略阳郡公;次年,从李世民讨刘武周有功,拜为灵州
总管。贞观初,从李靖破突厥功著,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江夏
王。
③玉壁城: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
④介州:州名。故址在今山西介休。
⑤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道宗传》又见《新唐书·李
道宗传》
… 页面 314…
百战奇略 ·312·
78.必战
【提示】
本篇以《必战》为题,乃取“攻其必救”之义,其要旨是
阐述在深入敌境作战的条件下,打败坚壁不战之敌的指导原则。
它认为 ,凡是深入敌国境内作战,对于那些固守坚城不与我
决战的敌人 ,应当采取“攻其必救”的指导原则,迫使敌人
脱离坚城与我决战,我就可以打败敌人。本篇所论“攻其君主,
捣其巢穴 ”,这既是敌人君王所在的要害去处,又是敌人必然
极力回救的地方。只有攻敌所必救之处,才能调动坚壁不战之
敌脱离固垒于运动中聚而歼之 。因此,“攻其必救”的原则,
在古代战争中是常为兵家所采用的调动敌人、歼灭敌人的正确
作战原则。三国时期魏将司马懿平定公孙渊的辽东之战,就是
运用“攻其必救”指导原则取胜的典型战例。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 ),大将司马懿奉命率军
进讨雄据辽东的割据势力公孙洲。对于东进来攻的魏军,公孙
渊派重兵固守辽隧坚城不与魏军决战,企图消耗和拖垮魏军,
主帅司马懿识破其阴谋,力排众议,果断决定避开强点辽隧坚
城不攻 ,直捣公孙渊的所在地且守备薄弱的襄平城,并根据
“贼众我寡;贼饥我饱”的实际情况;集中兵力对襄平实施四面
包围,迫使公孙渊在“粮尽窘急,人相食”的严重危困形势下,
不得不弃襄平而出逃。司马懿乘势挥军追击,于运动中一举歼
灭了公孙渊。战后,司马懿在回答部将陈珪所提疑问时,把昔
… 页面 315…
百战奇略 ·313·
攻上庸之战(即平定孟达之战,详见前《速战》史例 ),与今
攻襄平之战所采取的不同作战原则和战法,加以分析比较后指
出说:“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而已。这是完全符合战争客
观规律和作战实际需要的真知灼见。从敌情实际出发,区别不
同情况,因变而制敌,这既是军事家司马懿用兵的突出特点,
又是他前后夺取两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译文】
大凡出兵深入敌境作战,如果敌人固守营垒而不同我决战,
企图以此疲惫拖垮我军,对此我军应当转攻其国君所在之处,
捣毁其后方老巢 ,阻截其退归之路,切断其粮草供应,迫使
敌人不得不脱离营垒而出战 ,我乘机以精锐部队进击它,就
可以打败敌人。诚如兵法所说 :“我军要想与敌决战,敌人即
使凭据深沟高垒,但也不得不脱离营垒而同我决战,这是由于
我军攻击其必然回救之处的缘故 。”
三国魏景初二年,明帝曹叡把太尉司马懿从长安召回京师
洛阳,命他率军前往辽东征讨公孙渊。魏明帝问道 :“四千里
远征作战,虽说要用奇谋取胜,但也要有足够的兵力,不应当
过于计较军费开支的多少。据你推测,公孙渊将采取什么样的
计谋对策?”司马懿回答说 :“放弃城邑而预先逃走,这是上
策;凭据辽水以抗拒我军,这是中策;坐守襄平而单纯防御,
这是他成为俘虏的最下策 。”明帝问:“这三种计策,公孙渊
将会采用哪一种呢?”司马懿答道 :“只有贤明智慧之人才能
正确估量敌我力量的对比,并能预先对所用计策作出正确取舍,
而这并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 。”明帝又问:“此次出征往返
将用多少天?”司马懿回答说 :“去时行军一百天,回来路上
… 页面 316…
百战奇略 ·314·
一百天 ,进攻作战一百天,用六十天进行休整。这样,一年
时间足够了 。”于是,司马懿率军向辽东进发 。公孙渊派遣
部将率领数万步骑兵进驻辽隧,构筑围墙堑壕二十余里,以此
抵御司马懿进攻。魏军诸将都想立即发起进攻,但司马懿却说:
“敌人构筑防御阵地,这是企图长期拖住和疲惫我军,进攻它
正好落入其圈套。这正是王莽时期王邑不肯绕过昆阳坚城而强
攻硬打,几乎导致全军覆没的严重教训。敌人主力集中在这里,
其老巢必定空虚,我军舍此不攻而直捣襄平,出乎敌人的意料
之外,打败公孙渊是必定无疑的 。”于是,便命令魏军多插旗
帜,伪装成要出击敌人阵地之南端的样子,将敌人的全部精锐
吸引到这里。司马懿却率领大军偷偷越过辽隧向北,放弃眼前
敌人不打而直趋襄平,一路打败敌将的拦截,顺利地完成了对
襄平的包围。这时,众将又请求迅速攻城,但司马懿均未同意。
随军司马陈珪提出疑问说 :“以往您率军攻打上庸,只用了五
天即破城杀了孟达。如今长途跋涉而来,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