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通译-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① 诸:“之于”的合音。
② 尔:你。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②,不可得而闻也。”
【今译】
子贡说:“老师关于文献方面的学问,我们可以学到领会;老师关于人性和天道的论述,我们却学不到领会不到。”
【注释】
① 文章:指礼乐法度、诗、书、史等各种古代文献中的学问。
② 性:人的自然本性。 天道:天命。这里指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吉凶祸福的关系。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①。
【今译】
子路听到某一道理,在还没实行的时候,唯恐又听到另一道理。
【注释】
① 有:同“又”。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①?”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今译】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称‘文’呢?”孔子说:“〔他〕聪敏,爱好学习,向下面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注释】
① 孔文子:卫国的执政上卿,姓孔,名圉(yǔ雨),字仲叔。“文”,是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根据他生前的品德、事迹,所给予的表示褒贬的称号称谥号。“子”,是对孔圉的尊称。孔圉死于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


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今译】
孔子说到子产:“〔他〕具有君子的四种道德:在行为方面,他自己很庄重,谦逊谨慎;他事奉君主,很恭敬顺从;他对待人民,注意给予恩惠利益;他役使人民,注意合乎义理。”
【注释】
① 子产: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是郑穆公的孙子,公子发之子,担任过正卿(相当于宰相)。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22年。是春秋末期杰出政治家。他在郑简公、郑定公时,执政二十二年,有过许多改革措施,因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当时曾被孔子称为“仁人”,“惠人”。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①,久而敬之②。”
【今译】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同别人交往,相处愈久,别人愈尊敬他。”
【注释】
① 晏平仲:姓晏,名婴,字仲。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县)人。齐国大夫,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曾任宰相,是当时著名政治家。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死后,谥号为“平”,故称他“晏平仲”。传世有《晏子春秋》,系战国时人收集晏婴的言行编撰而成。 善: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擅长,长于。
② 之:代词,代晏婴。一说,“之”指代朋友。此句意思是:晏婴与友处久,仍敬友如新。


子曰:“臧文仲居蔡①,山节藻棁②,何如其知也③?”
【今译】
孔子说:“臧文仲为大乌龟盖了房子,把房子的斗拱雕成山形,房梁短柱上刻了水草,〔这个人〕怎么能说是明智呢?”
【注释】
① 臧文仲:鲁国的大夫,姓臧孙,名辰,字仲。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617年。死后谥号“文”。曾被孔子批评为“不仁”“不智”。 居蔡:“蔡”,春秋时的蔡国,在今河南省上蔡、新蔡一带。蔡国出产大乌龟。据《淮南子·说山训》:“大蔡神龟,出于沟壑。”这里用“蔡”代指大乌龟。“居”,居处,房子。这里用作动词。古代常用乌龟壳来占卜吉凶,“居蔡”是指为大乌龟盖上房子藏起来以备占卜用。
② 山节藻棁:“节”,是房柱子头上的斗拱;“山节”,是把斗拱雕刻成山的形状。“藻”,是水草;“棁(zhuō桌)”,是房子大梁上的短柱;“藻棁”,是把短柱上刻上花草图案。山节藻棁,也就是俗说的“雕梁画栋”,是古代建筑物的豪华装饰,只有天子才能把大乌龟壳藏在如此豪华的房屋里。臧文仲也这样做,显然是“越礼”行为。
③ 何如:如何,怎么。 知:同“智”。明智,懂事理。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①,无喜色;三已之②,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③,陈文子有马十乘④,弃而违之⑤,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今译】
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几次担任宰相,没表现出高兴的脸色;几次被罢免,也没表现出怨恨的脸色。〔每次免职时〕一定把自己旧日的一切政令公务告诉新任的宰相。〔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够得上忠啊。”〔子张〕说:“够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子张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齐国。到了另一国,说:‘〔这里的执政者〕好比我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又离开了。再到另一国,又说:‘〔这里的执政者〕好比我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又离开了。〔那么,这个人〕怎样呢?”孔子说:“够得上清白了。”〔子张〕说:“够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注释】
① 令尹:楚国的官职名,相当于宰相。 子文:姓簟ǎ洙埃醵梗Y於菟(gòu wū tú构乌徒),字子文,是楚国著名的贤相。 三仕:“三”,是虚数,不一定只指三次,而是代表多次,几次。“仕”,是做官,担任职务。
② 三已:多次被免职。“已”,本义是停止,完,毕。这里指罢免,去职。
③ 崔子:指齐国大夫崔杼(zhù助)。他把齐庄公杀了。 弑(shì式):古时称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 齐君:指齐庄公。姓姜,名光。
④ 陈文子:齐国的大夫,名须无。崔杼杀死齐庄公时,陈文子离开齐国,两年后又返回。
⑤ 违:离别,离开。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①。子闻之,曰:“再②,斯可矣。”
【今译】
季文子要三次考虑以后才去做某一件事。孔子听到这事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注释】
① 季文子:鲁国的大夫,姓季孙,名行父。“文”是他死后的谥号。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68年。历仕鲁文公、鲁宣公,至鲁成公、鲁襄公时担任正卿。史称他“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金玉重器,忠于公室者也”。因他世故太深,过为谨慎,遇事计较祸福利害太多,容易徇私,私意起而反惑。所以,孔子才说了这番话。孔子还曾说:“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也是这个意思。
② 再:再次,第二次。作副词用,后面省略了动词“思”。


子曰:“宁武子①,邦有道,则知②;邦无道,则愚③。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今译】
孔子说:“宁武子,当国家有道的时候,他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的时候,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是可以赶得上的;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可就赶不上了。”
【注释】
① 宁武子:卫国人,庄公之子,文公、成公时的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死后的谥号。
② 知:同“智”。
③ 愚:本义是愚笨。这里指装傻。


子在陈曰①:“归与②!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③,斐然成章④,不知所以裁之⑤。”
【今译】
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学生们,志向远大,心气挺高,而行为粗率简单,文采都有可观的成就,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节制、指导他们。”
【注释】
① 陈:春秋时的古国,妫(guī规)姓。商殷灭亡后,周武王找到了舜的后代妫满,封他于陈。其地约在今河南省东部(开封市以东)、安徽省北部(亳县以北)一带,故都在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春秋末年,陈国被楚国所灭。
② 与:同“欤”。语气助词。
③ 吾党:我的故乡(鲁国)。古代五百家为一党。 狂简:“狂”,指心气很高,志向远大;“简”,指行为粗率,简单化,做法不高明。
④ 斐然:“斐(fěi匪)”,本义指五色错杂。形容有文采的样子。章:花纹,文采。引申为文学,文章。
⑤ 裁:节制,控制。这里有“指导”的意思。此句,《史记·孔子世家》为“吾不知所以裁之”。由此推断,文中省略的主语应是“吾”。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①,怨是用希②。”
【今译】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仇怨,〔人们对他〕怨恨因此就少了。”
【注释】
① 伯夷、叔齐:是殷朝末年一个小国的国君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姓墨胎。兄伯夷(一说,名允,字公信,“夷”是谥号),弟叔齐(一说,名智,字公达,“齐”是谥号)。孤竹君死后,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互相让位,谁都不肯做国君。后来,二人都逃到周文王所管辖的区域。周武王兴兵伐纣时,他们曾拦车马进行劝阻。周灭殷后,传说他们二人对改朝换代不满而耻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采薇(一种野菜)为食,终于饿死。
② 是用:因此。 希:同“稀”。少。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①?或乞醯焉②,乞诸其邻而与之。”
【今译】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呀?有人向他要点醋,他〔没直说没有,却是〕到他的邻居家去要了点醋,给了那人。”
【注释】
①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庄子》、《战国策》中又称“尾生高”。鲁国人。以直爽、守信而著称。传说他与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女子没按时来,尾生高守信不移,一直在约会处等候。后来,河水暴涨,尾生高抱住桥柱子死守,终被淹死。后世戏曲以此情节编为“兰桥会”。
② 醯(xī西):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