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留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去日留痕-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有的感情似乎涂抹着血腥的痛苦。 
  苦难不是使人相互理解,反而更加深了隔阂。从本质上说,死亡不可怕,死亡比理解更容易。 
  现实琐碎的生活,避之不及,又何必再用文字将痛苦重复一遍。 
  然而,日记让母亲有了属于自己的特别时刻。让我们重新认识母亲的另外一种面孔。但是,母亲没有把这些当成感情讹诈。母亲的善良与宽容纵容了父亲的恣意妄为。 
  母亲的善良几乎让子女们对她的爱重新改写——太善良的人承受的苦难往往会让人产生怨恨,你为什么逆来顺受,为什么不抗争? 
  在那个忧郁的春季黄昏到来之际,看完日记我甚至负罪般的失望,我不希望我那曾经充满传奇故事的妈妈变得这么可怜,她的善良到了愚蠢的地步。我无法理解母亲的大慈大悲。 
  我突然感觉母亲在我身旁,离我很近,似乎马上能握住她的手,母亲的手修长,柔和而细致,血管纵横交织,指甲修剪得很整齐。不像经历过战争岁月磨砺过的女人的手,她的手上感受不到枪支的寒冷。这不是梦幻,也不是人们常说的超自然的现象。我多么后悔在她有生之年,没有更多地和她在一起,哪怕是什么都不说,静静地坐着,看着她,多些时光握住她的手。无论如何,她应当和自己的孩子倾诉,可是,她不想和孩子们交谈。她甚至惧怕这种交谈,生怕倾诉会打碎了小心翼翼编织的家庭之网,撕碎温情脉脉的面纱。母亲什么都不点评,她让我们自己观察鉴别。这种方式符合她的教养、她的道德准则及职业习惯。战争结束之后,她当了半生的教育工作者,获得无数个荣誉和奖状。不过,这些奖状和战争年代的勋章一起,在她的写字台的书桌里沉睡。 
  正是那个热闹喧腾的金婚纪念日,母亲在日记中写道:苑志豪,你和我这一辈子只能用一句话概括: 
  十七乃相识 
  七十不相知 
  如果不是读了母亲的日记,没人会相信,50年的金色婚姻,蕴含着多少缥缈的亲情与挚爱,隐蔽着多少不可测度的感情危机。革命夫妻,这四个字的烙印是荣誉勋章的象征,紧箍咒似的,父母一生都是被这个荣誉所累,箍得紧紧的,不能逾越。 
  父亲的哭泣令我厌恶! 
  本该是内心充满柔情的时辰,却有一种冷漠的厌恶让我不想去理解父亲对母亲的那些眼泪,和他那涵义复杂而又强烈的哭泣。他的不幸,我母亲的不幸,我家族亲人的不幸,他与我们子女之间的紧张状态,都忽然以绝望的形态重现,引起我悲怆的冲动,只有一种声音在我心里回响:刽子手!永远不能原谅你!我永远不能像你一样活着!然而,我是父亲的女儿啊,而他是我们生活被毁灭的一部分。我伤痕累累的心和终生缠绕的梦魇永远与之息息相关。这个春天,我为母亲而悲伤,面对衰老且无法亲近的父亲,却隔膜无情地审视他。在这个特定时刻,我的心充满了悲悯和痛楚…… 
  香炉袅袅。父亲坐在红木写字台前,用放大镜研究日记,好像研究重要的秘密档案。父亲在惊骇的同时感到茫然和愤怒,他两眼血丝红红的,像个困兽。坐在摆满人们吊唁花篮的房间,悠悠的花香飘逸,他已不再伤感和缅怀。他面前,柏香茗的微笑框在黑色木框中,永恒凝固了的微笑让他不能正视。大房子原本庄严肃穆的氛围,现在被死者文字搅动了。落地大钟发出沉实敲击声,他的心仿佛是被一阵阵拧紧、拧紧、拧到极致的发条,就要绷断了。他发现自己不了解与之同床共枕近60年的女人!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庆祝金婚50周年的贺词就挂在客厅的墙上,他曾不厌其烦地说,贺词是他用大半夜写成的,用柳体中楷,高丽纸绸缎装裱,挂轴也是精选紫檀硬木的,让所有来访的客人称赞不已。 
  日记里文字织成的“苑氏三代男人”的悲剧故事,打击了活生生的父亲,打击了那个一生在家中作威作福的家长。粉碎了这个不愿承认、不愿遗留在人记忆中如此形象的父亲。难道日记记录的才是真实的人生?每件大事小情、每个细节都仿佛素描般勾连成一个整体的男人,一个完整的男人? 
第一部分 
第二章(1) 
  母亲的遗嘱 
  让父亲动了大气是发现母亲日记的第二天,竟发现她还有一份遗嘱。发现遗嘱的过程又极偶然,那是在一只老红木小方盒子里,一双祖传银筷子,下面平崭崭放着两页纸张,便是她的遗嘱。 
  顿时,让我们又诧异得措手不及。母亲从没对哪个孩子提过遗嘱,更没表示过有啥特殊心愿未了。母亲的亲笔字,钢笔字迹清晰,措辞条理,分明是深思熟虑过。我们先急急看下面落款日期,好让发懵的大脑对来龙去脉有个迅速判断。落款日期看完又愣住了,日期是去年冬天,查日历,恰是金婚纪念日过了没几天! 
  遗嘱是这样写的: 
  我的遗嘱 
  一、与苑志豪先生共同生活一辈子,养育七个儿女,60多年我做了女人应该做的一切。同乡同学同为革命战友,但是,无法志同道合。我死后,请不要将我与苑志豪合葬。我宣布与他分手,今后,请不要将我和他相提并论。他自由了! 
  二、关于你们爷爷苑心如先生和大哥凯,请用宽恕慈悲的心对待他们。但是,我不原谅你们的父亲!你们都是我的骄傲。我永远祝福你们,我亲爱的孩子! 
  三、我的遗产存款三万人民币苑志豪没有继承权。因为我们夫妻在经济上一直分开,独立支配薪金。钱做如下分配:给邹大伦的遗孤一万元;其余给孙辈设奖学金,希望孩子学习成才贡献社会。我永远爱你们! 
  牋 柏香茗 
  1993年11月9日 
  读完了遗嘱,气氛骤然升温,滚烫,雷电般滚滚撞击着胸膛,随时可能爆炸。如果说日记是定时炸弹,那么遗嘱就是核武器,以它千百倍的能量轰击心灵,直逼心肺、血液和灵魂。再看血管膨胀的父亲,被震撼得扭曲了身体和脸部线条,一瞬间的瞳孔缩放,好似被猝然击中。死亡带给亲人那心中绵绵的情意,即刻被撕扯斩断。父亲不由自主地劈手去抓,没抓着,他打了一个趔趄,靠着书柜保持了平衡。扒着书柜木边的手依依颤抖,假如不是握在二哥手里,那份遗嘱,可能顷刻之间成为碎片。 
  不合葬!分手,无法志同道合!没有继承权!自由了!这些词句像一道道冷光戳出纸面,冰凉,刺目剜心。 
  “不合葬?她不合葬?!……”父亲喃喃自语,反复念叨这个词,脸色黯然苍灰,他面对满屋子悬挂的白色挽联,悼词,眯缝起眼睛,那白色刺疼了他,他失神地转了一圈,缓缓移步回卧室。 
  一朵朵看来已经过去的浪花冲撞进现今的平静。 
  遗嘱,在这个春天之前我曾读过许多伟人的遗嘱,文学家、哲学家还有历史人物给亲人的遗嘱,那些遗嘱是生命的最后告白,或激情澎湃或充满缠绵的爱意,字字珠玉情深意切,成为后人的教材,让我们这些与之没有肌肤相亲的俗人,一次次热泪盈眶。可手里我母亲的遗嘱,亦真亦幻,却让我感到彻骨的寒凉,欲哭无泪。是的,告别世界的那个时刻,母亲怀着痛苦轻蔑我的父亲。每个字句,每一段话的背后都是有意味的,蕴藏着巨大感情张力。那么一连串的失望支撑的,是何种希翼?一个人要经历怎样的痛苦和伤害才能绝望到积聚如此的深重怨恨? 
第一部分 
第二章(2) 
  家 规 
  遗嘱让我们尴尬乃至惊恐——父亲把自己关在卧室不出来,也不吃饭。 
  老人合葬不合葬的问题,终归由后代执行,现在老爸健在,我们子女无权发言。不仅家规如此,在我们家,“言者治罪!”没有哪个孩子敢顶嘴的。眼下,追悼会具体时间要敲定,大事小情理顺了,等父亲点头。都盼着如期进行,再说几个兄妹少有闲暇,耗不起时间和精力。 
  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我们几个着了慌。 
  我父亲习惯制造麻烦,顽强而暴躁地抗击所有不合他心意的家庭小事。只要他在家,我们平静的日子就充满了忧虑、恐惧和压抑。没一副坚强的神经,便不可能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成人。本来纤弱的我,就是在如此的高压中磨砺出来的。成年后我们兄妹聚会时最羡慕所谓的童年快乐,就是谁谁挨的打少一些。我们回忆往事时会大笑,尽管内心里实在是笑不起来,这便是对父亲存在最大敬意了。不能说他没尽到父亲的义务,事实上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尽义务,至少在读书和做事执着方面堪称楷模。在这一点,一个有文化的父亲能够做的,较之一个粗俗的父亲,当然是天壤之别。在一个家族中,谁最有力量来在孩子最绝望时给予护佑,谁才是真正的主心骨,而我们绝望时却从不敢奢望父亲站在身后。但孩子们的团结抗暴行为,在父亲的强大威慑面前总是不战而败。 
  父亲自我感觉完全错位,他自视保护了这个家。他拯救了这个家族人的命运。他的谆谆教导总能把我们从政治和感情的逆境中挽救出来,总向我们指出“康庄大道”。但他的那些“理论”从来不能让你躲避灾难,只能给你增添承受不幸的力量。他一厢情愿地安排孩子们生命中每个阶段应做的事,但也总是咬牙切齿地痛恨我们没有按照他的意愿活着。 
  食不语,寝不言乃众多规矩之一。这个春天,我家巨大圆餐桌上陡然没了父亲的声音。这张餐桌设计之初考虑到大家庭能让12口人同时围坐就餐,当时除了宾馆饭店,显然一般家具店没这么大的餐桌,只能定做。父亲选择榆木材质,本色纹理有家常的味道,做工则是考究的“苏做”,仿明式加“福”字雕花卡子花桌,皇家气派,又配了款式相同的圆凳。这餐桌也是家庭的讲坛——父亲的专用讲坛,每次就餐,是他每天布告天下的庄严时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