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高欢意欲雪耻,又率20万大军攻关中。宇文泰时手下仅有兵万余,见各州军队一时不能到达,于是决定以现有兵马迎击。他又接受李弼的建议,由李弼、赵贵率兵在渭曲背水布阵,又命将士埋伏于芦苇中,听鼓声一起出击。东魏军至渭曲,斛律羌认为此处地形复杂,芦苇深难以用兵,劝高欢不要急于进攻而与其相持,在派奇兵袭击长安。高欢问众将火攻芦苇怎样,侯景说:“应该生擒宇文泰,如果烧死他,谁会相信呢?”猛将彭乐则认为己方势众,必能获胜。高欢于是命令进攻,东魏军见对方兵少,争相进攻,队列大乱。宇文泰亲自擂鼓,伏兵俱起,李弼率铁骑横击,截断东魏军,西魏军大获全胜,俘东魏军7万余人,除选留2万士卒外,余均释放。高欢骑骆驼追上已离岸的渡船才逃脱。宇文泰乘势东进,连下洛阳、蒲坂二城。538年二月,高欢率军反攻,陆续收复失地。宇文泰见战事不利,返回长安,准备与高欢决战。七月,侯景、高敖曹围攻金墉城,西魏守将独孤信死守并向宇文泰求援。宇文泰统李弼、达奚武等往救。侯景等退至黄河,依邙山布阵,宇文泰率兵进攻,忽然战马被射中,他坠马几乎被俘,西魏军陷入混乱,幸亏李穆相救他才得脱。西魏大军赶到,两军混战,西魏左军的赵贵、右军的独孤信、李远皆败,遂与后军的李虎一同返回长安。中军的王思政则大败敌军,阵斩东魏当时首屈一指的勇将高敖曹。宇文泰退军,高欢追击,又被断后的王思政击败。此战双方都有损失,但东魏被歼、淹死共约2。5万人,又损失了勇将高敖曹,是失败的一方。宇文泰与高欢对抗长达十年,基本处于僵持状态,他虽有邙山之战这样的败仗,但总体上胜多负少,而且损失较少。
宇文泰在政治上也多有建树,推行“均田制”,使西魏经济得到发展,又任用苏绰等人,颁布“六条诏书”,改革官制,国力逐渐强盛。又创立“府兵制”,建立由柱国、大将军、开府等逐级统领制度,扩大了兵源,改变了北魏后期以来士兵地位低贱的状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加强了朝廷对军队的控制,为后世沿用近200年,在中国古代兵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又恢复鲜卑旧姓,命令汉族部将资历高者袭三十六姓,次者袭九十九姓,所将士卒也改从主将的胡姓,令他们形式上成为一批胡化了的汉人。545年,与突厥结盟,共同对抗东魏与柔然的联盟。545年乘梁内乱,派杨忠攻取义阳等地,迫使萧绎求和并遣子为人质。551年三月,元宝炬死,宇文泰拥立太子元钦为帝。553年派尉迟迥攻取汉中、益州,554年九月又派于谨、杨忠攻萧绎,十一月,攻下江陵,斩萧绎,夺得荆州地区的大片领土。553年元钦密谋杀宇文泰,因泄密被他废掉后毒死,然后554年正月又立文帝元宝炬第四子元廓为帝。556年病逝,北周建立后追尊为文帝。
评分:统率B,战斗C,智谋B,战绩B,名气B,综合B。传说宇文泰大耳,手长过膝,简直和刘备一模一样,而观其行事,可称集曹操和刘备二人之长的一代英雄。西魏初立时,实力远不及东魏,但宇文泰凭借自己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在诸多优秀部下苏绰、韦孝宽、于谨、独孤信等人的辅佐下,屡战屡胜,扭转了不利局面,获得了战略上的优势,为后来建立北周和灭北齐奠定了基础。
韦叔裕
韦叔裕(509~580):字孝宽,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西魏、北周名将,在战胜东魏、攻灭北齐的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531—532年间,韦孝宽任析阳郡守,时独孤信为新野郡守,二人关系甚好,而且政绩出众,被人称为联璧,传为美谈。537正月,在潼关之战中,他率锐卒秘密东出进至小关,配合主力大破东魏骁将窦泰。十一月,韦孝宽攻克东魏豫州城,俘刺史豫州冯邕。538年二月,东魏军进攻,西魏军作战不利,韦孝宽与颍川守将梁回均弃城西归。时边境骚乱,宇文泰令韦孝宽以大将军行宜阳郡事。不久,迁南兖州刺史。是年,东魏将段琛、尧杰占据宜阳,并遣阳州刺史牛道恒引诱西魏边境的居民,韦孝宽深以为患,为离间对方,他着人摹仿东魏阳州刺史牛道恒手迹,伪造书信,投于东魏将领段琛营里。段琛获书果然对牛道恒生疑。韦孝宽遂乘机率众前往偷袭,大破之,俘牛道恒、段琛等。
546年八月,韦孝宽率军镇守玉壁,兼摄南汾州事,进授大都督。十月,东魏丞相高欢率大军攻玉壁,连营数十里。他奉命领兵坚守。东魏军攻城,昼夜不停。韦孝宽随机应变,竭力抗御。东魏军在城南筑土山,欲居高临下攻城。韦孝宽缚木加高城楼,使东魏军不能得逞。东魏军改变战术,挖掘10条地道,集中兵力,攻击北城。韦孝宽则挖掘长沟,切断东魏军的地道,并派兵驻守,待东魏军挖至深沟时,即将其擒杀。韦孝宽又在沟外堆积木柴,备好火种,发现东魏军在地道中潜伏,便将木柴塞进地道,投火燃烧,还借助牛皮囊鼓风,烈火浓烟,吹入地道,地道中的东魏士卒被烧得焦头烂额。东魏军又用“攻车”撞击城墙。韦孝宽用布匹做成帐幔,随其所向张开,攻车撞之,布受冲击立即悬空,城墙未受损坏。东魏军又把干燥的松枝、麻秆绑到长杆上,灌以膏油燃火,去焚烧帐幔,企图连玉壁城楼一起焚毁。韦孝宽把锐利的钩刀也绑到长杆上,等火杆攻击时,即举起钩刀割之,把正点燃的松枝、麻秆全部割掉。东魏军又转用地道,在城四周挖掘地道20条,用木柱支撑,然后放火烧断木柱,使城墙崩塌。韦孝宽在城墙崩塌处用栅栏堵住,使东魏军无法攻入城内。高欢派人劝降说:“没听说有救兵,为什么不早投降?”他说:“我城池坚固,粮草充足,攻城者总是疲惫,而守城者总是轻松,那用得着这么快派救兵?孝宽是关西男子,决不做降将军。”
高欢又派人射赏格于城中道:“能斩韦孝宽降者,拜太尉,封开国郡公,邑万户,赏帛万匹。”孝宽手题书背,反射城外道:“若有斩高欢者,一依此赏。”经50天坚守作战,东魏将士战死、病死者7万人,终未攻破,高欢还急得旧病复发,不久病死。玉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城邑保卫战中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著名战例。作战中,韦孝宽足智多谋,因敌设防,指挥果断,使一代枭雄高欢精疲力竭也未能攻克玉壁。
554年九月,韦孝宽与于谨、宇文护、杨忠等领兵5万进攻梁朝。十一月,攻克江陵,因功被封为穰县公。回军后,韦孝宽拜尚书右仆射,赐姓宇文氏。555年四月,宇文泰北巡,命韦孝宽还镇玉壁。孝宽善于抚慰部下,深得人心,又善于用间,他所派往北齐的间谍,都为之尽力效命,也有齐人得到他的财物,与他遥通书信。所以,北齐的一举一动都为北周所掌握。时有一主帅许盆,为韦孝宽视为心腹,奉韦孝宽之命去镇守一城,领命后却投降北齐。韦孝宽大怒,派间谍前去刺杀,不久便斩其首而回(好家伙,手下有一群忍者)。572年又以用间的方法除掉了北齐第一名将斛律光,上书周武帝宇文邕,献灭北齐之三策,都被采纳。579年任徐、兗等十一州十五镇诸军事、徐州总管、行军元帅,连败陈军,尽取江北之地,580年指挥平定尉迟迥叛乱,名将宇文述、杨素都受他指挥,先在武涉大破尉迟惇10万兵马,追至邺城,面对尉迟迥13万大军初战不利,他突发奇想用箭射围观的数万士民(看来围观的民族传统历史悠久啊),造成混乱后趁机大破敌军,攻入邺城,尉迟迥自杀,不久叛乱就被完全平息。
评分:统率B,战斗C,智谋A,战绩B,名气D,综合B。孝宽驻守边城多载,屡抗强敌。他头脑不拘一格,所有的计谋筹划,布置之初,大家都莫名其妙;到成事时,方才惊服。足智多谋,攻守兼备,善于用间(个人认为他用间的能力堪称中国军事史上前三名,其事迹可以作为孙子兵法的教学案例)。虽在军中,仍广读经史,老年得眼病时,仍叫学者读给他听。他早丧父母,对兄嫂很孝敬,所得俸禄的不入私房。对亲族的孤遗必加振赡。是一个对同志像春天一样温暖,对敌人则像寒冬一样冷酷无情的阴谋家型角色。
隋篇:盛世的序曲
581年杨坚代周建隋之初,南有陈朝,北有突厥,东北有高丽,西北有吐谷浑,在战略上处于被包围态势。他们不时攻掠隋边,有的还与隋内部反对势力结合,形势较为严峻。隋文帝取南和北战、先北后南的战略,并采纳长孙晟的建议,首先对付突厥。583年,派出重兵,大败突厥军,促其内部矛盾激化,分裂为东西两部,使其各可汗间相互攻战不已。随后灭陈,取得了中国战争史上第二次大规模渡江作战的胜利,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余年南北对峙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尔后,隋几次出兵击败犯边的突厥军,突厥各部先后归服于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三次大规模东征高丽,均未获胜。难以承受的徭役兵役,终于导致自山东、河北地区爆发而扩展至全国的农民大起义,隋王朝终被推翻。隋朝沿用西魏、北周的府兵制,但做出了一些改革,比如废止官兵鲜卑赐姓制度,恢复旧姓。又将军人及其家属编入民户,依均田制授田,实行所谓在乡为农,在军为兵,平时生产,战时出征的兵农合一制,又将大量的私兵纳入了府兵系统。府兵制基本达到了完整化和系统化的阶段。隋代战略战术思想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长孙晟分化突厥的谋略可称其中代表。
隋朝四大名将已有公论,相信不会有太大争议。同时代的其他名将还有:长孙晟、杨义臣、张须陀等。
韩擒虎
韩擒虎(538~592):原名豹,字子通,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东)人。小时颇为宇文泰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