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玫闹行摹!
工商业的发展,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建立,促使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从而出现了这些大的都市、都会。城市的形成又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第三节 诸侯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用于战争的武器更加进步,矛、戟、剑等逐渐改为铁制弩机、云梯、钩拒皆是新的武器品种。在兵种方面,战车部队退居次要地位,而步兵、骑兵,成为先进的兵种。战争的方式规模也逐渐升级,如魏惠王包围邯郸达三年之久,赵武灵王以 20 万军队攻打中山,五年才结束战争。一次战争往往投入数十万军队,“旷日持久数岁”, '43' 才结束。 
战争的加据,使诸侯各国更加注意边境的防卫。各国都修建了长城。秦的长城筑在今甘肃、东北、宁夏东南、陕北等边地。赵的长城筑在今河北省张北县南,向西沿阴山山脉,直到内蒙乌拉山西段。燕的长城西起今河北怀来县,东到今辽宁省辽阳市。 
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不再是争霸战争,而是对土地的兼并,以割城灭国为目的。因此,这个时期的战争是兼并战争。 
一、魏国独霸中原时期 
魏国经过李悝变法,吴起推行武卒制,等改革之后,国力迅速增加,开始向外扩张。 
魏国强大以后,魏文侯欲伐中山,向北扩张。公元前 408 年,魏文侯命乐羊为将,越赵国而伐中山。公元前 406 年,魏灭中山。但是中山国与魏国的国土不能相连,中间隔着赵国,魏文侯就使太子击守中山,以赵仓唐为傅。 '44' 《说苑·奉使》载:“魏文侯封太子击於中山。三年,…… ( 太子 ) 乃遣仓唐緤北犬奉晨凫献於文侯。……文侯大喜,置酒而称曰:‘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乃出少子挚封中山,而复太子击。”魏文侯召回太子击,改派少子挚驻守中山。《史记·魏世家》云:“文侯卒,子击立,是为武侯。”,太子击即位为魏武侯。梁惠王二十九年,中山君曾为魏相。《战国策·魏策四》云:“中山恃齐、魏以轻赵,齐、魏伐楚而赵亡中山。”中山由于与魏境土不接,但关系密切,故中山恃齐、魏而轻赵,结果赵亡中山。《战国策·魏策四》鲍彪注:认为齐、魏代楚就在这一年,即楚襄公十八年 ( 公元前 290 年 ) ,郭人民先生的《战国策校注系年》,亦同此说。说明中山国因恃魏轻赵,最终为赵所亡。 
魏国在灭中山的同时,又向西发展。公元前 409 年攻占秦的河西地。《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曰:“三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吴起曾为魏将,以守河西之地。据《吴子·图国》记载:吴起“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均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 
魏国团结韩、赵两国,三晋相联,乘齐国内乱以伐齐。三晋在廪丘 ( 今江苏徐州一带 ) 大胜齐国,“得车二千,得尸三万,以为二京。” '45' 把齐军士兵的尸体堆成“二京”,即两个大的尸丘。三晋迅速向外扩张,韩灭郑国,占领了河南中部;赵攻取了卫国的 50 多个城邑,占领了河南大部分地区。三晋败齐军后又南攻楚。魏武侯五年 ( 前 391 年 ) ,三晋大败楚军于大梁、榆关。 '46' 魏国攻占大梁 ( 今河南开封 ) 及其外围襄陵 ( 今河南睢县 ) 。公元前 371 年,魏武侯又攻占楚国鲁阳 ( 今河南鲁山 ) 。魏国占领了河南中部之地,拥有绝对的优势。 
另外,田齐之所以名列诸侯,也是靠魏国的帮助。魏文侯、魏武侯事实上成为诸侯的霸主。不过,魏所领导的这些国家 ( 韩、赵、齐等 ) ,已与春秋小国不同,魏不能取得贡纳聘享的利益。所以,《吕氏春秋·举难》说:“魏文侯名过桓公,而功不及五霸。” 
魏惠王为了便于统治东方,维护和巩固自己的霸业,于公元前 362 年 ( 一说前 365 或前 353 年 ) 迁都大梁 ( 今河南开封 ) 。 '47' 故魏惠王又称梁惠王。这个时期,齐、秦虽渐次兴起,但还不足与魏国抗衡。如《战国策·齐策五》载:“卫鞅谋于秦王曰:‘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 
魏文侯在位 50 年,武侯在位 26 年,魏惠王承祖父之业。在战国初期的 60 年内,魏是最强大的诸侯国。当时西边的秦,东边的齐,南边的韩、楚,皆受魏之攻击。公元前 353 年,魏攻破了赵之邯郸,并连续占领两年,目的是想统一三晋,作霸主,继承齐桓、晋文的事业。《史记·魏世家》《索隐》云:魏惠王十四年 ( 公元前 356 年 ) ,“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釐侯来朝。” 
魏惠王二十六年 ( 前 344 年 ) ,魏惠王召集 12 国诸侯在大梁北边的逢泽会盟。《战国策·秦策五》曰:“梁王伐楚胜齐,制韩赵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史记·秦本纪》曰:秦孝公十八年 ( 即魏惠王二十六年 ) ,“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史记·赵世家》载:“肃侯四年,朝天子。” 
逢泽大会是魏国霸业发展的顶点。魏惠王打着“朝天子”、“尊王”的招牌召集诸侯盟会,实际是以霸主自居。
二、齐国的强大与魏国的衰落 

魏国自魏惠王开始,三晋关系破裂,力量大大分散。《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惠王即位的次年,“魏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 '48' 三晋关系由团结一致到相互攻伐,大大削弱魏国。 
魏国的衰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人才的摒弃。魏文侯选贤任能,使魏国出现了独霸中原的强盛局面。魏文侯死后,自魏武侯就开始了对贤能之士的排斥。此时魏国相继走了吴起、商鞅、孙膑等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到了其他诸侯国后,成为魏国强大的对手。 
《孟子·梁惠王上》云:“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於齐,长子死焉;西丧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 ”从这段文字记载来看,魏惠王连连败于齐、秦、楚等强国,但他并不知道原因何在。其实,魏国摒弃人才的政策,当是魏国衰落的重要原因。 
魏国迁都大梁以后,地处中原,无险可守,魏国遂成为天下之兵的攻击目标。而此时,齐国经过齐威王的改革发展壮大,开始成为魏国的强敌。 
魏齐争霸战争实际上在魏惠王的逢泽之会以前就开始了。公元前 354 年,赵国为了扩张,占领了卫国的刚平之邑,卫臣服于魏。次年,魏号令诸侯以伐赵国,攻破邯鄣。赵国在国都被占领的情况下,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以救赵国。孙膑是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对兵法有极深的研究。孙膑采取了“围魏救赵”之策。即齐军以兵攻魏之襄陵,魏 
军虽然攻破邯郸,但却不得不紧急收兵保卫魏国,以击齐兵。魏、齐二国军队在桂陵 ( 今河南长垣县西南 ) 相遇。魏国从邯郸至桂陵已行军几百里,长途跋涉使魏军士兵疲备不堪。齐军则早已至此,以逸待劳。两国交兵,齐国一举打败魏军,重创魏军。 
桂陵之役魏国虽然被齐打败,但仍有一定实力,于是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韩国竟然没有参加此会,这是魏国所不能容忍的。《战国策·韩策三》云:“魏王为九里之盟,且复天子。房喜谓韩王曰:‘勿听之也,大国恶有天子,而小国利之。王与大国勿听,魏安能与小国立之。'”“九里”,鲍彪注曰:“九重 ( 当作里 ) ,谓王城,欲城之,先盟其众。”缪文远先生《战国策考辩》认为“魏王为九里之盟”,与魏王的“逢泽之会”当为同一事件,在周显王二十六年,即公元前 344 年。由于韩不参加会盟,因此,魏惠王在逢泽会后大举攻韩。《水经·渠水注》引《纪年》:“穰苴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 
韩国战败以后向齐求救。“南梁之难,韩氏请救于齐。” '49' 齐威王命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率军攻魏救韩。魏惠王也派将军庞涓和太子申率领 10 万大军迎战。庞涓素来骄傲自大,孙膑利用庞涓这一弱点,令齐军佯做逃遁,采取“减灶”的策略,引诱魏军深入。孙膑则在马陵 ( 山东荷泽一带 ) 的险要地带设下埋伏,全歼魏军,庞涓自杀,孙膑从此显名天下。魏国元气大伤,独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而齐国通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以大国的姿态登上战国的政治舞台。
三、秦国的崛起 
春秋时期的殽之战后,秦在强大的晋国的打击下,不能东向,转而向西发展,独霸西戎。 
三家分晋之后,强大的魏国又进一步攻取秦国最肥沃险要的河西地,使秦处于更不利的地位。秦孝公说:“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50' 魏国的强大不仅限制了秦国的发展,而且严重地损害了秦国的利益。如商鞅所说:“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 ? 魏居邻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51' 秦、魏之间的斗争,水火不能相容。 
当魏国全力与东方的齐、赵等国斗争的时候,日益强盛的秦国当然不会放弃侵袭魏国的机会。商鞅将兵以伐魏,魏派公子卬以迎敌。两军对垒,商鞅派使者对公子欢说:“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52' 魏公子卬信之,前去与商鞅会盟,商鞅暗伏甲士以虏公子卬,遂破魏军。 
秦还攻陷了魏的河西重镇少梁 ( 今陕西韩城县 ) ,又渡河攻陷魏旧都安邑,严重地打击了魏的西部地区。《史记·商君列传》云:“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魏国在秦国的打击下,被迫迁都大梁。从此在与秦国的斗争中,处于被动状态。商鞅也因此封于商 ( 今陕西商县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