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 、北魏的分裂 
北魏衰落。 528 年地方军阀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杀胡太后和孝明帝,执掌北魏大权。其他地方军阀割据独立。 531 年关东高欢攻入洛阳,消灭尔朱氏,立孝武帝为傀儡。 534 年孝武帝逃往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另立孝静帝。于是北魏分裂为东魏(都邺)和西魏(都长安)。 
2 、东魏和北齐 
高欢是鲜卑化的汉人,在东魏推行鲜卑化政策,政治黑暗。 550 年高欢病死,儿子高洋废魏自立,国号齐。由于长期的内部权力斗争,削弱了国力,北齐于 577 年被北周所灭。 
3 、西魏和北周 
宇文泰在西魏继续推行汉化政策,政治稳定,实力比较强大。 
重要改革一是改革内政,建立计帐和户籍制度,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二是建立府兵制,改变世兵制下国家兵户转为将领私兵的趋势,实行国家统一的指挥和训练,府兵都成为皇帝禁卫军,将领对士兵“自相督率”的现象不复存在。三是废止佛道二教,解放劳动力。 
557 年,宇文觉废(西)魏自立,国号周,史称北周。 577 年周武帝灭齐统一北方。 581 年外戚杨坚夺取帝位,是为隋文帝。 589 年隋灭陈,结束南北对立,完成统一。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 
一、玄学 
1 、定义和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占统治地位,其思想意识的主流就是玄学。魏晋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为“三玄”。玄学就是探讨“三玄”的玄妙深奥之学,它是揉和儒、道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特征是以老庄“贵无”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儒家的纲常名教,为门阀士族的根本利益进行辩护。实质是主张门阀专政,君主无为,巩固士族的政治经济地位。 
2 、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儒家思想的破产。东汉王朝崩溃后,儒家的等级、礼乐、天人感应等不能缓和统治阶级内部冲突;孝忠仁义也不能再欺骗人民。门阀士族需要寻求更有效的精神武器。 
②官僚士大夫由“清汉”转向“清淡”。东汉时“上议执政,下讥卿士”,无所顾忌。两次党锢之祸,不敢再议论时政,转向玄虚的“清淡”。 
③三国以后,政权变化无常。地主阶级对当权政府信心不足,又不敢明确立场,为了明哲保身,从老庄思想中寻求安慰。 
3、玄学的代表人物和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在曹魏后期,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思想核心“贵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有是从无产生出来的。不否定儒家纲常名教,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听其自然就能维持名教。要君主“无为”,为门阀士族掌权制造理论。 
第二阶段在魏末晋初,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阮籍。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二者对立,崇尚自然,批判名教。行为实践中也故意蔑视礼法,惊世骇俗。 
第三阶段在西晋时期,代表人物是向秀和郭象。认为“有”是自然存在,万物由其自身“独化”而成。主张“名教即自然”。就是认为一切现存事物,包括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都是自然的、合理的,要人民安份守已,成为完全代表门阀士族利益的哲学。 
二、佛教 
两晋南北朝时佛教开始兴盛。在苦难之中,统治阶级有意用佛教所宣扬的以现世忍耐来换取来生幸福的教义麻痹人民,稳定统治。人民在看不到希望时,也往往寄托于来世和天堂。 南朝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使之广为流传,佛寺遍地。北朝少数民族统治者为削弱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缓和民族矛盾,也提倡佛教来巩固统治。 由于儒学的根深蒂固,佛教在中国社会文化领域内始终未能占据统治地位,只是统治阶级一个辅助的思想武器。 
三、道教 
东汉以后原始道教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统治阶级对之加以改造。葛洪著《抱朴子》,以金丹取代“符水”,以神仙反对妖邪,以满足门阀士族求长生不死的愿望。北魏寇谦之编了许多道经,创立一个以礼拜方法为主,吃药修炼为辅的“新天师道”,被立为国教。南朝陶弘景作《真诰》,进一步把道教经典系统化。
第十章 隋朝
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581——618)共37年 
一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隋朝的建立 
上 学期周老师刚给你们讲过,南北朝后期,在我国北方同时并存着两个政权,即北齐与北周,北齐与北周源于北魏分裂而成的东魏和西魏。在北齐、北周并存时期,北齐的疆域南自江淮,北抵沙漠,东起大海,西及黄河及从洛阳向南一线以东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多是以平原为主的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 
同时,北周则控制着东与北齐为邻,西至沙漠,北起河套,南至巴蜀云贵及汉水流域的广大西部地区。北周王朝中,其最高统治集团以鲜卑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为主流,他们较多地继承了其先民在游牧生活中形成的勇武好战的传统,周武帝时,又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实行均田制、府兵制、灭佛、选官不以门第等),其国力逐渐增强,并在 553年攻占益州,控制四川地区,后又攻占江陵。灭南梁。577年,灭掉东邻的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广大地区。 
但是,周武帝英年早逝( 36岁),其子周宣帝宇文贇 在位不到两年又病死。继立者是年仅 8 岁的周静帝,无执掌国政能力,外戚扬坚遂控制了朝廷大权。 杨坚之所以控制军政大权是与他特殊的出身和身份有密切关系的。杨坚的祖上是当时典型的西北关陇贵族,他的家族是通过战功和婚姻,为少数民族政权长期效劳的北方汉族,他的杨氏家族已先后为非汉族政权效劳至少两个世纪( 200年)。 
杨坚的父亲杨忠,随孝武帝元修入关,在宇文泰夺权中立过战功,是北周的功臣,被皇帝赐姓普六茹氏,封为贵族,位至柱国大将军、大司空、封隋国公。杨坚出生后,被一个尼姑抚养到 12岁,他有佛名叫那罗延,因此,他深受佛教文化熏陶,12岁以后,他在京城上过为贵族和高级官员子弟设立的太学,同时也接受骑马射箭等武功训练。杨坚14岁便在后周部队中任武职,颇立军功。 
杨坚的妻子独孤氏出身少数民族,是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也是北周大功臣之一。杨坚的小姨子即独孤氏的妹妹是周明帝的皇后。杨坚的女儿又是周宣帝宇文贇的皇后。因此,杨坚不仅是关陇贵族集团中的军事统帅,而且又是皇亲国戚,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周宣帝病重时,杨坚已经开始与他的支持者一起密谋如何夺权,并结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他们先是在隐瞒了周宣帝的死讯,在周静帝即位以后,杨坚又矫诏受命辅政,以大丞相身份,都督内外诸军事,代幼帝摄政,从而完全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并立即开始了建立新王朝的准备活动。 
在杨坚短暂的摄政期间,为了消灭阻碍他建立新政权的力量,他采取了极为惨酷的手段,清除了对他进一步篡权造成威胁的宇文皇族的九个亲王,宗室几乎被杀光,并消灭了拥护北周政权,反对杨坚专权的其他几个地方军政长官。 
581年,杨坚在各项准备就绪后,废周静帝自立,改国号为隋,改年号为开皇,仍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历史上的隋文帝。 
2。 隋的统一 
隋朝建立以后,首先练内功,并设法解除塞北游牧族突厥人侵扰的后顾之忧。经过七八年的准备,用兵不足四个月,即开皇九年( 589)正月,便灭掉割据建康的陈朝,并于次年平定了南方各地地方势力的反抗力量,最终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晋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重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隋朝之所以在较短时间内统一全国,其前提条件有几个:①首先双方力量强弱悬殊。隋军 51万8千人,而陈仅有10万兵力且无战斗力。②其次,长期战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社会各阶层迫切要求统一安定,统一乃大势所趋。③隋文帝在北周基础上,继续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改革,使国力日益壮大,而陈朝统治者不理朝政,整日沉醉于酒色诗歌中,国力日衰。这样南北均势被打破,统一已是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 
统一的意义不仅在于再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全国统一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意识的形成,这同样具有深远意义。正是在隋朝统一的基础上,唐朝才获得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我们在感叹盛唐的政治经济结构及其社会生活诸方面时,不应该忽视隋朝统一的成就。
二、 隋朝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 
(一)隋朝立国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经过 270多年分裂割据混战之后建立的隋朝政权面临一系列长期分裂造成的后遗症,这是统治者想长治久安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首先,隋王朝统治集团的核心是以杨氏为代表的汉族关陇士族集团和汉化的鲜卑族大贵族、大官僚。据统计,大约 95%的北周高级官员是少数民族血统。隋朝初年,杨坚在重组权力中心时,其高级职位主要由支持并帮助杨坚夺权的北周旧官和杨氏皇亲组成。从地域上看,隋初高级官员的籍贯主要是西北地区,18人中有15人的籍贯集中分布在从西起天水、东到洛阳这条东西走向的较窄的地带,其中有11人是北周旧臣。同时,18人中,有15人与皇室有姻亲或血缘关系,只有1人是南方人,且是(炀帝)皇后的兄长。这样关陇贵族与其他世族之间有矛盾。 
其次,原山东和江南士族门阀虽失去了在中央的权势,但是,他们在地方上还有很大权势和影响。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占有大量部曲 、奴婢、荫庇着众多的依附户、浮客,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在庶族地主经济力量逐步增长以后,他们与整个世族之间产生矛盾,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