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三朝百余年间,清朝国势极于全盛,故被史家美称为“康乾盛世”。盛世是建立在疆域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康熙中叶,清政府确立了在中原及江南的统治后,边疆地区形势十分严峻。东北黑龙江流域受俄国蚕食,漠北蒙古尚未归附,而西北、西南蒙古势力皆有尾大不掉之势,大统一还未实现。俄国本是乌拉尔山以西,与中国相距万里的欧洲国家,但 16世纪下半叶、其势力迅速扩至东北,并在17世纪30年代进逼中国东北。
1.雅克萨战争与中俄界约。 2.平定噶尔丹叛乱,统一外蒙古。 3.平定青藏。 4.平准大业最终完成 5.土尔扈特蒙古重返祖国。 6.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雍正四年始,乾隆继续)
第三节 清前期的强盛
清前期的强盛批康熙二十三年( 1723)到乾隆六十年(1795)较准确的康乾盛世。其中康熙23年到康熙61年(1774)为盛世奠基期,雍正和乾隆前中期(雍正元年1723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为盛世巅峰期;乾隆后期即乾隆四十年到六十年1775—1795为盛世衰落期。盛世的表现首先是疆域的辽阔。其次体现在中央集权政治统治的强化、传统经济发展的新高峰,对外贸易的全面发展及文化的总结与发展。
一、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强化和完备
1.皇权的加强与中央政权机构的沿革
①清廷确立对全国的统治之后,进一步调整国家各级权力机构,完善各项制度、法律和政策,强化政治、军事及文化思想的统治力度,从而把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发展到中国历代王朝的最高峰。康雍乾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完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保持较为安一的局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但专制皇权的极端膨胀,利弊相参,从长远看,将深刻影响整个清代的历史进程。
②内阁主要职掌是“票拟章疏”和“参予机务”。
2.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驭
3.官员选任制度
4.强化宗族纽带辅助专制统治的功能
5.以八旗兵为骨干的军事统治(八旗与绿营)
6.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 1)尊孔崇懦,推行礼乐教化 ( 2)厉行文宇狱
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康乾“盛世”
传统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峰。表现:乾隆中期达到极盛。突出表现是:封建经济中的商品生产即小商品生产有了显著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萌芽得到恢复并有所变化;商品市场网形成;国库充盈。
1.调整土地占有关系 2.整顿赋役制度 3.出旗为民与除贱为良(废除匠籍) 4.兴修水利、治河筑海塘 5.康乾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
三、“盛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发展
从传统文化学术总结的意义上讲,康乾盛世真正是一个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时代。统治者通过对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营造出一代王朝特有的博大恢宏的文治气象。从思想文化创新的角度看,康乾盛世又是处于艰难探索中的创新时代。可惜这种创新是在“中学”的圈子里徘徊,在“中学”的圈子里寻找答案。
1 .明清之际学风之变 2 .三大思想家交相辉应 3 .乾嘉学派及其学术成就:
清朝乾隆时期以及其后的嘉庆朝,在经济、文化、繁荣的滋养下,形成了一个经以经学为中心,涵盖文字、音韵、训诂、历史地理、天文历算,金砾律、校勘辑佚等学术领域,并以重实证,长于考据为宗旨和研究方法的学术流派。即乾嘉学派。又称考据学。
中国古代自宋以来,即有学者专门致力于考订古书,至清代考据学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问。考据学派尊崇汉代学风,提倡汉儒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故称“汉学”。这一学派实实在在地考据典章制度,研究小学训诂,朴实无华,不事虚玄,亦称“朴学”。因其兴盛于乾嘉时期,又称乾嘉学派。
四 科学技术
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一方面在宋元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航海、纺织、制瓷、印刷、造纸、造船、冶铸、建筑、水利等生产技术普遍发展和提高,晚明还一度出现飞跃,诞生了一批科学巨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又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差距不断拉大。明前期以航海、造船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仍居于领先地位。郑和远航最远抵达红海口的亚丁和非洲东岸的摩加迪沙,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将近 90 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早 93 年。而且哥伦布远航仅 3 艘船,载 90 人,最大的旗舰长 24 , 5 米、宽 6 米,达·伽马船队也只有 160 人;而郑和一次出海就多达 2 . 7 万多人,大船 62 艘,船长 151。8 米、宽 61 . 6 米,规模、水平要高出许多。但因其封建贡赐贸易的性质,对国计民生并未产生积极作用,反而加重剥削动摇经济基础,最终被视为弊端而遭废止,成为绝响。相比之下,哥伦布、达·伽马远航却因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而推动航海事业突飞猛进。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明清时期总体上没有超出封建经济范围,是导致科学技术相对停滞、很少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囡。基于同样的原因,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局部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引发了扩大再生产和改革工艺的社会需要加上先进知识分子讲求实学思潮的兴起和西方科技传入的刺激,也曾推进晚明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一次短暂的黄金时期。
对晚明科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主要有李时珍、朱载靖、徐光启、徐宏祖、宋应星等人。万历年间出版的《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积 30 年努力穷搜博采、考察辨正编成的医药学巨著。全书收药物 1892 种,药方 11097 则,附图 1100 多幅。《本革纲目》在系统总结中国古代医药学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对药物加以分类,详尽记载了备自的产地、形状、气味、制作、配方、效用、忌讳等情况,其中还涉及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结晶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李时珍的研究成果在世界医药科技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曾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学广泛流行。朱载靖是明仨宗朱高炽六世孙、郑恭王朱厚烷世子,他辞王让爵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在万历年间发表大量著作,涉及数学、天文学、音律学、计量学、物理学以及音乐舞蹈、乐器制造等广博领域。其中最为突出的贡献是创建十二平均律及其计算原理——“新法密律”,以精密的计算为基础构筑起一套科学的音律体系,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解决了困惑人们两干多年的实现旋宫转调的理论难题,对欧洲近代音乐产生了有力影响。此外他还精确地测定了水银密度、计算出回归年长度值、测量了北京的地理纬度和地磁偏角。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中期举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崇祯五年( 1632 年)入阁参与机务。他学识渊博,重视科学实验,并曾“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 历算、火器,尽通其术,遂遍习兵机、电田、盐笑、水利诸书”,所著《农政全书》初稿完成于天启七年( 1627 年),后经陈子龙整理出版。全书共 60 卷,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 12 目,系统总结历代农业、手工业积累的经验,并参照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与自己科学实验的结果相印证,从而在博采古今农学大成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达到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徐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是明末杰出的地理学家。他从万历中期 22 岁时开始直至崇祯十四年( 1641 年),用了 30 多年的时间,行程数万里,徒步考察了当时的 14 个省区。所著《徐霞客游记》不但生动地描绘了备地的经济、行政、风土民情,而且还准确地记录下他对山川源流、地形地貌以及动植物生态等方面的详细观察。该书在许多方面,例如对火成岩、地热现象和喷泉的描述,流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植物对气候的依赖关系等方面的认识,都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徐弘祖曾先后考察过 100 多个岩洞,对洞穴的结构、方位、形态特征和成因做了精确的描述分析,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菪溶地貌的宝贵文献。他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的大面积广泛考察,比起欧洲最初进行的同类性质的调查研究,整整早了一个多世纪。崇祯十年( 1637 年)宋应星写成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明代以及此前历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巨著。该书详细总结记载了备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和生产技术、工艺装备、制造过程,以及组织管理生产的经验,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并附有 123 幅插图。在撰作过程中,宋应星十分重视调查、试验,虚心向农夫、工匠请教,对一些关键技术和操作要点每每亲自实践体会。他对金、铜、银比重的描绘和对黄金咸色的测定、对油料出油率的统计以及对生产器具和产品长、宽、高、深、重量、容积、比率等技术指标所做精确记述,无一不是运用数量、比重等数学、物理方法亲自“穷究试验”的结果,并由此把劳动者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的理论概括阶段。《天工开物》作为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百科全书,不但在中国科技史上前所未见,树立了光辉的里程碑;而且在世界科学技术从古代中世纪传统向近代科学转变的潮流中也居于前列,产生了深远影响。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