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新智囊 作者:章晓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高层新智囊 作者:章晓明-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84年,他主持了引滦工程水质调查,行程数千里,完成数万字的长篇调查报告,促成引滦工程沿线数百家企业限期调查整改。  
  1985年后,潘岳主持云南省环境现状调查活动,足迹遍布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完成近万字的调查报告,其轰动效应,据当地人士称,犹如“在云南省政府大楼附近引发一场地震”。  
  1986年,潘岳调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主任,主持了中国航空管制的现状调研与宣传,考察了十多个省的军用民用机场,调研报告引起高层重视。  
  1988年,潘岳在中国《技术监督报》社任副总编辑,次年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面对中国的多事之秋,此时28岁的潘岳开始从全局的高度,对中国的变化进行深层的观察和反思,从那个时候开始,年轻的潘岳已然成为当时各种报纸理论版的主角。  
  1990年12月,一个高层次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意识”学术研讨会由潘岳主持召开。中央及国务院相关领导到会,全国50余位学者出席座谈,这场研讨会的学术成果引起海内外的高度重视。美国《远东经济评论》《华盛顿邮报》等海外各类媒体对此会连篇累牍地进行评论和猜测,并断言潘岳等人“首次提出新保守主义”,也有文章认为此会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观点,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某种转变,尤其是对激进主义的反思(参见《世界周刊》1996年10月20日《回归中华文化价值体系的发展策略——评价潘岳有关中国现代化的“新思想”》)。  
  著名学者萧功秦将“新保守主义”概括为如下立场:“利用过渡性、有现代导向的权威,利用传统的价值中介,引导社会内部变迁,通过内部变迁的成功,逐步引进西方的民主制度,从而使中国社会不断地达到一种现代的推进。”因此,即使新保守主义不像1986年“文化热”和“新权威主义”那样在中国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没有形成热潮,也没有得到最高层人物的明确认可,但结果是:新保守主义的观念已成为20世纪末中国人的主流思潮——希望中国的变化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变的。  
  在担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期间,潘岳主持的研讨会还包括: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趋势”大型研讨会(1990年7月),参加部门十余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重建中国大学生精神家园”研讨会(1990年11月),并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展开大规模调研讨论,在学生中引起了较大反响。“西方思潮在校园”研讨会(1990年12月),引发了高校学生一系列相关的思想讨论活动。  
  1991年,面对剧变后的苏东局势,当时由一批年轻的中国官员和学者共同起草了一份战略性文件,名为《苏联剧变之后中国的现实应对与战略选择》。这份研究报告主张中国共产党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同时批判了“浪漫主义改革观”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强调“循序渐进的现实主义和理性主张”的经济改革观和“中国是中国人的惟一家园”的民族主义世界观,学术成果直接上报中央,并在海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后几年,这篇东西一直被海外各主要媒体反复登载,其主持者先是被海外媒体认定为陈元,后来才知道是时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的潘岳。而这份文件,正是1991年9月潘岳主持的一场研讨会的结果。 
 
  青年工作专家
  
  由于潘岳的杰出才能,1993年他被调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开始了针对青年思想状态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1993年5月,潘岳主办“大学生分配与社会就业”研讨会。就现存弊端及对策提出了诸多见解,引起媒体的较大关注,反响强烈。  
  1993年7月,主办“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民工潮”大型研讨会。这是中国首次就这一问题做出系统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适应中国国情的解决对策,其成果至今仍然被有关部门引用。  
  1993年8月,主办“国防教育与青年参与”大型研讨会。军队战略专家首次与地方有关部门领导、学者、青年就如何正确理解国防、增强国防意识作了深入调研。这次活动发出问卷5000份,成为当时国防教育的一大事件。  
  1994年9月,主办“走向21世纪的青年素质”研讨会。众多官员、学者参加,影响较大。  
  潘岳对中国的观察和思考并不局限于召开各类研讨会。为了真正了解中国的思想脉动,了解中国青年对于中国和世界的真实看法,1993年7月,潘岳主持策划了后来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中国首次最具权威、最大规模的政治性问卷调查。这次调查历时一年,形成了“1994年中国青年政治心态和社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其中的数据和结论,成为海内外报刊和各大国研究中国青年动态的权威性资料。  
  这一次调查的结果,在后来风行一时的两本政治类畅销书《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和《中国可以说不》所折射的强大民意信号中得到了印证,这两本书都曾令海内外一片哗然,前者代表了中国精英青年的主流思想,而后者则代表了中国底层青年的基本情绪。  
  此外,潘岳于1994年11月主持了“首都青年记者希望行”大型采访调研活动。北京30多家新闻单位的100位记者,行程8000多公里,分赴中国贫困省区,就少年儿童失学情况及“希望工程”救助款项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采访、调查,在海内外引起的巨大反响,极大推动了“希望工程”的良性运行。  
  正是经过上述活动,潘岳以极快的速度扭转了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困难局面,使之成为全国较知名的学术机构和团中央的先进单位之一。 
 
  在“国资流失潮”中力挽狂澜
  
  1995年,中国刮起反腐之风。这时潘岳已是国家资产管理局副局长。他连续主持召开多次会议,号召查处全国国有资产大案,消除政府与企业界的腐败现象,有力推动了2月份开始的全党反腐倡廉运动。据国有资产管理局1995年对3万家合资企业进行的调查,发现在中外合资过程中,中方80%的企业丧失约90%的应得权益,使国有资产流失近百亿元。潘岳组织人力对全国范围内的国有资产流失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统计,写成情况汇报并提出解决方案,上报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获得最高层认同。那年一段时间里,江泽民、李鹏和朱镕基先后在各种场合强调制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讲话,都是以潘岳等人提供的汇报材料为依据的。  
  按照潘岳等人的分析,国有资产的流失虽有千条万条渠道,但最危险、最严重的还是在资金外流方面,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潘岳等人是在资金外逃全面曝光的8年前指出这一巨大弊端的,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处理问题的棘手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据说潘岳曾感慨:我们的工作努力能够达到促成“下不为例”的目的,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可以说,潘岳在国资局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能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国资管理方法而努力,为了“下不为例”,潘岳几乎是殚精竭虑。  
  在担任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期间,潘岳直接领导建立了国有资产宣传、教育体系;加强了对境外国有资产的调研;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与资源性国有资产工作进行重新定位:加强了资产评估业的行业管理,加快了资产评估业的法制建设;推进了国有资产学术理论的研究;创办了《中国资产新闻报》,推动了国有资产新闻出版领域的发展,等等。其工作受到公众好评,在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获得了较高威信。  
  在此期间,潘岳为阻止国资流失潮滥觞,使出了四记重拳:  
  其一是全面清查境外国有资产现状。  
  1994年11月,潘岳主办“中国境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国际研讨会,这是中国首次举办该主题的研讨会,10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会上就当时境外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讨,为中国加强对境外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奠定了基础。海内外传媒对此均予以关注,学术成果编辑成《中国海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探索》一书出版。  
  为了尽快了解境外国有企业的情况,1994年10月至1997年9月,潘岳带人对境外国有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做了系统全面的调研,足迹遍及各大洲,完成了几十万字的报告。这些报告受到各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成为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其二,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研。  
  1996年到1997年上半年,潘岳组织开展了许多重大课题调研。如“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研究”,对国有资产体制改革与未来发展有积极意义;“结构调整与资产重组”,对国有资产活动和结构调整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中国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对国有资产改革提出全方位思考;“中国大集团发展战略”,探讨国际竞争问 题,为实现中国未来发展战略进行理论探索。  
  在当时引起关注的课题研究,还有诸如“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事业单位办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战略的途径与办法”“在国有资产管理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这些课题,对国资管理的宏观决策的微观运行,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  
  其三,规范国有资产评估体系。  
  1996年,针对当时我国资产评估行业极为混乱的状况,在潘岳的力倡和主持下,国资局通过制定《专家评审制度》《立项备案制度》,加强了国有资产立项确认管理体制建设;整顿资产评估机构,实行注册评估师的管理和境外机构行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