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红军现在到了陕北,根据地就建立在陕北。”毛泽东用“落霞与孤鹜”、“秋水共长天”的词语,精辟地说明了开创革命根据地与发展红军的密切联系。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经费非常困难。毛泽东派人到刚刚由红25军改编的红15军团来,要借2500元钱。徐海东把供给部长和财务科长找了来,问道:“我们还有多少家底?”“7000元。干什么?”供给部长答问。这时,红15军团的生活也相当苦,每人每天只有几分钱的菜金。这些钱可是他们长期积攒起来的家底,也是全军团各种费用的全部资金。
“我们来到陕北比中央红军早,人地熟悉些。中央红军刚到,困难要比我们大得多,特别是经费异常困难。我们要勒紧裤腰带,多为中央红军解决困难。这样吧,我们那点家底,留下2000元,其余的5000元全部送给中央。”徐海东毫不犹豫地作出了指示。
徐海东的言行与张国焘形成鲜明对比。毛泽东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指示中央红军派出专人到红15军团表示感谢。
中央供给部长叶季壮兴奋地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在象鼻子湾,中共中央于11月9日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等领导人都先后到达会场。兴高采烈的毛泽东挥动着双手,对台下欢呼的干部们高声喊道:“同志们,辛苦了!”
整个会场上一片欢呼声。
毛泽东面对长征路上生死与共的战友,没有开口前对着台下深深鞠了3个躬,他很动感情地作了精彩的讲话,实际上他是对红军1年来战略大转移作了一次精辟的总结。
毛泽东讲到了江西鼎盛时期的“朱毛红军”,讲到了5个月前夹金山下的红一、四方面军大会师,10万红军之众是何等的气派。由此,他也讲到了中央红军的现在,讲到了朱德,说起了张国焘,再次断言“南下是没出路的”。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毛泽东诵词忆往,惦念着:此时的红四方面军8万之众又怎么样了呢?朱德总司令呢?还有张国焘,这个提起令人头痛的红军总政委?
六盘山之南,大草地之南,就在毛泽东率部胜利到达吴起镇内、彭大将军横刀立马吴起镇外的中间一天,10月20日,南下的红军总部发布了《天芦名雅邛大战役计划》,总的战役方针是以主力夺取天全、芦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一带为根据地,彻底消灭国民党川军杨森、刘文辉部,击败刘湘,邓锡侯部的增援。
南下红军分3路纵队进击:以第4军、第32军组成右纵队,由丹巴经金汤攻取天全,并以一部向汉源、荣经方向警戒;以第30军、第31军之第93师、第9军之第25师组成中纵队,进占宝兴、芦山后,向名山、雅安地区出击;以第9军之第27师为左纵队,东进威胁灌县、大邑之敌,并以一部负责巩固抚边、懋功、达维地区。除此之外,以第5军团为右支队,巩固丹巴地区;以第33军为左支队,驻守马塘、两河口地区,相机威胁理县,并占领威州。
朱德早在大革命时期,就与川军打过交道,对军阀部队的作战特点,了如指掌。在战役发起前和战役进行中,他仔细地研究敌情、地形和战况,总结经验,作出战略上的指导,对各级指挥员说:“川军向来欺软怕硬,惯打滑头仗,我们不打则已,要打就抓住打,狠狠地打。各级指挥员要讲究战术,发挥运动战的特长,以快以巧制敌,用小的代价去换取大的胜利。”
10月24日,红军迅速翻过夹金山,发起凌厉的攻势。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即攻克宝兴、金汤、天全等地,占领了邛崃山以西、大渡河以东、青龙江以北和懋功以南的川康边广大地区,击溃川军共17个旅近7万人,其中毙俘敌1万余人,击落敌机1架,造成了进可横扫川西平原的态势。
“天芦名雅邛大战役”初步获胜后,南下的红军稍微有了一点喘息的机会。但在战局打开后,红军是向东进击川西平原,还是向西攻取康定、泸定,红军总部领导人的意见很不一致。张国焘提议:下一步的行动应该是向西发展,重点夺取康定、泸定,以道孚为战略后方,在川康边建立根据地。徐向前和陈昌浩则认为:应该向东发展,在天全、芦山一带与敌决战,这一地区的粮食和人口较多,便于红军的补充和发展,并且能在取胜后继续向川西平原发展。朱德和刘伯承出于各种原因,在坚持政治上的原则性同时,对军事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相统一,表示对现时的作战指挥不予干预,只要红军能够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就是最好的决策。
陈昌浩和徐向前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不同看法,11月7日,致电张国焘,陈述对下一步进军方向的意见,认为:如果马上进入西康,补给则更困难,减员更大,力量分散,天气极冷。目前,应仍在此寻机歼敌,先打开左翼局势,然后配合第4军夹击天全。此地决战得手后,则或东出或西进均易于行动,而西进只是万不得已时的一条后退之路。
张国焘接电后,权衡利弊,便再没坚持自己的意见。就此,徐向前和陈昌浩立即率领部队开始向名山、邛崃地区进击。
作为总司令的朱德此时思想很矛盾,他对红军总部的争吵始终不便很明确地表示自己的意见。他站立在绵延起伏的峻岭上,向东远眺,那里是著名的天府之国中心成都平原,再远一点就是他的家乡仪陇了。
“前途还难卜哟!”朱德对身边因打了胜仗而兴高采烈的参谋人员告诫说。
在这一时期,朱德先后撰写了10多篇关于作战的文章,如《绥崇丹懋战役中我左支队27师两河口、抚边、达维、夹金山、日隆关、巴郎山一带战斗经过及其模范教训》、《绥崇丹懋天芦战役山地河川及隘路攻击之注意》、《康泸天芦名雅邛大战役中战术上应注意之点》、《青龙场的战斗是天芦战役中的模范战例》、《天芦战役中追击之模范与不追击之失败》、《雪山老林的战斗》、《搜获俘虏之疏忽》、《对防空应注意之点》等。
张国焘看到这些文章后,心中很是有些醋意,说:“论军事指挥,还是总司令高明。没有想到的是,总司令的作战理论还是一套一套的。把他弄到第一线,他反而是如鱼得水,写出了这么一大堆研究文章来。”
“把他弄回来监视起来算了。”有人建议。
“还是让他在前面打吧,不打胜仗,大家都不能活。”张国焘算是说了句老实话。
“让他长期与部队搅在一起,总不是个好办法,会出事的。”仍有人为张国焘出谋划策。
“成都指日可待,从长计议才是上策。”张国焘打起了另外的算盘。
11月12日,红军占领芦山县城后,脑袋时冷时热的张国焘又趾高气扬起来。
“怎么样?事实说明南下是胜利之途,毛泽东的预言完全是胡扯!”进入芦山县城的张国焘得意洋洋地说。他立即致电红1、3军团和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夸大南下所取得的战役上的胜利,电报称:“这一胜利打开了川西门户,奠定了建立川康苏区胜利的基础,证明了向南不利的胡说……这是进攻路线的胜利。”
本来坚持西进康定的张国焘看到眼前的胜利,也改变了初衷,对向东打成都变得异常积极。
因此,红军在占领天全、芦山后,没有半天的休整和停顿,又迅速向名山、邛崃进击。
部队的士气也很高昂,一路都是军歌嘹亮:“红军南下行,要打成都城。反对右倾逃跑,我们要进攻。”
南下的红军距离川西平原越来越近,也的确吃了几天大米。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国民党军和地方军阀很快盯上了这里。“打到成都吃大米”的口号,渐渐证明若实现是何等的艰难,即使付出巨大牺牲也难以如人心愿。
11月13日,也就是张国焘给毛泽东发出“胜利打开了川西门户”电报的第二天,真正的川西平原“敲门”之战——
百丈关大战,方才揭开大幕。
第二十三回 川军死守成都大门 百团混战百丈大关
13日,1935年11月中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但这一天对张国焘来说,不应是个寻常的日期,百丈关大战在这天全线打响,也许由此注定了他后半生的命运,为此他刻骨铭心记了一辈子。时光转过40余年,他移居加拿大后即曾对西方社会尤为忌讳的这个“13”数字痛恨地顿足捶首。
“如果红军在百丈关大战获胜,成都是必得无疑。”张国焘作过这样的推论。熟悉川西地理兵志的兵家早就作过如是说。
“那么,拥重兵坐镇天府之国首府成都的张国焘的结局又该是个什么样子呢?”后人不能不对那段历史作一番深思和测想,推论肯定会是多样的。
然而,历史是不能够假设的。张国焘终于没有能够在川西成都建立起毛泽东式的陕北延安,新中国属于毛泽东,历史在百丈关前拐了个大弯。
话说红军在天全、芦山取胜后,即直趋川西平原而来。国民党川军总司令刘湘最精锐的郭勋祺第144师、杨国桢第147师被红军打得稀里哗啦,溃退向川西平原。成都这个川中政治、经济中心受到严重威胁。这时,始终坚信“得四川就可控中国,稳巴蜀就可平天下”的蒋介石在重庆无论如何也坐不住了,他唯恐如果红军进入川西平原后,成都难保,急忙飞到成都亲自督阵。
“娘希匹!不是说川军很能打吗?吹牛!”蒋介石骂人了。
“大家一定要同舟共济,誓死保卫成都平原!”刘湘向四川大小军阀发出紧急号令。整个川西的地主豪绅也都万分震惊,感到危机存亡迫在眉睫,决心倾全力保住各霸一方的统治地位和既得利益。
蒋介石命令中央军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