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一种“亲密接触”。
翻一翻《二十四史》,上面记载着形形色色的奸臣巨贪,不难看出他们之间的共通之性:厚颜无耻,心黑手辣。为了达到攀龙附凤、夤缘而上的目的,历朝历代的奸臣们总是时刻揣摩皇帝的心理,并采取种种伎俩以售其奸,直至讨到主子的欢心。至于其中所露出的种种嘴脸、媚态,某种意义上也可谓是“罄竹难书”
了;对于忠臣义士,他们却是另一副面孔,千方百计加以封杀摧残,直至置其于死地而后快,难怪有人形容他们是“用人血染红帽顶子”。不难看出,“党同伐异,便己肥家”正是历代奸臣巨贪们的处世原则。当然,这些奸臣们也大有自知之明,比如有一则《明小令》,便借一白脸奸臣之口唱道:“别人骂我是奸臣,我做奸臣笑别人;你在生前早丧命,我到死后留骂名。”慢慢琢磨,细细品味,此语不啻为一种自我嘲讽,更是肮脏心灵和阴暗灵魂大袒露。这与路易十四的那句臭名昭著的名言“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之间如出一辙!
令我辈纳罕的是,如今却有人对昔时的奸臣巨贪们大感兴趣,竟玩起了“模仿秀”。听说因演清代大贪官和坤而一炮走红的王刚,最近遭遇了一种莫可名状的“悲哀”。为何感到“悲哀”?说来也算是当代版的“拍案惊奇”了。据媒体披露,在一次酬酢之中,有人对王刚说,他们单位也有一个“和坤”。王刚还以为是揪出了一个贪官,谁知完全搞反了该单位某干部是个“学习和坤的积极分子”,为人处世老是向王刚饰演的那个和坤“取经”。此公还当面“恭维”王刚:
“你演的和坤对我帮助太大了。”可惜王刚不是和坤,无法体会“吾道有后”的那份感受。王刚是个演员,他万万想不到自己绞尽脑汁塑造的角色竟然有此“社会效果”,自然要感到“一种悲哀”了。
现实生活中是有那么一些人,对于古今中外的权臣贪吏巨贾的为人处世之道十分景仰,无论是看戏还是看书,凡遇此类“生动章节”,都痛下功夫,不是揣摩他们的当官权术,就是研究他们的谋财伎俩,津津有味,乐此不疲,看来颇有心得。以前有人看了《红楼梦》,就在生活中“硬充角色”,以宝黛诸人自比。虽被时人所讥,总还无外乎是风月之事,无碍大局。毋庸讳言,这其中也不乏有玩过火的。听说在江苏有一位贪官,生性喜色,阅“花”无数。据说此公每玩一女,便剪发存照,做成档案。如此这般厚颜,着实令人发指!还有一厅级贪官,竟同时玩弄母女两人,还在席间大谈此中感受,真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二字!如今更有一些人“硬充”书中戏中居官、敛财之角色,把那些见不得人的“经验”行之于生活实际,对社会的危害性可就更大了。
话说回来,人在看戏看书时的“脑力激荡”,外人既无法知晓,也无法禁止。就像那位干部硬要学和坤,且当众道来,你也无可奈何。但我想,大凡学权臣贪吏巨贾一类人的人,其目的总是想学之效之他们的“辉煌”,绝不想去学之效之他们的末日。好比学和坤,当然是学和坤如何手握大权大肆鲸吞国库资财,抑或如何享尽天下富贵,而不会去学和坤在月昏之夜悬梁自尽的那一节。可是学了前一段,不学后一段,行吗?老实说,即便你不想学,那个终局总还会找上门来的。因为天网恢恢,世上绝无此等便宜之事!言及于此,也算是种棒喝吧!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中国人一向偏爱忠孝节义,往往爱忠臣,恨奸臣。岳王庙中精忠报国的岳飞世代敬仰,那跪着的铁人万众唾弃,这“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比,无不说明了这一切。可叹现代人比较浮躁,觉得有些思想也不再实用了,于是就去找一些更实用的东西,希望能为己所用,这是情有可原的。但出现如何行骗,如何厚黑之类的东西,却该引起人们沉思了。说“透支”
人到中年,最怕长“高”:血压高了,血脂高了,甘油三脂高了,这都是些令人担忧的“富贵病”。记得前些时曾去德清乡下看一位健朗的老者,他得知我的身体状况后,告以一番要言妙道却大大受用。这老倌说人的不少毛病,都是因透支而成,过多地吃,超度的玩,分外的安逸,岂有不生病的道理。这话虽出自一位村老野夫之口,典型的乡下话,但大可咀嚼。让人又一次感悟到,荒山僻壤中往往有奇人,引车卖浆人常常有高见。
记得市井之中有这么一种调侃:据说上帝对人都是公平的,每人一生能吃喝多少酒饭,能吃多少鱼肉,都已经安排好了。如果透支了,疾病就是死亡发出的警告,常常告诫你:不可超支了。想想也真是的,透支往往会产生恶性循环的效应,招致因果报应,透支的代价常常是贪一时之快,留下无穷悔恨。如果说身体和健康上的透支让人感到可忧的话,那么,在掌权用权、为人处世上的透支则让人可畏了。
支出了干净干事的准则,必支灭春风得意的前程。最近中纪委、监察部公布了又一件巨贪案,主犯就是河北省国税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李真,此人进入仕途不久,便走了犯罪路。初步查明,其贪污受贿1051万余元。这个李真,年仅30余岁,可谓官运亨通,前程似锦,为何他竟如此急不可耐地伸出贪婪之手,以至葬送了前程?这只能以“利令智昏”四个字来说明。看来,贪官是不能以年龄划线的,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一个“贪”字,一旦贪欲熏心,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其敛财之狂,手段之刁,其报应只能是不齿于人类了。
支出了诚信老实的德行,也招致了灭顶之灾。原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几次在全市干部大会上信誓旦旦,他把“钱”拆之为“有士兵持戈在把关”,谁要伸手,必被捉拿。然而,在背后他却大肆卖官收钱。原安阳市市长杨善修,在台上口口声声演讲廉洁,在办公室内挂的是同一老农的合影,家中挂的是“贤者灵怀与竹同,世间清品至兰极”的座右铭。谁知他装出老实模样,却是蛇蝎心肠,伪装戳穿之日,正是罪恶暴露之时。将老实当作幌子,这种透支只会是身败名裂作代价了。
支出了投怀送抱的陶醉,遭到了法律的严惩。湖南巨贪蒋艳萍这朵“罂粟花”,凭借“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媚态,信奉“姿色就是力量”,从一个服务员到敛财千万的巨贪,无所不用其极,令人拍案惊奇。如果爱因斯坦所说的“每一件财产都是一块绊脚石”,那么此女差不多是以姿色换来财产。对于贪其色、大捞钱的贪官来说,诚如枚乘的《《七发》中所说:美女妖姬是砍伤生命的斧子,美酒佳肴是穿心入肺的毒药,这种权色交易的透支,如同苍蝇至死发出的嘤嘤哀叹:奈何羡慕一时之快,留下的是绵绵悔恨。
有史学家评论,一部太平天国史,实在是一部“透支史”、“教训史”。纵观洪秀全们刚有了一点积蓄,便疯狂地支出,最后落了个“入不敷出”、中途夭亡的下场。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支出了莺歌燕舞的天堂,也支灭了横扫清军的烈火;支出了万人膜拜的威风,也支掉了同生共死的承诺,支出了琼楼玉宇的气派,也支来了国库空虚的窘迫,支出美女入怀的陶醉,也支丢了凝聚人心的本色,支出了鸡犬升天的欢欣,也支到了众叛亲离的灾祸。
以史为镜知得失,读人读事可警鉴。过生活,保健康,当不可透支,用权处事则更不能透支。一透支,如同大肆伐木挖沙,造成水土流失,此种竭泽而渔的做法,这般饮鸩止渴的所为,必招致洪荒灾害。一个简单的道理,银行里的存款,存多少才能支多少,有时还不能全支完,还要留有三天雨雪粮。遑论其他事情了!谓予不信,还是那句老话如警钟: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精神贿·雅贿及其它
世事如棋日日新。这年月,什么都出新,什么都在变,一不留神,说话行事便变得背时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社会的变,时代的新,是主流,是大潮,是大变化,是大写意。但不可否认,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较量中,后者也不甘于节节败退,也在负隅顽抗。殊不知连贿赂这种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也在悄悄乔装打扮,改变花样呢!
贿赂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精神的。对于前者,人们比较容易鉴别和警惕;对于后者,往往不大容易察觉和防范。
精神贿赂表现很多,最常见的是嘴巴拌蜜,语言贿赂。比如,把领导随口说的话称作“重要指示”;领导的字不怎么样,却说“书法功底很深”;甚至领导业余时间下下象棋、打打扑克,也被刻意恭维“陶冶性情,修身养性”之类。
对于诸如此类的阿谀之言、奉承之辞,一些领导干部开始听起来可能并不习惯,甚至有点反感。但在一个位置上时间长了,听得多了,慢慢地就受用了。一段时间听不到赞扬声,反而觉得很不舒服。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些人精神贿赂的俘虏。
有位哲人说过:“阿谀是一种伪币,它只有通过虚荣心才能流通。”我们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因为虚荣心作怪,才经不起精神贿赂的诱惑,逐渐由半推半就,到来者不拒。于是,一些善于溜须拍马者,便千方百计地琢磨领导,察颜观色,投其所好:领导想听什么,他就说什么;什么能讨得领导的欢心,就讲什么。一切以领导“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原则,极尽吹捧之能事。殊不知,赞扬的话听多了,必然会飘飘然、昏昏然,听不进逆耳之言,导致失聪、失明、失察、失策。
但精神贿赂,毕竟是嘴巴捧一捧,骨头轻一轻的事,只可受用,不太实惠。因而近年来,这权钱的交易,那低俗的买卖,也附庸起风雅来了。君不闻有的地方,风行起了以送名人字画而做敲门砖的。虽则出手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