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 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一声此人真不是东西!这,便是一些人做官行事、为人处世准确的口碑了!

  知名度与知民度
  知名度这话时下颇热,不少人对此也情有独钟。在现实生活中,知名度的“名”有美名与恶名、实名与虚名之分。有的为官者知名度之高,实出自群众内心的褒扬。正是爱民之举、知民之行和解民之难。才使得为官者有上好的口碑,有极高的知名度,因为这是百姓心头那杆秤称出的不折不扣的重量。
  爱民,才会被民爱。大凡读过文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的屈原是个名播千古的人。其实,老百姓中对屈原的实际政绩知之并不多,熟读过他的作品的人也有限。他之所以能在百姓心中的位置,说到底,还是他的那两句诗重要:“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换言之,他心中有民。若是屈原专会写浪漫诗,神游于神女仙姬之间,陶醉于美人香草之侧,我看他即使再写一百首浪漫诗,专为楚怀王一家的个人不幸跳过一百次江,历史上也不会为他留下几句美言;老百姓也绝不会把吃粽子、赛龙舟那样的生动传闻发挥到他的头上。
  爱民无疑是美德,但这里头也有真有假。真正的爱民是知民,即识民生,懂民意,问民苦,解民难。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想真正做到知民,最简易的办法之一就是时时地、悄悄地串街走巷,或是坐在低档小酒馆里听百姓们信口之言。
  若是一天到晚只坐在办公室里或小轿车上,隔着玻璃看,围着轮子转;即使下乡走村,也是西装革履,派头十足,脚不沾泥,手不带草,说白了,无非是做做样子,为的是上镜头。这样的干部谁看得惯,岂有“知民度”可言?不仅听不到多少民声民意,也不会在百姓心中留下多少好名声。
  “官德只在民心里,名声自在百姓中”。常说的“微服私访”,主要是指不搞仪仗队,不搞前后簇拥,不搞鸣锣开道;主要是指串门串户,深入民间。不要只靠听各级下属的汇报,要有勇气听听乡间妪叟、市井平民的坦率之言,关键是有无这样的勇气。“近山知鸟音,涉水识鱼性”。中央提出,要把今年作为作风建设年、调查研究年。作为党员干部,作风正才有说服力和号召力,搞调查既要“身入”,更要“深入”。知民、爱民,办实事、办好事,老百姓才会打心眼里敬重,铁了心跟着这样的干部走。
  群众最纯朴,也最实在,他们既要听干部说得怎样,更要看干部做得如何。全心全意、踏踏实实为群众办事,在群众心中自然有地位、有感召力。我们的干部不论级别大小,不论职位高低,永怀爱民之心,常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尽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如此知民度,才有上佳的口碑,极高的知名度。天价荔枝叹乍一听,以为是耳朵背了;初一看,还道是眼睛花了,待到确认真是这么回事儿,就顿时从脑海中冒出“不可思议”、“不可理谕”这些词儿来。使得我怀疑五官突然“不正常”的是这么件事儿:在今年广东荔枝总产量超过90万吨,某些品种的荔枝低至每公斤1元的时候,这两天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10颗“西园挂绿”荔枝共拍得131.5万元,平均每颗荔枝卖13万元,其中一粒还拍出了55.5万元的天价,创下了世界上最昂贵水果的纪录。这真是令人发寒发热的一件事,这真是耸人听闻的一个数。
  如果说这也是一个列于世界之冠的数字,我为这样的吉尼斯而感到汗颜,我们不要这样倡导奢华的纪录,因为这里面有比“一骑红尘妃子笑”更放肆的一掷千金,有比“石崇斗富”更奢侈的阴影,这是为我们这样的社会,为我们勤劳节俭的人民所不齿的。
  按说荔枝只是一种味美的水果罢了,不是长生不老之药,不是青春永驻之果,它不同于文物藏品,弥漫着世纪风云,飘荡着历史清音,具有考证价值,观赏价值和社会价值。
  它无论以何种价格出现,终究逃不脱其在保鲜期内被吃或很快枯干烂掉的命运。所以荔枝拍出天价,物值又何?显然在这么一个商业炒作盛行的时期,一些稍有点特色的东西往往都可以为人所用,赋予更多其他方面的“特别意义”。于是在一场“比阔斗富”的拍卖会上,助长了人们的奢侈虚荣心,拍卖品远远偏离了其实际价值,如同阿Q在过了几天好日子抖起来以后,一项项让世人瞠目结舌,目瞪口呆的新纪录便诞生了。钱的膨胀,往往导致物的畸形;心的变态,常常又生出虚荣的怪胎。照这样的方法如此泡制下去,杨梅、苹果也可一轰而起,蜜桃、鸭梨也会一涌而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拍天价誓不休,那就难保一颗果子不突破百万大关了!
  记得两年前,某地曾推出几万元一桌超过满汉全席的黄金宴,其豪华之极,摆阔之迂,让人嗤之以鼻。去年广东的一位老太吃下了一颗5万元的荔枝,其所谓的“孝子”也就斥之为败家子。如今这天价荔枝又在告诉我们,这种天文数字果子,没有荣耀可言,岂有富贵可说,如果还把耻点当卖点,那真是一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耻辱。我只知道上了年纪的父辈都曾有过食不果腹瓜菜代之苦;只知道生活在社会的“弱势群体”还在为三餐茶饭而奔波苦碌,西部地区的人们仅仅为沿海城市可以尽情用水这一点就羡慕不已。我还知道,即使是船王包玉刚也会把中餐的剩鱼热热晚上再吃;李嘉诚也会省电而点几支蜡烛照明。而我们有的人直把“奢是致祸之兆,俭为家业之福”当耳旁风,忘却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一口就吃掉了“几百吨大米”,花掉了可供几十个贫困孩子就学的资金,这样的“吉尼斯”岂不带有污点和耻辱,岂不是“画家不知渔家苦,独作寒江钓雪图”?按鲁迅先生的说法是“美国的石油大王不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的心酸”!
  位尊不泯民间情,富贵不移简朴心。崇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立德是中华儿女的人生境界。今天我们不仅要继续保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还应常常警惕并全力扫除“只缘妖雾又重来”的奢侈之风。如此,“天价荔枝”之类的奇闻怪招便会永远没有市场哉!

  重建雷峰塔感言
  承载着海内外万众目光的杭州雷峰塔就要撩开神秘的面纱。岁月履新,历史见证:雷峰塔在倒坍78年之后,拂去岁月风云,傲视沧桑变幻,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再现“保俶如美人,雷峰似老衲”之景,西湖十景之“雷峰夕照”也将名副其实。它将因延续杭州的历史文脉,提升西湖的文化品位而魅力无边。
  雷峰塔是一部历史。公元972年,吴越王钱俶之妃黄氏因奉藏佛螺髻发及佛经建雷峰塔。明嘉靖年间,塔木构檐廊毁于倭寇兵火,仅存塔芯,赭色砖塔,颓然苍老,别具风情,“雷峰夕照”因此成名,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历经千年形成了深厚的人文积淀,有经典的佛教文化,又有吴越文化,诗词文化,更有广为流传的《白蛇传》爱情故事。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因塔砖盗挖过多而轰然倒坍。10月,身在北京的鲁迅先生闻悉这个消息后,写下了著名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以后又写下了《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从此,雷峰塔妇孺皆知。说雷峰塔是历史印记,它更多的是目睹了旧时代、老岁月的刀兵水火和天灾人祸。
  雷峰塔是一种见证。鲁迅在这两篇名文中,将破破烂烂的雷峰塔,视作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黑暗社会的象征物,“希望他倒掉”;面对当时病人膏肓不可救药的旧中国现实,鲁迅还毫不留情地指出:“但将来的命运,不也就可以推想而知么?如果乡下人还是这样的乡下人,老例还是这样的老例。”从鲁迅这句话中的两个“还是”,人们不难明白先生的意思:国家和社会的命运,民众的精神风貌,决定着时代的步伐和未来的前途,无论是“乡下人”还是“雷峰塔”,都不会例外。其实,不少时候,我们往往只记住了鲁迅对于雷峰塔倒掉的欣喜,却忽略了先生对于雷峰塔重建的愿望。这位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战线最彻底的反封建斗士,在猛烈抨击的同时,就曾对雷峰塔的未来作了瞩目的洞察、冷静的预见。
  他写道:将来在“民康物阜时候”,“新的雷峰塔也会再造的罢”。所喜的是,俱往矣,换了人间,变了面貌。今日神州,繁荣昌盛,城乡处处,日新月异,先生的预见得到了翔实的佐证。
  雷峰塔是一个缩影。78年前,雷峰塔倒了,在那个民不聊生的年代,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如今,雷峰塔修复了,在这个政通人和的时代,在这个万象俱新的时代。“塔影圆明清净地,钟声响彻夕阳天”。如今的雷峰塔,金碧雄芒,玲珑靓妆,十景相将,图画开张。承平文晏,辅辍风流,西湖因为雷峰塔而显得壮美,雷峰塔因为这个时代而格外生辉。
  日月增辉九龙麒祥贺喜,山河同春八方瑞吉迎新。雷峰塔的重建,印证了78年前鲁迅先生的预言,也见证了一个政治清明、国强民富、人民安居乐业的辉煌年代。“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这是唐代诗人李白赞扬盛唐的诗句。如今,在这个河清海宴、万里同风的时代,在这个政通人和、气顺劲足的岁月,“春自天涯悄悄来”,生活中的悄悄变化,你我之间的切身感受,常常使人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许多变化也因人们身临其境而不易觉察。然而,当人们翻开历史篇章,回首征程,却分明感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是如此“轰轰烈烈”,13年的锐意进取是如此“壮观辉煌”,十五大以来的开拓创新又是如此“博大恢弘”。它更预示着,在新时代的征途上,我们还将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虽千年不移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