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大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 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颐羌负蹩梢愿芯醯绞顺林亍⑵1沟牟铰摹U庋谋誓贡纠雌狡讨毙鸬目罚唤霾幌缘闷降以斐梢恢峙ㄓ舻钠眨秩於嘶鳎晌狡鹗埔庠丁!�
  诗笔转折而下。诗人访古以遣愁绪,而访古 
  徒增忧思;作歌以抒积郁,心头却又浮现阮籍的哀吟: 
  “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渌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羁旅无俦匹,俯仰怀哀伤。”(《咏怀诗》)这更加触动诗人的心事,不禁由阮诗的蓬池洪波又转向浩荡的黄河,由浩荡的黄河又引向迷茫不可见的长安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一声慨叹包含着对理想破灭的痛惜,道出了忧思纠结的根源。短短六句诗,感情回环往复,百结千缠,表现出深沉的忧怀,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从“人生”句到“分曹”句为第二段。诗人更加激昂,苦闷之极转而为狂放,但已不再一味渲泄愤激之情,改从排解忧怀角度着笔,诗人以“达命”者自居,对不合理的人生遭遇采取藐视态度,登高楼,饮美酒,遣愁放怀,高视一切。玉盘鲜梅,吴盐似雪,饮馔精美。大可开怀饮食,而不必象伯夷、叔齐那样苦苦拘于“高洁”。夷齐以薇代粮,不食周粟,持志高洁,士大夫们常引以为同调。这里“莫学”两字,透出诗人理想破灭后极度悲愤的心情,他痛苦地否定了以往的追求,这就为下文火山爆发一般的愤激之情拉开了序幕。 
  “昔人”以下进入了情感上剧烈的矛盾冲突中。 
  诗人痛苦的主观根源来自对功业的执着追求,于是诗意便象汹涌的波涛一般激愤地向功业思想冲刷过去。 
  诗人即目抒怀,就梁园史事落墨。豪贵一时的魏国公子无忌,今日已经丘墓不保;一代名王梁孝王,宫室已成陈迹;昔日上宾枚乘、司马相如也早已作古,不见踪影。一切都经不起时间的冲刷,烟消云散,功业又何足系恋!“荒城”二句极善造境,冷月荒城,高云古木,构成一种凄清冷寂的色调,为荒凉遗迹做了很好的烘托。“舞影”二句以蓬池、汴水较为永恒的事物,同舞影歌声人世易于消逝的事物对举,将人世无常之意点染得十分浓足。随着感情的激越,诗人已近于纵酒颠狂。呼五纵六,分曹赌酒,简单几笔便勾勒出酣饮豪博的形象。“酣驰晖”三字写出一似在同时间赛跑,更使汲汲如不及的狂饮情态跃然纸上。 
  愈写出狂放,愈显出痛苦之深;愈表现否定,愈见出系恋之挚。刘熙载说得好:“太白诗言侠、言仙、言女、言酒,特借用乐府形体耳。读者或认作真身,岂非皮相。”(《艺概》卷二)正因为如此,诗人感情的旋律并没有就此终结,而是继续旋转升腾,引出末段四句的高潮:总有一天会象高卧东山的谢安一样,被请出山实现济世的宏愿。 
  这首诗,善于形象地抒写感情。诗人利用各种表情手段,从客观景物到历史遗事以至一些生活场景,把它真实、细致地勾画出来,使人感到一股强烈的感情激流。 
  这首长篇歌行体诗随着诗人感情的自然奔泻,诗境不停地转换,从抑郁忧思变而为纵酒狂放,从纵酒狂放又转而为充满信心的期望。波澜起伏,陡转奇兀,愈激愈高,最终高唱入云。    
  横江词六首(其一) 
  李白 
  人道横江好, 
  侬道横江恶。 
  猛风吹倒天门山, 
  白浪高千瓦官阁。 
  李白诗鉴赏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开头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富于地方色彩。“侬”为吴人自称。“人道”、“侬道”,都是口语,生活气息浓烈。 
  一抑一扬,感情率真,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 
  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风波恶”,“如此风波不可行”,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吹倒山”,采用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巉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表现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似乎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描绘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到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几乎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 
  结尾,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 
  它在诗中仿佛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蔚为壮观。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表现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写得活龙活现,使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因为白浪距诗人近而瓦官阁离人远,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笔调,驰骋丰富奇传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语言也象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横江词六首(其五) 
  李白 
  横江馆前津吏迎, 
  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 
  如此风波不可行。” 
  李白诗鉴赏 
  第一句“横江馆前津吏迎”, 叙述李白与津吏(管渡口的小吏)在横江浦(今安徽和县东南)的驿馆前相逢。一个“迎”字说明津吏的社会地位与李白悬殊。 
  第二句“向余东指海云生”形象写得维妙维肖年老善良的津吏拉着少年李白的袖子的形状跃然纸上,他一手指向遥远的天空,警告李白说:云生海上,暴风雨即将来临。津吏为什么这样说呢?当然是因为李白先提出要渡江。第三句中的“郎今欲渡”四字,就证实了津吏未举手东指以前,李白就先已提出了“欲渡”,这表现在笔墨上非常凝炼,非常精约。 
  第三句以下纯是津吏的话。“郎今欲渡缘何事?” 
  句中称李白为郎,说明那时李白年龄还不大,而津吏则已是老人。津吏问李白为何事而渡江,言外之意,有可省即省之意,反映出李白当时急于渡江的那种神情,这个问题还没有等李白答复,接下来就从上句的“海云生”,下出了结论,说:“如此风波不可行”。 
  “如此风波”四字好象风波已成为事实,其实海云初生,那有江风江浪立即接天而来之理?这样说,一来可见津吏对于观察天象积有经验,颇具自信,二则显示老人的善良心情,如老长辈一般的用命令式来肯定他的“不可行”。 
  这首短诗中不仅有主客双方的对话,还辅以说话时的手势绘绘色,极为传神。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 
  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 
  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 
  令人长忆谢玄晖。 
  李白诗鉴赏 
  金陵城西楼即“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来此登高吟咏而得名。楼在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蜿蜒的城垣,浩渺的长江,都在其脚下,为观景的胜地。 
  这首诗,李白记叙自己夜登城西楼所见所感。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诗人在静寂的夜间,独自一人登上城西楼。“凉风发”,表明季节是秋天,与下文“秋月”相呼应。“吴越”,泛指江、浙一带;远望吴越,点出登楼的目的。从“夜寂”、“独上”、“望吴越”等词语中,隐隐地透露出诗人登楼时孤寂、抑郁、怅惘的心情。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俯视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摇荡;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象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里滴出的。十四个字,将秋月下临江古城的夜景,描绘得逼真传神。两个“白”字,在色彩上渲染出月光之皎洁,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莹,江水之明净。“空”字,在气氛上又令人感到古城之夜格外静寂。“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神奇。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人的感觉,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似乎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的。“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本来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一齐情态毕观,异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为之神往。这样的描写,不仅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奇特的想象力,也充分说明他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观察力,所以才捕捉住客观景物的主要特征,“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原来他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相接”,精神相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