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大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 第2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朗。扑入眼帘的首先是雨后如洗的“青山”。前两句不曾用一个颜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前一亮明。继而吸引行人视线的是天空中飘荡的云彩。“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风轻云淡,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见。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第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势,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只举“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鲜明形象,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明丽;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倍感新鲜。因而末句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也就是这一笔的成功与前三笔的巧妙配合是分不开的。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 
  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 
  疑有碧桃千树花。 
  郎士元诗鉴赏 
  钱钟书先生《通感》一文,列举李贺等唐代诗人作品,详细分析了“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拈出”的一种描写手法,这种手法常用于描写音乐的篇章。郎士元这首小诗就运用这种描写手法。 
  笙这种乐器,列管参差如凤翼,其鸣声清亮,传说仙人王子乔善吹笙,好作凤凰鸣。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似乎就从这个传说得到联想,极言笙声之妙,超神入化。“彩霞”二字,写出了人的幻觉,使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但与韩愈写琴、李贺写箜篌的诗以视觉形象摹状乐声不同,这里描摹的是奏乐的环境(不是声如彩霞,而是声自彩霞)。其所以产生如此奇妙幻觉,与“隔”字有关。“不隔”则显明朗,“隔”则显出朦胧,二者的美各有千秋。平明观花见得真切,而雾里看花则别具情态,且能发人想象。看一“隔”字,笙声隐隐约约传来,听者如闻仙乐的情态委婉传出。 
  “不知墙外是谁家”,就是对“隔”的进一步抒写。诗人应该是在自家院落听隔壁邻舍吹笙,故云“墙外”。“不知”、“谁家”的悬设,不但进一步写出笙声的奇妙感、迷离恍惚之感,而且还写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神态,使读者想象那音乐是如何的独具魅力。 
  正是这种强烈的魔力吸引着诗人,他不禁由寻声暗问到起身追踪。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虽是邻家,却门墙森严难以逾越,诗人不由望门兴叹,生出咫尺之地如“天上人间”之感。同时又激发出下句更为绚丽的幻想。 
  这就是“疑有碧桃千树花”。这里以花写乐,象第一句一样仍然是从奏乐环境着想。“碧桃千树花”与“彩霞”相呼应,眼前呈现的一片灼灼其华的绚丽景象,应当是天上的碧桃、王母的桃花,非人间所能有。这种灵境中的音乐,自然也是奇妙的、非人世间的了。这就由奏乐环境间接写出了音乐的美妙。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相当传神。 
  这首诗“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同时又避免对音乐本身作正面描绘,而只就奏乐的环境设想,由“别有天地非人间”间接表现“此乐只应天上有”,在通感运用上可谓别具匠心。            
耿氵韦诗鉴赏 
  生平简介 
  耿氵韦,一作耿纬,河东人。宝应二年进士。曾为左拾遗。大理司直。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有《耿氵韦集》。 
  宋中 
  耿氵韦 
  日暮黄云合, 
  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 
  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 
  荒田路径微。 
  唯余近山色, 
  相对似依依。 
  耿氵韦诗鉴赏 
  公元八世纪中叶,宋中的治所雎阳曾发生过一场感天地、泣鬼神的战斗—— 睢阳保卫战,唐朝中兴名臣张巡、许远,在此地与安史叛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立下了不世之功。由于兵燹,乱后的宋中特别荒凉,耿氵韦此诗正描写了这荒凉景象。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首句点出时间,渲染日暮时分,黄云四合的惨淡景象,为全诗奠定悲剧的基调。次句将视线转向战争遗留下的痕迹,说年深日久而白骨稀少,可见当年白骨累累。从时间上看,上句写“日暮”,为当天情事,下句写“年深”,将时间拉得很长;从空间上看,上句写“黄云合”,是仰观,下句见“白骨稀”,为俯视,时空错综极尽其妙。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颌联自述于秋天回到宋中,诗中用“旧村”、“远人归”等词语,可知耿氵韦曾在这里居住过。此联着重写“旧村”的“乔木”和“秋草”仍在,命意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相同,司马光评老杜这两句诗云:“‘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迹矣。”(《杜诗详注》引)这也可移过来评“ 旧村”一联。旧村仅余乔木、秋草,表明既无人烟、又无屋舍,一片废墟而已,以疏淡之笔写荒废之景,尤为动人。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颔联是大笔略写,此联则进一步用工笔描绘村内、村边荒凉景象。水井已经废弃,井边和井中结了厚厚一层绿苔,说明早已无人使用;田园既已荒芜,田间小路又因长满杂草和年久失修,变得模糊不清,可见久已无人耕作。这一联用“废井”、“荒田”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意象,极写旧村的荒废、凄清。如果说颔联是淡笔虚写,此联就是浓墨、实写。这两联加上首联对大环境的总括性描写,一幅“山村劫后图”已经勾画完毕。 
  末两句,诗人转入感慨:“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眼前已是满目疮痍,只剩下附近的山峦,与我相对无言,似有无限深情。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无可奈何的万般愁怀。 
  韦亲历安史之乱,又曾在宋中寄居。而对睢 
  阳一带乱后的荒寒,其感触自然不比寻常。清人说“耿氵韦诗善传荒寂之景”,此诗即为明证。    
  春日即事(其二) 
  耿氵韦 
  数亩东皋宅, 
  青春独屏居。 
  家贫僮仆慢, 
  官罢友朋疏。 
  强饮沽来酒, 
  羞看读破书。 
  闲花更满地, 
  惆怅复何如? 
  耿氵韦诗鉴赏 
  耿氵韦宝应二年(763)举进士,不久任周至(今陕西周至)尉,四年任满后,罢居在家,这是大历二年(767)前后的事。《春日即事》这首诗,大约就写于此时。 
  一、二两句开门见山,写他此时过着隐士般的田园生活。屏居指不与人们交往。“数亩”句说他居住在郊外,种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很清贫。唐初著名的隐士王绩自号“东皋子”,这里有自比之意。不同的是,古代的隐士如陶潜、王绩等人都是乐于隐居的,心境恬淡和平,耿氵韦却满腹牢骚。“青春独屏居”这句话显然透露出了他心里的烦闷:这样的年华,这样的时节,正是应该有所作为的时候,应该饱尝生活乐趣的时候,而自己却不得不独自被排斥在这种生活之外,这该是多么不平!这句诗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下面两联,即从不同方面来叙说屏居生活的状况。 
  “家贫僮仆慢,官罢友朋疏”,这是从人的关系方面说的。慢,怠慢,不恭敬之意。由于失去了官俸,仅靠几亩薄田生活,家境困窘,连僮仆都怠慢自己,不那么听使唤了。因为没有了权势,连朋友都渐渐疏远自己,不那么来往了。前人评这两句诗说: 
  “浅言偏深世情。”(《唐音癸签》卷七)也许正因为它以通俗的语言说穿了世故人情,当时就已经传诵人口了。 
  “强饮沽来酒,羞看读破书”,这是从贫居生活方面说的。有钱人自有山珍海味,呼朋引友,盛设佳宴,甚至以丝竹歌舞助兴,饮酒自然是一大乐事。但他的酒是沽来的,借以浇愁的,所谓借酒浇愁愁上愁,勉强饮之,又何乐之有?饮酒以外,读书是当时仕人的另一大乐事,隐士更不例外。陶渊明说:“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是何等陶醉!耿氵韦则不同。他是“羞看读破书”。由于家贫,诗人藏书甚少,仅有的书也已翻来覆去读破,所以羞于再看。 
  “闲花更满地,惆怅复何如?”处处不如意,事事不称心,偏偏又看到落花满地,平添一段伤春的惆怅,韶光易逝,时不我待,这样的惆怅,又怎不叫人伤怀呢?这种心境大概也代表了一部分隐居者的心态吧。 
  前人的隐居田园诗往往着重表现这种生活闲逸恬静的一面,耿氵韦的这首诗可谓大异其趣。    
  路傍老人 
  耿氵韦 
  老人独坐倚官树, 
  欲语潸然泪便垂。 
  陌上归心无产业, 
  城边战骨有亲知。 
  余生尚在艰难日, 
  长路多逢轻薄儿。 
  绿水青山虽似旧, 
  如今贫后复何为。 
  耿氵韦诗鉴赏 
  “大历十才子”以作酬唱诗而得名,其山水诗也颇多佳作。但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下层老百姓为主角的诗篇为数不多,比较著名的就是耿氵韦的这首《路傍老人》。 
  “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