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陷地中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情陷地中海-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在厨房切菜,小李师傅在旁边看了,夸奖道:“你拿刀的腕功不错,跟谁学的?” 

  姜云松见问,叹口气说:“小时候家里穷,我外婆给人做饭,我就在厨房里帮着切菜。” 

  小李点点头:“瞧你干活的麻利劲儿,就知道是吃过苦的。” 

  在招待所待了两星期的一个下午,他正在厨房门口摘菜,黄处长从院子里经过。看姜云松忙活着,他挺高兴:“老姜,你真行,跟师傅们混得这么熟。有些学生来了,两手插在兜里到处转悠,让师傅们怪烦的。” 

  姜云松见是黄处长,就问自己的事情联系得怎样了。 

  黄处长说,还没有消息。 

  姜云松惦着李所长的嘱咐,学习地点至今还没落实,心里非常着急。这第一步都迈不出去,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就没指望了。 

  他想,只有争取使馆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迈开国外的第一步,就把出国前研究所领导的期望跟黄处长讲了,向他宣传参与这项科学研究工作,对发展我国新能源事业的重要意义。 

  黄处长听完,对新能源也来了兴趣,点头说:“我看这里的报上讲,法国的新能源很先进。他们办事儿拖拉得很,干脆过两天我跟小梁一块儿去跑一趟,顺便了解一下那里的情况。” 

  过了三天,黄处长高兴地告诉姜云松,核能研究中心同意接受他到那里参加研究工作。他说,他们参观了那里的实验室,研究设施很先进。停了一会儿,笑着说:“我们带了些纪念品去的。还邀请核能研究中心主任和外事处长,九月三十日到使馆参加国庆晚宴。” 

  两天后,姜云松左手提着皮箱,右手拎着旅行袋,从埃克斯城的火车站往外走,眼睛来回搜寻到站接他的人。 

  出站的旅客不多,他很快就发现正对着出站口有一位白人姑娘,手里举着写了核能研究中心和他名字的纸牌。他赶紧朝她走去,她也看见他了,快步向他走了过来。相互问好之后,那位姑娘告诉他,她的公司叫她把姜云松带到核能研究中心去。 

  他们出站坐上姑娘开的汽车,一分钟也没停留,从火车站广场东拐穿过埃克斯城的东部,向北直奔核能研究中心。 

  出城之后,公路两旁长着浓荫蔽日的法国梧桐。姜云松看埃克斯城古老而幽静,是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心想等安顿下来再好好转转吧。 

  他转脸打量起这位给她开车的白人姑娘。 

  姑娘二十岁左右,身材苗条又丰满,穿着红色的灯芯绒牛仔裤,宽松的丝质上衣,棕色的披肩头发,显出新潮女孩的活泼开朗。她说:“喂,你法语讲得不错。日本人吧?” 

  姜云松笑着说:“我是中国人,从北京来的。”停了一下,问道:“你以前见过中国人吗?” 

  她说:“这是头一次,我见到从大陆来的中国人。中国很神奇,我很想到中国去旅行。我挣够了钱,一定会去的。” 

  姜云松想起刚见面时她的自我介绍,就问:“你在哪个公司工作?” 

  “我父亲的出租汽车公司。” 

  姜云松似有所悟:“你在帮你父亲做事。” 

  “不是的。我为我自己工作,我已经十九岁了。我父亲发给我工资,我是他的一名普通雇员。” 

  她的回答让姜云松心里一怔。他想起以前在学校时,玛丽琳娜和好几个法国同学都跟自己说过,他们十八岁开始就离开父母谋求自立。当时,自己以为他们只是说说而已,对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看着眼前这位稚气未脱的白人姑娘,他真实感受到民族理念之间的差距。 

  从埃克斯城到核能研究中心要坐半个多小时的车,汽车沿着迪朗斯河行驶。 

  迪朗斯河是法国南部大河罗讷河的支流。与法国北部温和湿润的气候不同,这里阳光充足炎热干燥,属于地中海气候。路边的植物不像巴黎地区那么茂盛,经常露出砂石的地面,蓝灰色的岩石嶙峋峥嵘。山崖上覆盖着丛丛松树、刺桧和岩蔷薇混杂生长的林木。半道上,他看到一座铁索吊桥跨在湍急的河流上边,两岸陡崖秀木,景色迷人。 












  那位姑娘把姜云松送到核能研究中心大门外,就跟他告别了。 

  姜云松独自站着,观察慕名已久的科塔核能研究中心。 

  墨绿色油漆的铁栅栏大门,两旁铁丝网伸向两侧的丛林,大门上横着一根黄黑相间的标志杆,右侧有一座米黄色的平房。他知道那是警卫门房,就把皮箱和旅行袋往里提去。 

  他刚把行李提进屋,未曾想到一进门就是一排排的铁架子,上边是一块块插着考勤卡的铁皮盒。他提着笨重的行李冷不防碰到这些路障,仓惶之中皮箱碰到了一排架子,结果那些考勤卡盒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噼哩啪啦响开来。他急忙上前摁住那排架子,没想到却碰响了另一排。 

  看到他的狼狈相,门房里那个穿着笔挺蓝制服的警卫狠狠瞪了他一眼。 

  姜云松把行李放好之后,还得硬着头皮找那个警卫。那警卫看了他交付的全部文件后告诉他,进门一直往里走,右手就是办公楼。 

  姜云松谢过警卫,把行李留在警卫房,独自往里走去。 

  研究中心的主通道很宽阔,路两旁长着稀疏的松树、栎树和不知名的杂木。他在办公楼二楼紧挨楼梯的房间找到了外事处长的办公室。 

  外事处处长皮埃尔·杜邦三十开外,个头儿较高,浅棕色头发,棕褐色眼睛,胡子刮得光光的,是法国北方人。他高兴地握着姜云松的手说:“你是到这里工作的第一个中国人,姜先生。希望我们研究中心,会在将来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寒喧完毕,他立即坐下来挺直了身子,一分钟不浪费地向姜云松介绍核能中心的概况。他建议姜云松今天先安排好生活,明天到能量工艺研究室去。 

  谈完程序规定的内容,他领姜云松到核能研究中心主任阿曼里的办公室。 

  按理对一个来核能研究中心学习的人员,是没有这种礼遇的。姜云松推测,这是黄处长和小梁为他亲自来这里联系的缘故。 

  见过阿曼里,杜邦看一眼桌上的一张纸,立即拨电话叫司机送姜云松去宿舍。姜云松看出,他是照着那张纸规定的内容办事。 

  半个多钟头,全部程序履行完毕,姜云松立即往回返,一分钟没有耽搁。这种高效而刻板的工作方式,给他留下良好印象。 

  后来有一回,姜云松要跟杜邦一起外出参加活动,下完班到他的办公室找他。 

  他看见姜云松来了,立即把桌上的文件收拾起来锁入抽屉里,说:“走!” 

  姜云松见了,就说:“你的工作很努力,杜邦先生。” 

  他表情严肃地说:“人家付钱了,我得把事情做好。” 

  姜云松心里一愣,拿了钱就得干好活儿,市场经济商品等价交换的理念,渗透到西方人的骨子里。既没有慷慨激昂的大道理,也没有糊弄事儿混日子的现象。 

  核能研究中心的宿舍区在埃克斯城的北边,姜云松在宿舍区管理处领了住房的钥匙,还向管理处租了一辆带摩擦电照明的自行车。这样,就可以方便地在埃克斯城附近活动了。 

  姜云松住的房间属于最廉价等级的,为一个带淋浴间和洗脸池的卧室。 

  在他这一层楼中有公用的电视音像间、厨房、洗衣房和厕所。一层楼只住十来人。厨房相当大,连着一个摆了三张饭桌的小厅。实际上,在这里做饭的人没几个,感觉很宽敞。 

  楼前还有足球场、网球场,只在周末才有人玩,平日很安静。 

  在公用厨房里,姜云松见到一位法国太太。 







十一




  他看到她手里拿着跟杜邦一样的文件,也是按程序办事儿。 

  杜邦刚才已经告诉他,她叫梅津太太,是研究中心一位专家的夫人。 

  科塔是法国最重要的核能研究中心之一,世界各国不少核能专家在这里协作。为此成立了国际俱乐部,是外籍人员的业余组织。她就负责协调组织国际俱乐部的活动,也帮助解决外籍人员生活上的问题。 

  梅津太太年纪四十左右,典型的白种中年妇人体态,身材高大而苗条,穿着浅咖啡色的丝质连衣裙。尽管由于年纪眼角已经出现了皱纹,但上挑的细眉和高而直的鼻梁,说明了她年轻时的风彩。 

  她扬起细眉,兴奋地对姜云松说:“你是第一位来这里的中国人,姜先生。我们很愉快地知道有中国人要来这里,中国是一个创造神话的国家。” 

  姜云松听了好高兴:“希望今后能得到你的关照!” 

  她笑着说:“我丈夫到日内瓦去了。他回来,我们将很乐意在家里接待你!” 

  姜云松立即回道:“非常荣幸!” 

  她向姜云松介绍了宿舍楼内的各种设施。 

  研究中心的国际俱乐部,为公用厨房配备了各式各样的炊具,电炉、烤炉、电冰箱、杯盘碗锅,还有大把的刀叉。姜云松看了一下,还差一样——自己从国内带来的竹筷子。 

  各国人员一起做饭便于相互交流,他觉得这样安排很不错。学习期满,还学会了好几个国家的烹饪手艺,一项意外的收获。 

  第二天早晨,姜云松坐核能研究中心的班车去上班。 

  班车从他们的宿舍区出发,沿途经过一些居民点,陆续有些散居的职工上车。 

  姜云松看见每位上车的人,都很礼貌地跟已经在车上的同事们一一握手问好。看到人人彬彬有礼的神态,他心里琢磨,这礼节虽然有点儿麻烦,人们一日之始就以友好的姿态开端,难怪自踏上法国的国土以来,还没碰到直着脖子吵架的。 

  姜云松先到研究室主任杰克·布朗先生的办公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