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门法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医门法律-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则身寒,营偏衰则身热,虽亦如之,然必有间矣。若夫营卫之气不行,则水浆不入,形体不仁。营卫之气泣除,则精气
  弛坏,神去而不可复收。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
  立如故。可见调营卫之义,为人身之先务矣,深维其机,觉卫气尤在所先焉。《经》谓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是卫气
  者,保护营气之金汤也。谓审察卫气,为百病母。是卫气者,出纳病邪之喉舌也。《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乃其扶
  阳抑阴,无所不至,仙道亦然。噫嘻!鼻气通于天者也,口气通于地者也。人但知以口之气养营,惟知道者,以鼻之气
  养卫。养营者,不免纵口伤生。养卫者,服天气而通神明。两者之月异而岁不同也,岂顾问哉?
  附答营卫五问
  问卫气昼行阳二十五度,岂至夜而伏耶?营气夜行阴二十五度,岂至昼而伏耶?曰∶人身昼夜循环不息,只一气耳。
  从阴阳而分言二气,昼为阳则卫气主之;夜为阴则营气主之。卫气夜行于阴,营气昼行于阳,不当其王,则不得而主之
  耳。譬如日月之行,原无分于昼夜,而其经天之度,则各有分矣。
  问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果孰为之分限耶?曰∶此义前论中已明之矣。更推其说,天包地,阳包阴,气包血,自然
  之理也。营卫同行经脉中,阴自在内为阳之守,阳自在外为阴之护,所谓并行不悖也。兵家安营,将帅自然居中,士卒
  自然卫外。男女居室,男自正位乎外,女自正位乎内,圣神亦只道其常耳。
  问二十二难,谓《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变为二病,其义至今未解。曰∶此正论营卫主病先后也,一脉
  变为二病者,同一经脉,病则变为二,浅深不同也。邪入之浅,气留而不行,所以卫先病也。及邪入渐深,而血壅不濡,
  其营乃病,则营病在卫病后矣。使卫不先为是动,而营何自后所生耶?至仲景《伤寒论》,太阳经一日而主外,分风伤
  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而出脉证。及治百种之变,精义入神,功在轩岐之上。
  问居常调卫之法若何?曰∶每至日西,身中阳气之门乃闭,即当加意谨护,勿反开之。《经》谓暮而收拒,毋扰筋
  骨,毋见雾露,隐括调卫之义已悉。收者收藏神气于内也,拒者捍拒邪气于外也。如晨门者昏闭明启,尚何暴客之虞哉?
  即使逢年之虚,遇月之空,身中之气自固,虚邪亦何能中人耶?
  问奇经之病,亦关营卫否?曰∶奇经所主,虽不同正经之病,其关于营卫则一也。其阴不能维于阴,怅然自失志者,
  营气弱也。阳不能维于阳,溶溶不能自收持者,卫气衰也。阳维为病,苦寒热者。邪入卫而主气也。阴维为病,苦心痛
  者,邪入营而主血也,《经》所谓肺卫心营者是也。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病而阴不病也。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阴病而阳不病也。此等病多于正病中兼见之,惟识其为营卫之所受也,则了无疑惑矣。盖人身一气周流,无往不贯,十
  二经脉有营卫,奇经八脉亦有营卫,奇经附属于正经界中者,得以同时并注也。繇阳维、阴维、阳跷、阴跷推之,冲脉
  之纵行也,带脉之横行也,任脉之前行也,督脉之后行也,孰非一气所流行耶?一气流行,即得分阴分阳矣,营卫之义,
  亦何往而不贯哉。
  【律二条】
  凡营病治卫,卫病治营,与夫真邪不别。轻病重治,重病轻治,颠倒误人,医之罪也。
  凡医不能察识营卫受病,浅深虚实寒热先后之变,白首有如童稚,不足数也。
  卷一一明络脉之法
  络脉论(附律一条)
  属性:喻昌曰∶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经有十二,络亦有十二,络者兜络之义,即十二
  经之外城也。复有胃之大络、脾之大络、及奇经之大络,则又外城之通界,皇华出入之总途也,故又曰络有十五焉。十
  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愈小,稍
  大者在俞穴肌肉间,营气所主外廓,繇是出诸皮毛,方为小络,方为卫气所主。故外邪从卫而入,不遽入于营,亦以络
  脉缠绊之也。至络中邪盛,则入于营矣。故曰∶络盛则入于经,以营行经脉之中故也。然风寒六淫外邪,无形易入,络
  脉不能禁止,而盛则入于经矣。若营气自内所生诸病,为血为气,为痰饮,为积聚,种种有形,势不能出于络外。故经
  盛入络,络盛返经,留连不已,是以有取于砭射,以决出其络中之邪。今医不用砭射,已不足与言至巧,而用药之际,
  不加引经透络,功效羁迟,安得称为良工耶?至若三部九候,《内经》原有定位,王叔和以相络之故,大小二肠,候之于
  上。心主之脉,候之于下,而不知络脉所主者外,所关者小,虽是系络表里相通,未可定其诊象。况水谷变化浊秽之府,
  去膈上父母清阳之藏,重重脂膜遮蔽,其气迥不相通,岂可因外络连属,反谓右寸之清阳上浮者,为大肠脉,沉者为肺
  脉。《经》所谓藏真高于肺者,乃藏真高于大肠矣,周身之治节,浑是大肠主之矣。左寸之浮者,为小肠脉,沉者为心脉。
  水中污泥,反浮于莲花之上,有是理乎?夫心胞之脉,里撷乎心,代君主行事,正如宰相统摄政府,节当从左寸候之。
  若分属右尺,与三焦同位,忽焉入阁办事,忽焉远窜遐荒,一日万几,舍樽俎而从事道路乎?切脉论中已定其诊,今再
  论及,恐安常者不加深察耳。唯是经有十二,络有十五,《难经》以阳跷阴跷,脾之大络,共为十五络,遂为后世定名。
  反遗《内经》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膈络肺。吃紧一段,后人不敢翻越人之案,遂谓当增为十六络。是十二经有四大
  络矣,岂不冤乎?昌谓阳跷阴跷,二络之名原误,当是共指奇经为一大络也。盖十二经各有一络,共十二络矣。此外有
  胃之一大络,繇胃下直贯膈肓,统络诸络脉于上。复有脾之一大络,繇脾外横贯胁腹,统络诸络脉于中。复有奇经之一
  大络,繇奇经环贯诸经之络于周身上下。盖十二络以络其经,三大络以络其络也。《难经》原有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
  之文,是则八奇经出于十二经脉之外,经脉不能拘之,不待言矣。昌尝推奇经之义,督脉督诸阳而行于背。任脉任诸阴
  而行于前,不相络也。冲脉直冲于胸中。带脉横束于腰际,不相络也。阳跷阴跷,同起于足跟,一循外踝,一循内踝,
  并行而斗其捷,全无相络之意。阳维阴维,一起于诸阳之会,一起于诸阴之交,名虽曰维,乃是阳自维其阳,阴自维其
  阴,非交相维络也。设阳跷、阴跷,可言二络;则阳维阴维,更可言二络矣。督、任、冲、带,俱可共言八络矣。《难经》
  又云奇经之脉,如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图,是则奇经明等之络,夫岂有江河大经之水,拟诸沟渠者哉?《难
  经》又云∶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全是经盛入络,故溢蓄
  止在于络,不能环溉诸经也。然则奇经共为一大络,夫复何疑。
  【律一条】
  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不学无术,急于求售,医之过也。甚有文过饰非,欺人欺天,甘与下鬼同趣
  者,此宵人之尤,不足罪也。
  附答《内经》十问
  问逆春气则伤肝,夏为寒变,此何病也?曰∶寒变者,夏月得病之总名也。缘肝木弗荣,不能生其心火,至夏心火
  当旺反衰,北方肾水得以上陵。其候掩抑而不光明,收引而不发露,得食则饱闷,偶事则狐疑,下利奔迫,惨然不乐。
  甚者战栗如丧神守,证与启玄子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似同而实大异。盖彼所谓益火之源者,主君相二火而言,非用黄连,
  即用桂、附。而此所谓益火之源者,全在发舒肝木之郁遏,与黄连、桂、附,绝不相干也。
  问逆秋气则伤肺,冬为飧泄。与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有别否?曰∶伤风而飧泄,以风为主,风者东方木也。伤肺而
  飧泄,以肺为主,肺者西方金也。其候各异,安得比而同之。风邪伤人,必入空窍,而空窍惟肠胃为最,风既居于肠胃,
  其导引之机,如顺风扬帆,不俟脾之运化,食入即出,以故飧已即泄也。不知者以为脾虚完谷不化,如长夏洞泄寒中,
  及冬月飧泄之泄,反以补脾刚燥之药,助风性之劲,有泄无已,每至束手无策。倘知从春令治之,用桂枝领风从肌表而
  出,一二剂而可愈也。而秋月之伤肺,伤于肺之燥也,与秋伤于燥,冬生咳嗽,同是一病。但在肺则为咳嗽,在大肠则
  为飧泄,所谓肺移热于大肠,久为肠 者,即此病也。但使肺热不传于大肠,则飧泄自止,不知者惟务止泄,以燥益燥,
  吾目中所见诸大老之误,历历可指也。冤哉!
  问逆冬气则伤肾,春为痿厥,同一病乎?曰∶痿自痿,厥自厥,本是二病。然痿者必至于厥,厥者必至于痿,究竟
  是一病也。但肝气可持,则痿病先见;筋脉未损,则厥病先见耳。肝主筋,肝病则筋失所养,加以夙有筋患,不觉忽然
  而痿矣。肝气以条达为顺,素多郁怒,其气不条达而横格,渐至下虚上盛,气高不返,眩晕不知人而厥矣,厥必气通始
  苏也。此皆冬时失养藏之道,正气不足之病,与治痰治风,绝不相干。治痰与风,虚者益虚矣。一味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