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萧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隋萧后-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皇上笑道:“杲儿,建功立业可不是一件好玩儿的事情,那是需要懂得很多东西的。杲儿现在还小,很多知识还没学习,等杲儿稍大些知识学的更多了,父皇再带你去建功立业。”

杲儿点点头说:“是!杲儿听父皇的,等父皇回来教杲儿好多好多的知识。”

第五章 三征高丽 第六节 涿郡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早晨皇上检阅军队,涿郡的天气还是寒冷,阴沉沉的,更为肃穆的军容添了几分萧杀的气氛。对即将远征的战士们来说,这似乎预示他们此行的悲壮。自古以来,战争就意味着流血、生死存亡。谁也不知道,自己将面临的战争,结束后自己的生命还存不存在;自己的付出,能不能得到回报。在这一刻,他们觉得他们将要完成的是一个光荣的使命。如果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要做的事是正义的、有价值的,将士们又如何能够泼出生命来做代价去做这样一件危险的事呢?所以所有发动战争的人都要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让他的将士誓死杀敌,正如此时的皇上。

宣布完鼓动士气的伐辽诏书,底下的士气大振,战士们一面举手,一面异口同声喊道:“征服高丽,安我边境!”,声音在空中回荡。皇上得意的看着自己百万大军,心中豪气油然而生,仿佛他一伸手,全天下都在他的掌握中。一扭头看到前来应征的合水令庚质,问道:“高句丽还比不上我大隋的一个郡,现在朕亲自讨伐他们,在爱卿看来能不能取胜?”

庚质说:“应该是可以取胜的。不过要以臣的愚见,还是请陛下不要亲自出征为好。”

皇上有些不高兴了,说:“朕现在在这里统领大军,岂有还没看到敌人先自己退去的道理?”

庚质说:“如果不能取胜,怕有损陛下的威名。若陛下就留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授大的方针战略,让强将精兵日夜兼行,出其不意,取胜是必然的。战机贵在神速,缓而无功。”

皇上更生气了,一甩袖子说:“你既然害怕,你就不要去了,你自己留在这里吧!”

右尚方署监事耿询上书劝谏,言辞恳切,大意和庚质相似,皇上大怒,命左右拖下去杀掉,何稠忙上前说道:“耿询他虽有错,也是为了替陛下着想,望陛下看在他有制造了马上刻漏(一种安置在马背上的计时器)的功劳,饶恕他这一次,让他下去自我反省,以后还能做出更好更有用的器具来。”说完以头扣地,恳请皇上放了耿询。皇上要杀耿询业不过是逞一时之气,为还没出征就被这么多的人泼冷水而懊恼,并不是真的要取耿询性命,毕竟还没入战场就先杀了自己人并不是一件好事。见何稠苦救,正好顺水推舟做个人情,放了耿询。

皇上亲上点将台上,将军队分成左、右12军,左12军出镂方,长岑、溟海、盖马、建安、南苏、辽东、玄菟、扶馀、朝鲜、沃沮、乐浪等道,右12军出黏蝉、含资、浑弥、临屯、候城、提奚、蹋顿、肃慎、碣石、东施、带方、襄平等道,最后到平壤集合,全军队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统由自己亲自指挥。其余运送物资的人更多。皇上在涿郡临朔宫做大本营,并于蓟城北祭祖。然后亲自授命每军大将、亚将各一人;骑兵四十队,每队一百人,十队为一团,步兵八十队,分为四团,每团各有偏将一人;每团的铠胄、缨拂、旗幡的颜色都不一样;另外安排受降使者一人,专门施行照相安慰敌军的工作,不受大将管制。并严令三军:“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其余辎重散兵等还有四个团,由步兵负责押送;进退兵或者安营扎寨,都有详细的程序安排。此令一出,有经验的纷纷摇头叹息,可有庚质和耿询刚才碰钉子在前,谁还敢多说一句?

接着,第一路军出发;每天派遣一军,相隔四十里,连营渐进;全军发尽已过四十多天,绵延了九百六十多里。御营(皇上亲统)内共十一卫、三台、五省、九寺,分隶内、外、前、后、左、右六军,最后出发,又绵延了八十里。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出师之盛,是以前没有过的。另有一支水军由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从东莱海口出发,指向坝水,准备接应陆军。

第五章 三征高丽 第七节 浮桥

这天扎营休息,萧后对皇上说:“臣妾觉得陛下这次不像是要去讨伐高句丽,这么大的排场,倒有点像去巡游。臣妾想知道皇上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陛下明知庚质和耿询他们说的有道理却不听,心里一定另有乾坤吧!”

皇上笑道:“还是你懂朕的心。这次征伐辽东,是一次威慑行动,目的在于压服高句丽,震慑各国。先帝时单纯以军事手段讨伐高丽而遭到失败,朕这次想吸取教训,通过威吓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萧后说:“能这样最好,可是高句丽他们会这样容易臣服吗?”

皇上说:“那朕这百万大军可不是吃素的。这高句丽一向不老实,屡屡侵犯百济和新罗(高句丽的邻国,当时臣服于隋)。百济和新罗都一再我隋朝求援,请伐高丽。我若坐视不救,就将威信扫地,叫臣服于我朝的其他小国如何信服?”

正在说话,张公公来禀皇上:“兵部尚书北平襄侯段文振南出苏道,在路上生了急病去世,这是他临终前给陛下上的表!”皇上大惊,接过来看,大意是:“这次劳陛下亲自带兵远伐高句丽,然而以臣下对高句丽的认识,未必肯臣服。他们用兵狡诈,必须处处提防,如果请降,也不能轻易相信。那边多积水,不可久滞。希望陛下能严令诸军,不顾道路险阻,快速出击,出其不意,便可攻下平壤孤城,其他的地方便不攻自破了;如果不及时,到了雨季,深入的道路就更艰难,到时候兵粮也会短缺,强敌在前,靺鞨出后,迟疑不决,非上策也。”皇上看完,十分惋惜,对萧后说:“这段文振很是个人才,堪称朕的左右臂,今朝一去,令人痛惜!”

萧后说:“以臣妾看来,这段文振上表所说十分有理,陛下需小心啊!”

皇上说:“朕还是觉得以收服为主,攻占为辅好些。”

三月,皇上领军进至辽水(今辽河),众军汇集,临水摆下大阵。辽东的三月还是天寒地冻的,呼出来的气即成白雾,辽水又极寒,怎样渡河是个问题。皇上骑马在阵前锁着眉头,看着水那边的状况,高句丽军士在对岸据守,士气很旺,又占据有利位置,隋军很难攻过去。皇上心里想着破敌方案,众将军排在他的两边。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看的焦急,对旁边的人说:“大丈夫性命应用到该用的地方,岂能苟且活命,躺在床上病死在儿女面前?”说完策马来到皇上面前请命为先锋。皇上大悦,心中主意已定,说:“将军老当益壮,自为众军表率,令人敬佩。”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也上前来请命随行。皇上点点头说:“工部尚书宇文恺何在?”

宇文恺来到皇上面前说:“臣在!”

皇上说:“你速带人造浮桥三道,助将士攻辽。”

宇文恺得令下去修建建浮桥。早在出征以前,皇上就下令造船,因此修建浮桥并不难,只需将准备好船排列,上面搭上连接好的木板即可。只是计算长度需精准,长了费时费力还耽误进程不说,还会利于敌方射死更多的军士;短了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对工程素来擅长的宇文恺计算了浮桥所需的长度,民工们在辽水西岸加紧施工,还安排了一部分明天不用冲锋的士兵来帮忙打下手。这么冷的天,就是把手放在外面尚且冻的伸不开,况且还要去拿那些冷冰冰的器械。天色渐暗,气温更冷了,工程进度越来越慢了,皇上命人燃起柴垛,一来照明,二来给工匠们取暖。萧后带了宫娥温了热酒、吃食来搞饷工作着的人,可他们手上的工作还不能停,只能轮班休息进食。待搞饷完毕,大家的力气仿佛又回来了,进度加快,浮桥连夜建好。

天就要亮了,只需把浮桥推横,将士们就可渡过河去杀敌。麦铁杖对旁边心情沉重的三个儿子说:“你们不要悲伤,我担负着国家给予的恩德,今天就是我为国捐躯的日子!我死得其所,不是什么值得悲伤的事,你们会以我为荣,更会得到富贵。”皇上看浮桥已推横,下令道:“进攻!”这时何稠发现了一件极其不好的事,连忙拦到:“陛下!且慢!”已经晚了,麦铁杖等人已冲上桥去,麦铁杖的三个儿子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在心里祈祷希望有奇迹发生。皇上奇怪的问:“怎么了?”何稠说:“陛下不好,那浮桥离岸差了一丈多长!”宇文恺也发现了这一差错,头脑一懵,嗓眼一甜,当场吐了一口鲜血,晕了过去。皇上一看,果然是。大惊,想收兵,已来不及了,高句丽大兵已到,架上弓弩向隋军射去。

第五章 三征高丽 第八节 何稠接桥

隋兵冲到桥头没了路,回头的话只能被射死,骁勇的索性跳到水里想趟过去和高句丽兵死战,高句丽兵在岸上身处高位占据了优势,拿起兵器直接击向隋兵,水里的隋兵这时连上岸都难,更不要说还击了。高句丽兵此时杀隋兵简直像砍西瓜一样容易,鲜血融进水里,立刻红成一片。西岸这边焦急的看着战势,无奈有劲使不上,再派兵相助,无疑是多一些人去送死。麦铁杖和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人还是勇猛一些,竟跃上了岸和高句丽兵面对面的打斗。麦铁杖顺势砍到了几个高句丽兵,钱士雄、孟叉也不差,三人此刻早杀红了眼,将生死置之度外,周围的高句丽兵惨叫声一片,血溅的满身都是,他们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还有两个同伴和他在一起拼搏。水里的隋兵活着的越来越少,岸上的高句丽兵却越来越多,麦铁杖先被砍了致命的一刀,支持不下去了,最后拼劲所有的力气又砍死了一个高句丽兵倒了下去,几乎被砍成肉泥。钱士雄、孟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