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少拘检,离禽兽更近,心所想,就难得有冠冕的。但躲开又有违以真面目对人之义,所以只好勉为其难,说说现在还有些影象,由翰苑诸公看不值得甚至不宜于写入青史的。分作几项,由没出息起,到有遐想止。
一是无志,至少是无大志。志,当心之所向讲也有歧义,“诗者,志之所之也”的志是一种,“有志者事竟成”的志是另一种,前者情的成分多,后者情的成分少,我这里说的志指后一种。说无志是由比较来,这比较也是后来的事,即念了些旧的,才知道古人曾经如何。也不敢过于高攀,如刘、项看见秦始皇招摇过市就眼馋,恨不得也如此这般一场,我,也许因为没见过这场面,就连想也没想过。跟谁比呢?可以揪出很多,只说一些形象特别鲜明的。由近及远,先冒出来的一个是南朝宋宗悫,他的叔父宗炳(字少文,就是墙上画山水画,卧游的那一位)问他有何志愿,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接着来的是东晋祖逖,流传的轶事是闻鸡起舞。据说这鸡是荒鸡,半夜叫,所以与今日离退休老头儿老太太闻鸡鸣就起床去跳迪斯科不同了。再来一个是东汉班超,有个任人皆知的豪举是投笔从戎。破万里浪,早起锻炼,放下笔拿刀枪,都是不甘于居人下碌碌一生。不甘者,总想沿阶梯往上爬也,我是连阶梯也没想过,所以是无志。
二是恶劳。劳与逸对立,逸是也不避活动,只是不干费力而自己不喜爱的。这样,今日,室内下棋,入卡拉OK去唱,昔日,刘伶喝酒,阮籍漫游,乃至如张岱之“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就都是逸而不是劳。我幼年没有喜爱什么就从事什么的条件,所以几乎可以说,所有活动都是劳而不是逸,其中最主要的是干多种农活儿。农活儿,由性质、轻重以及惯于由什么人做,可以分为三种,如锄地要由壮年男子去做;用畜力翻地,在前面牵引牲畜,一般是未成年的男子;棉花果实开绽,一般是妇女(包括未成年的)去拾。如此分工,除了重体力劳动之外,像我,男性而未成年,就所有农活儿都要参加。北方没有水田,但风吹日晒,尘土飞扬,也不好受。还有,如间(去声)苗、拔草,总要蹲着,拾棉花,总要弯腰,重复同一种动作,劳累之外还要加上单调。尤其拾棉花,棉桃断续开,拾又不能快刀斩乱麻,情况就成为,刚拾完一次,又得开始下一次,没完没了。现在还记得,春天下种,我总是希望少种棉花,甚至不种棉花。可惜是没有发言权,也就每年秋天,还要混入妇女之队,弯腰去拾棉花。感到烦腻,或说怕。曾有躲开农田的朦胧想法;如何能躲开呢?不知道。可以知道的是我在“不失其赤子之心”的时候就不热爱劳动,至少是体力劳动。我不知道我这样的童心可否算作根性,如果可以算,常在我们耳边响的“我们的民族勤劳伟大”云云就要打点折扣了吧?
三是想换个地方风光风光。我家在农村。村不大,可是离大城市不远,这大城市而且是两个,北京和天津。北京在西北方,距离近二百里;天津在正南略偏东,距离一百里。语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而亲属和邻人,有不少曾到天津去,有的并且是来来往往。两地对比,一处繁华,一处僻陋,一处阔气,一处寒俭,乡里人都没念过《庄子》,因而对于繁华和阔气就不能不有艳羡之心,甚至觉得曾经在那里游游逛逛就是光荣。光荣要显示,于是就喜欢说,比如那里有高楼,有电车,不点油灯而点电灯,入夜,大街比白天还亮云云。到过北京的还可以加上,外有大城,城门上有城楼,内有皇帝住的宫殿,连瓦都是黄色云云。我其时也没念过《庄子》,对于这闻而未见的,也就想能够看看。如何才能变不能为能呢?因为无志加少知,就想能够有个在大路上来来往往的职业,比如开什么车吧,就可以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在那里,看没有见过的。这种希冀,就是现在想,也不坏吧?可惜引导人走上哪条路的经常是机遇而不是希冀,以致直到现在,我只能面对稿纸而没有能够到各地风光风光。
四是也想光宗耀祖。如果我早生几十年,光宗耀祖就要走科举的路,中秀才,非白丁,就可高出农民一等;中举人、进士,多有入仕途机会,就高出不只一等了。可见所谓光、所谓耀,都要由地位升高来。废除科举之后,偏僻小村的农家,地位也有高下之分,虽然并不彰明较著。以我家和王家的两个外来户为例,我家的经济情况比较好,我大哥在外面,先则读书,后则工作,家里的男性都识字,在乡里人的眼里,我们自己(张、王二家)也觉得,张家的地位高过王家。高,低,光采总是在高的一边。生而为人,尤其童年,头脑中尚未装入各种书本上的思想的时候,自然就认为这光采颇值得追求。究竟追什么,如何才能获得,没想过,也就很渺茫。以石杰为榜样,也想走入仕途吗?像是不敢有这样的奢望。次奢的愿望不过是离开农村,能够在外面有个立足之地,收入养自己有余,给家里,使财产增加,亲属心满意足,乡里人赞扬而已。现在看,这愿望是可怜的,原因有轻的,是过于委琐;还有重的,是有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义。但就是这委琐的愿望,今日检阅,也只是实现一半,即外出而未能兴家也。
五是也想结庐在人境。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童年的所想,只是这首诗的第一句,因为家乡没有南山,更不知道还有心远这样一种境界。就是想结庐也是由记忆中的一件小事推知的。且说这件小事,是上小学时期(?),确切的年份记不清了,像是住在学校的哪一间房里,课程有手工一门,其时做豌豆工,用水泡的豌豆和细竹签插成各种用物,大至房屋,小至桌椅。清楚地记得,我做了一套小巧的桌椅,安放在贴墙的一块地方,常常注视它,幻想何时自己也有这样一个能够安身的前堂后室。这愿望,就性质说是后退的,即不想出门,也就更不想参与中原逐鹿。但实现也大不易。再退一步,是梦醒,并从而放弃之也大不易,比如不久前还写一篇《北京的痴梦》,说希望在昔日那样的城根儿有个平房小院,院里有枣树,以期秋风起的时候能够看见枝头缀满红而且亮的果实。这愿望可以说是童年延续下来的,如果一定找变化,是现在还希望有个女主人,《浮生六记》中陈芸那样的。是过于狂妄了吗?谚语有云,人心无止(?)蛇吞象,无足之蛇尚且如此,况有足能登楼、有手能执笔之人乎。
《流年碎影》 童心(2)
六是乐得与鸟兽同群。“鸟兽不可与同群”,是孔老夫子的话,我反其道而行,亦有说乎?曰有,而且不少。一是所指不同,孔老夫子是说,人总不能离开人境,到深山野林的无人之地去生活;我呢,只是在人境生活,对有些鸟兽大有好感而已。二是在人境生活,身边有某种鸟某种兽也不坏。三是若干年之后,经过“新世训”之训,渐渐悟出来的,也无妨追加,写在这里,这是“人心惟危”,不如与鸟兽相处,可以少戒备。还是言归正传,说事。先从反面入手,是与鸟兽同群,意思是接近而不是以之为玩物,如有些人之养画眉或养狗,今语所谓宠物。我童年时候,农村也有养鸟的,如我写过的杨舅爷,就经常养两三笼鸟。杨舅爷好赌钱,每年在外做工挣的钱,年节回家入赌场,必输得精光,因而虽不独身主义而竟独身一辈子。晚年不再外出,孤身住在场房里,一定很寂寞吧?只好拉鸟(百灵、红颏、黄鸟等)来做伴。我不厌恶笼里的鸟,但更喜欢看(兼听)的是春天北来的多种候鸟,有的成群落在村边的树上,样子好看,声音好听。其中一种是燕,惯于住在前后有门的堂屋的檩上。泥筑的巢如簸箕,孵出小燕,五六只,伸出头,黄口,等父母穿梭般来喂,很有意思。离开农村以后,鸟升堂入室的现象就不再有,甚至落在树上乱叫的声音也听不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吧?再说兽,家中养的家畜,有的我至今想起来还有些怀念。占首位的是二姑母家送来的一只黄黑色的狗,来时很小,长大了特别温顺,而且通人意。比如夏天在院里吃饭,矮桌上放上食品,人不在,它必蹲坐在桌旁,有鸡来就把鸡赶走。使我念念不忘的是我有时入夜回家,叫门,它必在门内摇尾抓门,表示欢迎。其次是三叔父家养的一头黄牛,我在一篇名为“犊车驴背”的文章里曾提到它。牛,驯顺,不希奇,希奇的是记性好,很多次,没有成年人牵引驱赶,它拉着笨重的四辋车,送我们几个孩子到几位姑母家去,吃,玩,太阳偏西时候又把我们拉回家门口。印象最深的是一匹骡,家里称它为小骡子。这是因为20年代由市上买回来,它还是幼小的骡驹。它褐黄色,大眼睛,来家不久,也因为我也常到槽头为它添草料,就同我很亲近。其时父亲与三叔父已经析居,又因为赌钱常常输,剩的土地已经不多,需要畜力干的活儿就都落在小骡子身上。它很快长大,有力气,很驯顺,成为家中最有力的助手。记得我骑过它,到亲戚家去。不通骑术,要蹬在什么地方上,常常是刚蹿到背上又滚下来。感谢它照顾,总是不动,耐心地等待。几年以后,我到外面上学,间或回家,还能看见它,总是超过中年了吧,已经不再有前些年的欢跃和英俊之气。又过了一些年,我很少回家了,一次听家里人说,土地更减少,养大牲口(称骡马)不合适,把它卖了。以人为喻,它总是年过知命了,也是老了便为人所弃吧,我不由得感到凄然。
七是也许可以算作“未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