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世今声 作者:冯大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京前世今声 作者:冯大彪-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东口, 斜对着广和楼大门。大门两旁, 左边是天泰轩二荤铺, 右边是天福堂饭店, 中间是宽约五米、长约五十米的一条大甬道。甬道最东边是个砖影壁墙, 墙的上端写着今天准演吉祥新戏八个大字, 下边陈列当天大轴子戏应用的小砌末( 今称道具)。例如, 今天要演大轴戏《艳阳楼》,就摆上石墩、石锁; 如果演《铁冠图》, 那就摆上几个竹马; 如果演《金钱豹》, 就摆上几个大镲等。戏园既不贴海报, 也不登戏名, 可是所有到这里听戏的人, 一看到砌末就能知道当天是演什么戏。从这座影壁墙右边往里去是个四方院, 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楼房, 上下均六间, 左边楼下是后台专用帐房, 右边的楼房是前台帐房和休息室。这个四方院的东端有一道砖墙, 墙的中央有个椭圆形大门, 大门往里三四米就是戏园子正中入门处。从这个椭圆门到戏台正门, 这里也是个小偏院, 宽约三米, 长十米多。由戏园大门往南是通往后台的夹道。戏园内分楼上楼下两层。楼下座位是长条桌子和长板凳, 都是竖向舞台放置, 看戏的人坐下后, 都要侧过身来看戏, 两廊散座全是大长板凳横放, 最后是大墙。楼上前排全是包厢, 后边是散座。戏台是坐东朝西, 四方形, 最前边有两根大台柱子, 柱子上挂有一副油漆对联, 上联是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 汇千古忠孝节义, 重重演出, 漫道逢场作戏, 下联是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 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 管都拍案惊奇。还有横匾一块, 悬挂在通向后台的上下场门中间,上面写着盛世元音四个大字。据说这副对联是清朝咸丰年间二甲进士陆润庠撰写的。广和楼后台地势很宽敞, 北边有个大院, 上搭天棚, 南边是入门处,有木制栅栏。从院里往西就是后台的房屋。屋里南边正中设祖师爷佛龛, 佛龛系用檀香木雕刻成宫殿式, 高三尺、宽二尺, 内有圆形座椅, 坐着唐明皇塑像,头带九龙冠, 身穿杏黄龙袍, 足蹬黑缎厚底官靴, 两旁有全份銮驾。桌上有长明油灯、铜制香炉、烛扦, 早晚烧香两次。如遇到演老爷( 关公) 戏, 扮演人另行烧香, 并把青龙刀放置神前, 上挂黄纸钱焚烧, 以示尊敬。神桌右边是大衣箱,左边是二衣箱, 往北是盔头箱、三衣箱、靴包箱、把匣等。后台上场门旁边设有一个长方桌, 上面铺红毡子, 桌上放有水牌一个。水牌是硬木架, 牌上镶有几排象牙条, 上写当天戏码。桌子两边摆着四把椅子, 是社长( 富连成社) 和大管事的座位。坐在上场门这个地方, 是为了便于观察角色是否穿错戏衣、戴错盔头及扮相有没有错。后台南北大墙上, 悬挂着用宣纸墨笔书写、用樟木镜框装着的梨园规则和惩罚条例。民国三年(1914 年), 广和楼二次和富连成社订立长期演唱合同以后, 票价还是卖十六枚铜元一位( 那时铜元四百枚换银元一元)。民国八年(1919 年)加演夜戏, 楼上一律卖女座, 楼下一律卖男座,白天戏还是不卖女座; 到了民国二十年(1931 年)以后, 才开始男女合座。喜连成社科班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就在广和茶园演戏, 演了近三年。那时梅兰芳、周信芳( 麒麟童) 也正在喜连成科班搭班学艺, 和老生王喜秀、雷喜福,旦角律喜云等同台演唱。民国三年(1914年)科班又返回广和楼演戏时, 已是富连成科班了。喜连成和富连成两次在广和楼演戏二十多年, 因此我对于广和楼的印象较深, 对它知道的也比较详细。解放后, 广和楼经政府扩建, 焕然一新,现已改名广和剧场了。
  阜成园 
  地址在北京阜成门外, 桥头路西。建于明末清初, 是北京最早的茶园之一。清朝咸丰末年(1861 年),由内廷升平署加以重修改建, 并修了方形戏台, 竖置长条桌凳, 被称为外城戏园之一。此戏园仅能容纳五百多人, 一切约角演戏和所有收支全由管理精忠庙事务的衙门直接处理, 不接待私人戏班演戏, 只约过徽、湖两班演员来京演唱。名角在阜成园演唱是由升平署指派的, 这是为了选拔演唱出色的伶人进宫演戏。每出戏、每个角儿, 都要经过升平署管事的太监过目挑选。在宫廷演唱,能得到皇上宠爱, 就会被赐给内廷供奉的职衔, 每月可以得到一定的钱粮待遇。据说在阜成园演过戏的名角有四大徽班的程长庚、张二奎、卢胜奎、徐小香、杨月楼、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刘赶三、杨鸣玉、谭鑫培、何桂山、叶中定、郝兰田、龙长胜、黄润甫。光绪年间, 刘鸿声、杨小楼、陈德霖、余玉琴、王瑶卿等也都在阜成园演唱过, 以后也被赐为内廷供奉。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 阜成园被焚毁, 到现在连个基迹也找不着了。
  广德楼戏园 
  地址在前门外大栅栏西口内路北。广德楼建于清光绪初年,它的内型和广和楼相仿, 戏台也是坐东朝西, 四方形, 台前有大明柱子子根, 台顶有天花板, 上下场门匾额是出将、入相。台下观众席也是长条桌子、长板凳。曾约过名伶程长庚、余紫云、梅巧玲、余三胜、汪桂芬等演唱。清光绪末年(1908 年), 喜连成社科班每天在广德楼演唱白天戏近二年。民国以后,喜连成班改名富连成社科班转入广和楼演唱, 广德楼戏园就由俞振庭的双庆社长长期演唱, 又由俞振庭创立之斌庆社科班, 如王少楼、李万春、俞步兰、俞华庭、俞赞庭等长期演唱。它也是北京最古老的戏园之一。解放后改名前门小剧场, 现在以演曲艺为主。
  三庆园
  地址在前门外大栅栏中间路南。它在清朝中叶就有了, 后由天津人骆九莲等集资改建。它的规格由于地势关系比广德楼小一些, 前后台以及台面布局大体和广德楼、广和楼一个样。能容观众八九百人。民国后也改为横排长条椅子。光绪末年(1908 年),名角如谭鑫培、路三宝、贾洪林、余玉琴等都在三庆园演过戏。民国以后,梆子班十三旦、李凤云等常去演唱, 后来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重庆社和他所创办的荣春社科班, 也在三庆园演唱很长时间, 那时三庆园可谓盛极一时。由于三庆园的后台狭小, 演大型武戏不太适宜, 因此大型京戏班社都不去演唱, 以后仅有评戏班, 如芙蓉花等在那里演唱, 也曾兴旺一时。解放前夕, 三庆园因房屋失修一直停演, 改为某商店的仓库。
  天乐茶园 
  地址在前门外鲜鱼口街内路南, 后更名华乐园。兴建于光绪初年(1875 年), 规模不太大, 起初只卖清茶, 有时下午加演评书和杂耍等。民国初年由万子和、吴明泉等集资经营,加以改建, 台面成圆形, 观众席位改为单人座椅, 能容纳观众千余人, 改名为华乐戏院。曾约请北京和外埠名角如杨小楼、郝寿臣、高庆奎、尚小云、金少山、马连良、张君秋、叶盛章、味盛兰、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言菊朋等轮流在这里演唱。民国十九年(1930 年),富连成社科班一度在此演唱认错戏。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 富连成社科班退出广和楼, 长期在这里演唱日、夜两场, 上座始终不衰。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因隔壁长春堂药铺失火, 延及华乐戏院, 戏院全部焚毁, 连同富连成社科班全部布景、戏衣一并烧毁。二年后重建, 戏院形式依旧。解放后这个戏院由政府赎买重修后改名大众剧场。
  平乐园 
  地址在崇文门外兴隆街中间。始建于清光绪初年(1875 年), 规模比天乐园小, 最早也是只卖清茶, 后加演评书、杂耍, 以后又演梆子、高腔和昆曲。民国初年京剧也经常在这里演出,如余玉琴、贾洪林、沈华轩等都在平乐园演唱过。后来因为戏园太小, 又因为地势偏僻, 各戏班都不愿去演唱。民国以后就自行关闭了。
  春仙茶园 
  地址在西单牌楼以南大街路西。它是清朝光绪初年修盖的。起初只卖清茶和说评书。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重新修建, 添筑戏台。四大徽班一度在这里演唱过。喜连成科班也在这里演过夜戏。由于茶园面积狭小, 只能演小型京戏, 容纳五六百观众, 所以北京的大戏班去那里的不多。袁世凯称帝以后, 市面不靖, 又兼南城一带修造了好几个较新的戏园, 春仙茶园的营业更加没落, 民国八年(1919 年)前后自行停业, 以后改为澡堂了。广兴园 地址在崇文门外东茶食胡同路北。始建于清朝光绪初年。它比平乐园还小一些。最初也是只卖清茶和说评书, 后来曾约请梆子班、二簧班演过戏。因为它的地方狭小, 地点又偏僻, 到了民国初年营业日渐衰落, 也停办了。庆乐戏园 地址在前门外大栅栏街东口内路北。它是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由朱少峰和杨韵谱( 艺人, 工青衣花旦, 名号还香草, 在清朝同光年间著名河北梆子班坐科) 集资修建的。这个戏园比大庆园、广德楼高一等。最初是方形戏台, 不久改建为圆形的, 观众座位也改为单人座椅。楼上是三面圆形, 前排是包厢, 后面是散座。楼上楼下能容纳观众1200 人。北京京班名角杨小楼、余玉琴、王凤卿、杨宝忠、刘砚芳、贯大元等, 均在庆乐戏园演出过。以后又由杨韵谱创办的以坤角为主的奎德社演唱。奎德社所有上场的主、次角色一律由女的扮演, 主要演员有坤旦李桂云, 武生盖月樵, 花脸小奎官( 兼演丑角), 一斗丑,大凡京剧文、武、昆、乱全都能演, 以折子戏为主, 同时还排了些新戏, 如《茶花女》、《血海深仇》等, 开辟了坤角演唱花脸、武生、丑角的新纪元, 名噪一时, 哄动全市, 营业极盛。1940 年后, 由李万春主办的鸣春社科班继续演唱。当时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