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道体
大动为真静
1·01濂溪先生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
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
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
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
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
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周敦颐 《太极图说》
1·02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
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徽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周敦颐 《通书·诚几德》
1·03伊川先生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
也,故曰:天下之大本。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
曰:天下之达道,和也。
—— 《二程遗书》
1·04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惟观其所见何如耳。
—— 《二程文集》卷九《与吕大临论中书》
1·05乾,天也。天者,乾之形体;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
无息调之乾。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且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
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
—— 《程氏易传·乾传》
1·06剥之为卦,诸阳消剥已尽,独有上九一爻尚存,如硕大之果不见
食,将有复生之理。上九亦变,则纯阴矣。然阳无可尽之理,变于上则生于
下,无间可容息也。圣人发明此理,以见阳与君子之道,不可亡也。或曰:
剥尽则为纯坤,岂复有阳乎?曰:以卦配月,则坤当十月。以气消息言,则
阳剥为坤,阳来为复,阳未尝尽也。剥尽于上,则复生于下矣。故十月谓之
阳月,恐疑其无阳也。阴亦然。圣人不言耳。
—— 《程氏易传·剥传》
1·07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
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 《程氏易传·复传》
1·08有感必有应。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
有应,所以不己也。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观之可也。
—— 《程氏易传·咸传》
1·09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
… 页面 2…
不能恒矣。惟随时变易乃恒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
孰能识之?
—— 《程氏易传·恒传》
1·10人性本善,有不可革者,何也?曰: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
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也,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
不可移者。虽昏愚之至,皆可以渐磨而进。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
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谓下愚也。然天下自暴自
弃者,非必皆昏愚也,往往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绝
于善,谓之下愚。然考其归,则诚愚也。既曰下愚,其能革面,何也?曰:
心虽绝于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则与人同也。惟其有与人同,所以知其非性
之罪也。
—— 《程氏易传·革传》
1·11“忠信所以进德”。“终日乾乾”。君子当终日对越在天也。盖上
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
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孟子去其中又发挥出浩然之气,
可谓尽矣。故说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大事小事,而只曰:“诚之
不可掩如此夫”。彻上彻下,不过如此。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
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
—— 《二程遗书》卷一
1·12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相干。如手足不仁,
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
观仁,可以得仁之体。
—— 《二程遗书》卷二
1·13“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 (本注:后稷
之克岐克嶷,子越椒始生,人知其必灭若敖氏之类),是气禀有然也。善固
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
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
善是也。夫所谓“继之者善”也者,犹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
终无所污,此何烦人力之为也?有流而未远,固己渐浊;有出而甚远,方有
所浊。有浊之多者,有浊之少者。清浊虽不同,然不可以浊者不为水也。如
此,则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则疾清,用力缓怠则迟清。及其
清也,则却只是元初之水也。亦不是将清来换却浊,亦不是取出浊来置在一
隅也。水之清,则性善之谓也。故不是善与恶在性中为两物相对,各自出来。
此理,天命也。顺而循之,则道也。循此而修之,各得其分,则教也。自天
命以至于教,我无加损焉,此舜有天下而不与焉者也。
—— 《二程遗书》卷一
1·14杨子拔一毛不为,墨子双摩顶放踵为之,此皆不得中,至如子莫
执中,不知如此执得。识得则事事物物上,皆天然有一个中在那上,不待人
安排也。安排著便不中矣。
—— 《二程遗书》卷十七
1·15问:时中如何?曰:“中”字最难识,须是默识心通。且试言一
… 页面 3…
厅,则中央为中;一家,则厅中非中,而堂为中;言一国,则堂非中,而国
之中为中。推此类可见矣。如三过家门不人,在禹、稷之世为中,若居陋巷,
则非中也。居陋巷,在颜子时为中,若三过家门而不入,则非中也。
—— 《二程遗书》
1·16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矣。
—— 《二程遗书》卷六
1·17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如百尺之
本,自根本至枝叶,皆是一贯,不可道上面一段事,无形无兆,却待人旋安
排引入来教入涂辙。既是涂辙,却只是一个涂辙。
—— 《二程遗书》卷十五
1·18近取诸身,百理皆具。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屈伸
往业只是理,不必将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如《复
卦》言“七日来复”,其间元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
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
—— 《二程遗书》卷十五
1·19问仁,伊川先生曰:此在诸公自思之,将圣贤所言仁处类聚观之,
体认出来。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后人遂以爱为仁。爱自是情,仁
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孟子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既曰“仁之端”,
则不可便谓之仁。退之言“博爱之谓仁”,非也。仁者固博爱,然便以博爱
为仁,则不可。
—— 《二程遗书》卷十八
1·20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
尝不善?发而皆中节,则无往而不善。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言吉凶,
皆先吉而后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后非。
—— 《二程遗书》卷二十二上
1·21问:心有善恶否?曰: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
为心,其实一也。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若既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