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也罢,毁灭也罢,都是整个世界所自然发生的事情,就像日出日落一样。因为没有横向的对比尺度,所以这发生的一切,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
中国帝王们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来自朝内百官的图谋不轨,以及黎民百姓的揭竿而起。如果我们的帝王,是真命天子,能够做到内圣而外王,他固然会凭借自己的道德和智慧,恩泽子民,而保证天下太平。但是,圣人终归稀有。所以,我们的帝王很大一部分心思,不得不用在了如何利用各种诱惑,派系之间的矛盾,权力上的制衡等计谋,来保证重臣们没有能力或意愿来颠覆自己的地位。不断地导演着奴才,人才和蠢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宫廷闹剧;用孝道,知足常乐等文化因素以及社会体制等手段,培养大众逆来顺受的品质,来消除庶民们更多的期望,从而在根本上抑制其揭竿而起的念头.国家的效益和效率,以及文明的进步,基本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
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分析一度遥遥领先于世界它国的中国科学技术,没有能够推动社会革命性进步的时候指出,其主要的原因正是在于中国的统治者们,其管理导向是抑制社会变革的发生,以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
我们当然可以从道德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政治大加鞭挞,尽管假如我们黄袍加身的时候,我们自己可能表现得更加无耻。将心比心,中国帝王们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实用的角度,我们还是要问:我们是否应该按照他们的思路来管理我们的现代企业?
我们现代企业,在目前的条件下,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是什么?无疑是在外部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市场经济下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不能以低于社会平均效率的水平,来进行为社会需要的价值创造活动。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像我们历史上大部分的帝王那样,关起门来玩儿自己的权力游戏。
如一位知名的教授曾经讲过的一个比喻:我们自己投入地在井底玩儿着自己的游戏,突然,井盖儿被市场之手给盖上了——游戏结束了。不是因为我们玩儿游戏的技能不好,我们自己确实玩儿得很出色,几千年的积累,我们的技能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但是,有一个更强大的力量,决定了我们必败的命运——世道变了。
在这个企业生存的大前提下,每一个企业,都要殚精竭虑地去想办法把自己企业的状态,调整到最优,以获得超过社会平均效率的组织效能,从而在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获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权力。
没有来自内部对你的权利的挑战,决不意味着这个企业就是一个优秀或者能够长期生存的企业;优秀的企业,在于让企业的要素,包括人,发挥出其可能的最大效益。这决不是中国传统政治所关心的核心问题。
所以,即使从整个企业功利的角度来看,我们都不应该在企业中,简单而盲目地重复我们中国传统的政治游戏。当然,如果我们只是抱着自己眼前的利益,那就另当别论了。
当我们试图在效仿我们帝王的那些理念和做法的时候,我们必须问自己:这些理念和做法,能够发挥出我们期望效果的那些前提条件,是否存在?或者说,在目前的前提条件下,这些理念和做法,在实际上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是在智力上而非道德上,对我们提出的一个挑战。
或许,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解,在现代企业中,个人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之间的协同关系,尤其是从长远和整体上来看。
不幸的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是无意识地在效仿我们的先人。这就是文化的作用。我们常常会看到,企业管理者在乐此不疲地不断对企业进行重组,其桌面上的理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组织效能去面对市场。但是,实际的效果却远非如此,甚至是背道而驰。排除掉其它的因素,我们是否还是能够看到帝王政治的阴影?
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活动,是超越自己的前提。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和环境,才可称为“优秀”。
10年来,从军工到民品,从产品到服务,从开发到企业战略,从几个人的队伍,到几百人的公司,从国企到外企再到民企,我的经历不可谓不丰富。但是,几件重大的事情,均半途而废。这使得我的经验,有了致命的缺陷。
正如作为一个学生,抛开偶然因素不谈,就对知识的掌握和相关的能力培养上来看,95分与85分是有本质差别的,而这种差别,通常绝非是85分者可以体会到的。从良好到优秀之间10分的差距,意味着一段关键经历的短缺。而这种短缺,是无法依靠臆想与推断来弥补的。这10分的差别,有时还不仅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相关的能力上,也会体现出人性的不同。10年的工作,尽管混得了一些虚名,但是总体上看,我认为自己只能达60至70分。
近十几年来的经历,让我多了许多无奈,少了一些顽强与执著。面对各种变故,是竭力争取,还是顺其自然,乃至退让妥协,没有一个简单的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来选择。在这些方面,我或许还多了一些宿命的意识。当然,这种变化也可以用宽容,豁达,或超脱来包装或解释。不过这样的解释多少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
经历多了以后,对人对事都有了一些与以前不同的看法。我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更大的境界,来对待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而不是简单地变得圆滑和世故。
境界
1999年,我在联想主持掌上电脑的开发。为了缓解工作的巨大压力,自小就对自然科学有着特别的爱好的我,买了一本湖南出版社出版的科普读物《黑洞》。
当我读到讲解相对论的时空观的章节,特别是看到其中一张解释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时空图的时候,猛然间,科学的理论,佛教的观点以及我自己实践的感悟,汇聚成了一个让我感到非常有趣的想法——我可以借用科学的术语,给境界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境界在我原来的认识当中,是一种带有伦理色彩的修养。我们常用“崇高”来形容境界。
但是看了相对论那张图,我猛然发现,其实,境界准确地讲应该是我们在看一个具体的问题(事件)的时候,所参考的相关事件分布的时空的范围。它在本质上反映了人把跨越时空的不同事件联系在一起来分析的能力。
其实,在汉文中,何谓“境”与“界”?境,指的是一个区域;界,则是标定一个范围的边缘。所以,从语义的角度来分析,“境界”讲的无非是一种时空的范围。境界不应该论高低,而应该讲大小。
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的任何事情和问题,在时间和空间四维坐标系中,都有一个确定的位置。在相对论中,把发生的任何事情,均称作一个“事件”。在这四维的时空坐标系中,不同的事件之间,不是毫无关系的。新的事件的产生和发展,与过去已经发生的许多事件的影响有关,而且还会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起到某种作用。
那么,当我们面对现实中不断发生的一个个事件的时候,在我们分析和把握这些事件的时候,我们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够看到已经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不同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呢?我们能够看到的,有因果关系的这些事件所分布的统计意义上的时空范围,就是我们的境界。
如果我们的境界大,就可以穿越历史,洞悉未来,横贯中外,随心所欲而不越矩。其追求自然崇高;我们的境界小,则必然鼠目寸光,患得患失,举步维艰,四处碰壁而不得志。其行为难脱猥琐。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政治家伊藤博文有一句名言: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当把不那么崇高的“名”和“利”,放到一个大的时空背景中去追求的时候,这种追求,便超越了狭隘的自我,惠泽与大众,有了永恒的价值,闪烁着圣洁的光芒。这便是大境界化腐朽为神奇的道德力量。
看到那些在时空上相近的不同事件之间的关系,不太困难。触电,必然引起抽搐的反应;杀人,恐怕也难逃偿命的后果。但是,一些在时空上相隔较远的事件之间的因果,就不那么明显了。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让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才引起全球的关心;我们还难以把握伦敦的一只蝴蝶不经意地闪了一下翅膀,如何在纽约引起了一场风暴,尽管在理论上这是可能的。
在企业的经营中,我们知道增加奖金,必然会提高士气;但是,企业价值观对企业的发展在根本上的制约,就不容易有刻骨铭心的感受了。
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在本质上是取决于其能力的,一种穿透纷繁复杂的表象,对世界的本质规律的感悟认知能力,而非关伦理修养。佛教讲三世因果,固然有些匪夷所思;道家论天人合一,也显得陈义过高。但是,通过自己和他人的实践,更深地去认识这个世界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去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客观规律,从而使自己的境界不断地扩大,更加有效地发挥自己有限生命的作用和价值,既具可能也有必要。
境界,是我们看问题的时空范围,是我们的心胸,也是我们实际拥有的人生舞台。
境界的大小,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人在战略管理上所可能达到的高度。
佛教认为,在大千世界之中,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婆娑世界,是一个好坏参半不完美的世界。是否因此我们的人生也注定是不完美的?果然如此的话,我们不必因一时的成功满足而飘然,也不必因许多愿望的落空而苦闷。在残缺不全、喜忧参半的经历中,珍惜那些有价值的片刻而去尽心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努力从这些经历中去感悟一些道理,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