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爱不释手,甚至会趁下课的十分钟展卷共读,碰上空堂,更并坐在校园的石
阶上、膝头摊开张生的苦恋,你一节,我一段,吟咏甚么“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
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后来发现了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也激赏了一阵,
并传观彼此抄下的佳句。
至于诗词,则除了课本里的少量作品以外,老师和长辈并未着意为我启蒙,倒
是性之相近,习以为常,可谓无师自通。当然起初不是真通,只是感性上觉得美,
觉得亲切而已。遇到典故多而背景曲折的作品,就感到隔了一层,纷繁的附注也不
暇细读。不过热爱却是真的,从初中起就喜欢唐诗,到了高中更兼好五代与宋之词,
历大学时代而不衰。
最奇怪的,是我吟咏古诗的方式,虽得闽腔吴调的口授启蒙,兼采二舅父哦叹
之音,日后竟然发展成唯我独有的曼吟回唱,一波三折,余韵不绝,跟长辈比较单
调的诵法全然相异。五十年来,每逢独处寂寞,例如异国的风如雪夜,或是高速长
途独自驾车,便纵情朗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或是“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顿觉太白、东坡就在肘边,一股豪气上通唐宋。若是叶起更高古的“老骥伏枥,志
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兴就更加苍凉了。
《晋书》王敦传说王敦酒后,辄咏曹操这四句古诗,一边用玉如意敲打唾壶作
节拍,壶边尽缺。清朝的名诗人龚自珍有这么一首七绝:“回肠荡气感精灵,座容
苍凉酒半醒。自别吴郎高咏减,珊瑚击碎有谁听?”说的正是这种酒酣耳热,纵情
朗吟,而四座共鸣的豪兴。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诗感性的生命所在。只用今日的国语
来读古诗或者默念,只恐永远难以和李杜呼吸相通,太可惜了。
在年十月,我在英国六个城市巡回诵诗。每次在朗诵自己作品六七首的英译之
后,我一定选一两首中国古诗,先读其英译,然后朗吟原文。吟声一断,掌声立起,
反应之热烈,从无例外。足见诗之朗诵具有超乎意义的感染性,不幸这种感性教育
今已荡然无存,与书法同一式微。
去年十二月,我在“第二届中国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对各国的汉学家报
告我中译王尔德喜剧《温夫人的扇子》的经验,说王尔德的文字好炫才气,每今译
者“望洋兴叹”而难以下笔,但是有些地方碰巧,我的译文也会胜过他的原文。众
多学者吃了一惊,一起抬头等待下文。我说:“有些地方,例如对仗,英文根本比
不上中文。在这种地方,原文不如译文,不是王尔德不如我,而是他捞过了界,竟
以英文的弱点来碰中文的强势。”
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