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21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04年第21期-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节里树的根比作人的“嘴”,在这里,树的枝比作了人的多叶的“手臂”,树假如还要同人相比,这个人一定是个畸形怪人了。
  作者关于树,有四种想法:一、树是哺乳婴孩;二、树是整天祈祷的信徒;三、树是少女,头戴珠宝(知更雀的巢);四、树是个“满怀冰雪”的贞洁少妇(“和雨一起生活”,是表示她接近大自然,接近上帝)。这四种想法,作者任用一种,均无不可,可是作者想四种兼用,结果弄得意象混乱不堪。好诗的作者希望他的读者能够“看到”、“摸到”、或者“听到”他所用的意象,读者有了这种体会,就可以了解作者使用这些意象的用意何在。因为诗人表达的方法和普通散文家的不尽相同;普通散文家是直达的,诗人利用意象是曲达的;对于诗人来说,曲达是更重要的表达方法,可是这首《树》的读者,假如也想设法“看到”作者的意象,也想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他会愈搞愈糊涂的。
  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说:诗人的譬喻只许用一个,而且这个譬喻非得充分的一贯的发挥下去不可;我们也不是说:诗人从一个意象跳到另一个意象,非得有接笱过门之处不可。以彭斯(Robert Burns)的诗为例:
  
  哦,我的爱像一朵红而又红的蔷薇,
  
  初度在六月里开放;
  哦,我的爱人像一首美妙的歌曲,
  
  演奏得如此地悠扬。
  这一节里,譬喻陡然一跳;但这诗和《树》不大相同。彭斯只是暗示他的爱人美丽温馨,像一朵蔷薇,或者说她在他情感上的地位,像一朵蔷薇。他并不做基尔玛那样要贯彻始终地把这个譬喻发展下去,他所指的只是譬喻里发生作用的一部分;有些不美而令人痛苦的东西如蔷
                             薇的刺等,他根本没有想起。还有一点,彭斯也是突如其来地从花跳到歌曲,他为什么不把读者搞糊涂呢?那是因为彭斯在蔷薇花和歌曲之间,只用“我的爱人”一点作为联系,他不像基尔玛那样,老在“人”这个譬喻上打转。诗人从一个譬喻跳到另一个譬喻,本是常事,只要每一个譬喻有助于诗人所表现的,那就尽管转移好了。
  《树》在技巧上另有缺点。它的节奏,是单调的。每行的节奏是一式的,每两行一顿,每行内部并没有稍顿的地方。它给人的印象是锐利而盛气凌人的,这表示作者为读者的设想并不周到,他的手法也不老辣。作者自以为是在写一个严肃的题材,那么这样的写法更不妥当。
  可是,基尔玛究竟如何严肃地来处理他“严肃的题材”呢?他的单调的节奏并不是一种严肃的写诗的办法:他的意象的混乱,那就更不用说了。可是我们不妨来看看他的所谓“意义”或“思想”。
  作者所表示的是一种浪漫的态度;他认为人心所创造的东西,其“美丽”是比不上自然界的东西的。他想表示的是:他对于人类的工作已经感觉厌倦。他想逃避到大自然里面去。用这种题材写诗的人也有,可是作者拿“人工”和“天工”的“美丽”来相比,反而抹煞了他自己的原意。艺术之美和自然之美,本不可互相比拟;再则他说:
  
  一首诗美丽得像一棵树;
  “美丽”这两个字拿来形容有名的诗,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米尔顿的《笠息达斯》,乔臾的《坎城故事》等,根本就是不伦不类,而且树和诗相比,树是没有意义,无所表示的。要说树的意义,有所表示,这种意义和表示还是人赋予它的。作者又说:
  
  写诗的是像我这样的傻子,
  可是只有上帝才能造一棵树。
  
  
  一点不错,可是根据同一推理,诗也是上帝所创造的,人只是上帝的工具。
  这首诗既然这样糟,为什么又会受人欢迎呢?原来人有一种“固定的反应”,本诗正合“固定的反应”的胃口,它赞美上帝,正是针对我们的宗教情操而发。诗里面有这么一点虔敬之情,加上几幅纤巧的图画(几幅图画也是配合固定的反应的胃口的),还有一种机械的节奏,读者假如不能细心研究诗的本身,或是诗里的意象或是这首诗究竟要说些什么话,糊里糊涂的就会把这首诗看成是一首好诗的。
  读完他对这首诗的分析,想来绝大多数人会钦佩作者的分析和说理。文章首先从意象安排的合理与否进行考察,看它意象关联上的混乱,通过比较,指出譬喻的贯彻使用,须以不给读者造成混乱印象为原则;接着,又分析它单调的节奏;在意象、节奏分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指出其思想上的混乱;最后,寻找原因,提出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固定的反应”往往是读诗误入迷途的症结所在。所谓“固定反应”,指的是读者对于文学中某一个情境、题材、词或字,站在习俗或习惯的立场上,笼统的未加考虑的反应。“如做广告的人为了推销某种商品,常常利用人的固定反应,把该商品和爱国心、母爱等高贵情操任意联系在一起。好诗人总设法在他的作品里,提供一种倾向(意向),读者根据这种倾向,便可产生作者所要求的共鸣反应(正常的阅读反应)。坏诗人则同做广告的人一样,只是对付读者心中现成已有的态度,虽然这种态度可能是粗陋的、陈旧的、笼统的,但是这些坏诗人是不加计较的。”(出处同上)
  这样准确、深入的分析和说理,有作者的见识和理论修养作根底,是经过长期训练的结果。我们当然不会强求一般读者和学写诗的人也达到这种鉴赏境界。头头是道的分析说理倒在其次,重要的是,我们读诗,必须下这种细致的功夫,必须努力从诗的表现形态和技巧下手,认真感受、思考各种意象是怎样构成情境的,这种构成是否合理?意思、情境又怎样隐伏在意象与情境中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一致?同时,多想一想自己渎诗时的感动,有没有“固定的反应”的惰性在作怪?等等。读诗不厌细,诗是一字一句写出来的,也要一字一句地读。细读,是培养鉴赏力、判断力的最重要的方法,也是防止“固定反应”的有效手段。


秦中吟 崔永庆等
  
  
  
  


诗人自选诗
■  蓝 蓝
  拥有很少东西的人
  
  螽斯和蟋蟀
  绿衣歌手和黑袍牧师
  在夏夜的豌豆丛中
  耳语,小声呢哝
  
  “这些——”,一个人凝神倾听
  “宁静的泉水多么温柔地填平
  
  了
  我那悲惨命运的深坑——”
  
  
  一切的理由
  
  我的唇最终要从人的关系那
    早年的
  
  蜂巢深处被喂到一滴
  
    蜜。
  
  不会是从花朵。
  也不会是星空。
  假如它们不像我的亲人
  它们也不会像我。
  
  
  爱我吧……
  
  ——爱我吧,亲爱的
  想起我吧
  慢慢地,在你与命运的遭遇处
  你被每天的死亡抱紧的时候
  
  ……我从未离开过你!
  
  ——这是件幸福的事情:
  更加爱我吧,喊出我的名字
  想起我的声音以及
  
  使生活成为今天的一切
  直到微笑在脸上刮起风——
  
  这幸福的沙粒使你泪眼
  
  模糊……
  
  
  我是别的事物
  
  我是我的花朵的果实
  我是我的春夏后的霜雪
  我是衰老的妇人和她昔日青春
  
  全部的美丽
  
  我是别的事物
  
  我是我曾读过的书
  靠过的墙壁  笔和梳子
  是母亲的乳房和婴儿的小嘴
  是一场风暴后腐烂的树叶
  ——黑色的泥土
  
  
  正  午
  
  正午的蓝色阳光下
  竖起一片槐树小小的阴影
  
  土路上,老牛低头踩着碎步
  金黄的夏天从胯间钻入麦丛
  
  小和慢,比快还快
  比完整更完整——
  
  蝶翅在苜蓿地中一闪
  微风使群山猛烈地晃动
  
  
  
  在我的村庄
  
  在我的村庄,日子过得很快
  一群鸟刚飞走
  另一群又飞来
  风告诉头巾:
  夏天就要来了
  
  夏天就要来了。晌午
  两只鹌鹑追逐着
  钻入草棵
  看麦娘草在田头
  守望五月孕穗的小麦
  如果有谁停下来看看这些
  那就是对我的疼爱
  
  在我的村庄
  烛光会为夜歌留着窗户
  你可以去
  因那昏暗里蔷薇的香气
  因那河水
  在月光下一整夜
  淙潺不息
  
  
  母  亲
  
  一个和无数个。
  但在偶然的奇迹中变成我。
  婴儿吮吸着乳汁。
  我的唇尝过花楸树金黄的蜂蜜
  伏牛山流淌的清泉。
  
  很久以前
  
  我躺在麦垛的怀中
  爱情——从永生的荠菜花到
  
  一盏萤火虫的灯。
  
  而女儿开始蹒跚学步
  试着弯腰捡起大地第一封
  落叶的情书。
  
  一个和无数个。
  ——请继续弹奏——
  
  
  雨  后
  
  泥蛙在歌唱  雨后的
  湿地里  水边和草叶下
  雨滴和生命的情歌
  简单。欢乐。
  它唱
  
  让人变小。
  
  天空变高。
  
  还有七月的半钟蔓
  爬上了土墙。粉红的抚子花
  轻轻摇晃:
  
  我停下脚步
  
  世界在动。
  去死  或者生。


汗 漫 梁小斌等
  短歌
  汗 漫
  
  1
  把青涩的诗句放进豆荚内部中去
  让阳光、雨水、南风加速它们的成熟
  
  在秋天,在豆地的深处
  诗句与豆子次第炸响、飞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