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还是不生? 作者:李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生,还是不生? 作者:李叙-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尔,成了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8、9岁时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卡尔?威特,一个在没有孩子前便提出了育儿理论的牧师。他把自己的理论实践在儿子小卡尔?威特的身上,培养出了一位神童。1818年,《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第一个揭开神童面纱,而后三个世纪,屡次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却无法动摇其“教育经典”的权威地位。
   卡尔?威特教育理念:神童不是上天创造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他的儿子小卡尔?威特便是最好的例子:7岁就能自如地使用六国语言,擅长数学,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9岁进大学,14岁获哲学博士头衔;16岁获法学博士学位,之后被柏林大学聘作法学教授……
   威氏理论一经传入我国,为人推崇备至,有些人按照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教子经验,的确先后培养出若干个“神童”。
  但,良种加上妙方,枝头结出的究竟为橘为枳,还决定于水土。威氏教育理论对于父母核家庭的素质要求很高,教给父母的不二法门——耐心和细腻。在满室尿布如旗帜招摇的不悦气味里,在午夜婴孩的啼哭划破美梦的时刻,所有的父母都必须学周星星把嘴角拉开,让我们来笑。威尔早教理论的核心,是要对孩子的教育要持之以恒,循环重复,这样到了孩子能够理解该事物的时候,由于记忆中有痕迹存在,所以智力启动得比同龄未经过教育的孩子早。
  如果要选择使用卡尔?威特的教育理论培养孩子,需要做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家庭氛围如何,是否是书香门第,是否能潜心读书……
  第二,配偶是否与你心心相通,能否共同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
  如果以上结果为否,你可以有以下两种选择:
  第一,改善家庭氛围,重新找个配偶
  第二,往书的后面看,选择其他优秀教育理论
  既然选择了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那么这便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充满试验的挫折和艰辛,循序渐进和持久反复乃教育的王道,因此需要家长付出极其高昂的心血和高度的耐心。若你无法不厌其烦并有理有据地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你就不能胜任威氏教育法。若家长又想用奇法培育奇才,又没有相应的耐心和牺牲精神,再好的一帖良方,也会成了一剂毒药。揠苗助长之苦,会使家长和孩子都受折磨。中国人受威氏教育法的鼓动,在打造神童的道路上越挫越勇,其探索精神值得褒扬,但付出的代价也触目惊心。中国家长对待孩子如将军对兵卒,以自己的偏好规定什么是该问的,什么又是不该问的。事实上威氏教育法,旨在激发鼓励孩子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而父母应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决不敷衍。
  花开两枝——语言和数学
  威氏非常反感把幼孩交给习惯讲方言的仆人带,而在中国,由于读书人工作繁忙,很多人的亲子教育是由保姆或老人来代管的。威氏郑重的告诫大家,在孩子哑哑学语时,就教他正确的语言,而不要把小猫说成“猫咪”。 
  卡尔威特早期理论的基石之一,就是准确规范的语言教育。在小威特刚出襁褓,有了初步的辨识能力后,老威特及其妻子就念出身边器皿花鸟的名字,并渐渐扩展到动词和形容词,来大大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并且他们极富有耐心,在小威特牙牙学语时与其积极谈论天地间飞虫走兽和简单的故事。在这里卡尔威特也着重指出,孩子进入学校后,接触学科知识的一道壁垒,就是难以理解老师的语言,在这点上,教师家庭的孩子比较占优,因为他们所受的早期语言熏陶和掌握的语言技能,为其今后走向公共教育奠定坚实基础。教师本身就掌握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方法,还能及时有效地发现现行学校教育的种种问题,会对孩子们所受的学校教育进行矫正和补充。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桂冠。老威特看中数学的原因,在于它能启发小威特特独立思考和逻辑组织的能力。于是在这两个学科的学习上,老威特执行着非常苛刻得标准,他如铁面无私的法官,时刻明察小威特在知识学习上的丝毫瑕疵。小威特在14岁拿到哲学博士的头衔,正因为他拥有极为出色的数学才华。
特立独行的父亲——家庭教育 

  父母摈弃学校教育,改为亲力亲为教授孩子,在我们的时代仍被封为叛逆者,然而一百多年前的老威特就已经是家庭教育的拥趸,他尖锐地指出,学校无法真正针对每个孩子因材施教,如果能力允许,应当给予孩子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远胜于学校教育。
  有趣的是,正应验了古语,同行是冤家,在中国进行家庭教育试验的勇者,一般本身就是教育工作者,所以他们更容易下决心彻底摈弃单纯书本知识灌输,对学校教育对于孩子身心的“摧残”更有切身体会。。
  细节决定一切
  老威特笃信从小对孩子严格要求,要求其像成人世界的君子那样自制和自律,认为这样才能被雕琢成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的人才。在生活上,老威特的脑如海量,包罗下小威特一切的生活细节,甚至严格杜绝小威特的零食习惯和戏谑动物的小动作。在人格品行锤炼上,老威特更是创造性地撰写“行为记事本”,事无巨细,笔笔心血,其辛苦程度可见一斑。
  水土不服——威氏教育未必是万灵药
  威氏早期教育理论,仍然是一种试验理论,在实践时要因材施教,结合不断更新的教育观念加以矫正。比如卡尔?威特认为孩子不需要接受与学识教育无关的玩具,无需跟同龄人社交,不能表扬,这些观点现在看来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培养弊大于利。
  威氏教育要求父母在孩子幼年时候必须如影随形,然而中国现代职业的生活节奏高度紧张,若在职家长想同时身兼这两项重任,恐怕难以持久支撑。一方的孩子早期教育是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连环,一环出错,就此断裂,难以补救;而另一方的工作是一出棋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对那些要遵循威氏教育方法的家长来说,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一定是做出一个谨慎、长远的家庭计划,安排好夫妻间的角色分工,甚至是在个人事业和孩子的将来,做出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
   投桃未必报李,但爱必然意味着牺牲
  在已有的案例里,我们看到每一个神童背后,必有一个或者一对牺牲的父母,他们牺牲的是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他们遵循威氏教育理论,把自己作为孩子教育的祭品。如湖南的“天才少年”魏永康,4岁进小学,13岁读大学,17岁时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班。姑且不论结局,魏永康人生前十几年经历“神乎其神”,曾让无数人艳羡。这辉煌的背后是一位母亲十几年如影随形,而且其他成功的神童教育先行者们,也有相当的人做出了壮士断腕一般的选择,即为孩子牺牲职业。可惜2003年,在魏永康攻读研究生3年之后,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他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导师规定的研究模式,他不得不肄业回家。  

  让我们看看,家长的全职陪伴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
  老威特与他的儿子保持着一种形影相随的关系,作为一名工作繁重的乡村牧师,他把工作之余的时间全部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小威特的观察、指导和教育中去。可见不单单是中国父母含辛茹苦,可怜的是天下所有的父母心。
  请注意,这里的一个关键词是“素质较高的全职母亲(或父亲)”,如果本身素质较低,则难以担负起诸如良师、益友、陪伴者、行为督导官、兴趣催化剂、品位培养者等多重角色。老威特是一个全方位的相伴者,但他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一个相伴者。他是一个有自己独特思想、知识渊博并且深刻谙悉教育理念的相伴者。结果证明,老威特成功了,而与此相比,中国的相伴者们却心酸大过喜悦。


  赛德尔兹博士的自由王国
  1914年,美国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从哈佛大学毕业了。他的名字叫威廉?詹姆士?塞德尔兹,他的父亲是著名心理学家鲍里斯?塞德尔兹。鲍里斯?塞德尔兹师从于美国心理学教育之父詹姆斯博士。史料显示,最早发现《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的价值,并向人们推荐的正是詹姆斯博士。作为他的爱徒,赛德尔兹深深体会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的儿子正是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培养下成为一名享誉天下的少年天才。
  与老威特式清教徒的苛刻律己不同,赛德尔兹博士为我们打开的是一个斑斓的自由王国。小威特与小塞德尔兹绝对都是天才神童,但是他们的人生基调却迥异,小威特身上发散的光芒俨然是一种历经千锤百炼的足赤金色,而小赛德尔兹,却有璞玉的美,温润而自然。
  70年代晚期出生的人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为人父母后,更倾向于自由教育,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以自由为灵魂的一代人,当他们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教育权利时,多数人自然会倾向于不拘一格的教育方法。
  那么,如果您也是他们的一分子,如果您也喜欢看着孩子成为自由不羁的“此间的少年”,如果您相信无为而治远远胜于棍棒教育或权威教育,请进!
  因为赛德尔兹的教育之道如此诗情画意,
  他说,请向快乐的蝴蝶学习。
  天才和俗物
  落地皆兄弟,凡人出生时禀赋并无太大差异。为何有天才和俗物之分?赛德尔兹博士看得很通彻:循规蹈矩的儿童,长大成人必然为俗物,因为他们非常听话,总是唯命是从,害怕批评,竭力使自己的举动不违礼俗、不犯过错;他们接受别人教给的东西,而且对这样的东西从不表示怀疑,而后又把嫉妒、恐惧和挫折全都传给了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