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焚书-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 
     夫忠义何以归于《水浒》也?其故可知也。夫水浒之众何以一一皆忠义 
也?所以致之者可知也。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理也。若以小贤役 
人,而以大贤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 
者缚于人,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 
矣。则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 
也。今观一百单八人者,同功同过,同死同生,其忠义之心,犹之乎宋公明 
也。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 
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 
单八人者之心,故能结义梁山,为一百单八人之主。最后南征方腊,一百单 
八人者阵亡已过半矣;又智深坐化于六和,燕青涕泣而辞主,二童就计于“混 
江”。宋公明非不知也,以为见几明哲,不过小丈夫自完之计,决非忠于君 
义于友者所忍屑矣。是之谓宋公明也,是以谓之忠义也,传其可无作欤!传 
其可不读欤!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矣。贤 
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朝廷矣。兵部掌军 
国之枢,督府专阃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读也,苟一日而读此传,则忠义不 
在水浒,而皆为干城心腹之选矣。否则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于城腹心, 
乌在乎?在水浒。此传之所为发愤矣。若夫好事者资其谈柄,用兵者藉其谋 
画,要以各见所长,乌睹所谓忠义者哉! 

… 页面 58…

                                子由解老序 

     食之于饱,一也。南人食稻而甘,北人食黍而甘,此一南一北者未始相 
羡也。然使两人者易地而食焉,则又未始相弃也。道之于孔、老,犹稻黍之 
于南北也,足乎此者,虽无羡于彼,而顾可弃之哉!何也?至饱者各足,而 
真饥者无择也。 
     盖尝北学而食于主人之家矣。天寒,大雨雪三日,绝粮七日,饥冻困碚, 
望主人而向往焉。主人怜我,炊黍饷我,信口大嚼,未暇辨也。撤案而后问 
曰:“岂稻粱也欤!奚其有此美也?”主人笑曰:“此黍稷也,与稻粱埒。 
且今之黍稷也,非有异于向之黍稷者也。帷甚饥,故甚美,惟甚美,故甚饱。 
子今以往,不作稻粱想,不作黍稷想矣。” 
     余闻之,慨然而叹,使余之于道若今之望食,则孔、老暇择乎!自此专 
治《老子》,而时获子由《老子解》读之。解《老子》者众矣,而子由称最, 
子由之引《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夫未发之中,万物之奥, 
宋儒自明道以后,递相传授,每令门弟于看其气象为例如者也。子由乃独得 
微言于残篇断简之中,宜其善发 《老于》之蕴,使五千余言烂然如皎日,学 
者断断乎不可以一日去手也。解成,示道全,当道全意;寄予瞻,又当子瞻 
意。今去子由五百余年,不意复见此奇特。嗟夫!亦惟真饥而后能得之也。 

… 页面 59…

                                送郑大姚序 

     昔者曹参以三尺剑佐汉祖平天下,及为齐相,九年而齐国安集。严助谓 
汲长孺任职居官无以逾人,至出为东海,而东海大治。今观其所以治齐治东 
海者,实大不然。史称汲黯戆,性倨少礼。初授为荣阳令,不受,耻之;后 
为东海,病卧闺阁内,岁余不出。参日夜饮醇酒,不事事。吏舍日饮歌呼, 
参闻之,亦取酒张坐饮歌呼;与相应和。此岂有轨辙蹊径哉!要何与于治而 
能令郡国以理也? 
      《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以余所闻,则二子者,将不免以其不正之身,肆于民上。不庄不正,得罪名 
教甚矣。而卒为汉名相,古之社稷臣者,何也?岂其所以致理者或自有在, 
彼一切观美之具有不屑欤?抑苟可以成治,于此有不计欤?将民实自治,无 
容别有治之之方欤?是故恬焉以嬉,邀焉以游,而民自理也?夫黄帝远矣, 
虽老于之学,亦概乎其未之闻也。岂二子者或别有黄、老之术,未可以其畔 
于吾之教而非诋之欤?吾闻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虽赐也,亦自 
谓不可得闻矣,岂其于此实未有闻,而遂不知求之绳墨之外也?余甚疑焉, 
而未敢以告人。属郑君为大姚令,乃以余平昔之所疑者质之。 
     夫大姚,滇下邑也,僻小而陋,吾知君久矣其不受也。观君魁然其容, 
充然其气,洞然不设城府。其与上大夫言,如对群吏,处大庭如在燕私,偃 
倨似汲黯,酣畅似曹参。此岂儒者耳目所尝睹记哉!君独神色自若,饮啖不 
辍,醉后耳热,或歌诗作大字以自娱,陶陶然若不以邑事为意,而邑中亦自 
无事。嗟夫!君岂亦学黄、老而有得者耶!抑天资冥契,与道合真,不自知 
其至于斯也!不然,将俱儒者窃笑而共指之矣,而宁能遽尔也耶! 
     吾与君相聚二载余矣,亦知君之为人矣,今其归也,其有不得者乎?夫 
渊明辞彭泽而赋“归去”,采菊东篱,有深意矣。刺史王弘,一旦二十千掷 
付酒家,可遂谓世无若人焉一知陶令之贤乎?阮嗣宗旷达不仕,闻步兵厨有 
酒,求为校尉。君既耻为令矣,纵有步兵之达,莫可告语,况望有知而大用 
君者,亦惟有归去而已。行李萧条,童仆无欢,直云穷矣,能无恸乎!如君 
作达,皆可勿恤也。君第行,吾为君屈指而数之,计过家之期,正菊花之候, 
饮而无资,当必有白衣送酒如贤刺史王公者,能令君一醉尔也。 

… 页面 60…

                               先行录序代作 

     言一也,有先行之言,有可行之言,又有当行之言。吾尝以此三言者定 
君子之是非,而益以见立言者之难矣。 
     何谓先行之言?则夫子之告子贡是已。既已先行其言矣,安有言过其行 
之失乎?何谓可行之言?则 《易》也,《中庸》也,皆是也。《易》曰“以 
言乎远则不御”,是远言皆可行也;“以言乎迩则静而正”,是迩言皆可行 
也;“以言天地之间则备”,是天地之间之言皆可行也。《中庸》曰:“夫 
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夫夫妇能行,则愚不肖者自谓不及,贤智者自谓 
过之,皆不可得矣,其斯以为可行之言乎?既曰可行之言,则言之千百世之 
上不为先,行之千百世之下不为后;则以言行合一,先后并时,虽圣人亦不 
能置先后于其间故也。 
     若夫当行之言,则虽今日言之,而明日有不当行之者,而况千百世之上 
下哉!不独此也,举一人而言,在仲由则为当行,而在冉求则为不当行矣, 
盖时异势殊,则言者变矣。故行随事迁,则言焉人殊,安得据往行以为典要, 
守前言以效尾生耶?是又当行之言不可以执一也。 
     夫当行而后言,非通于道者不能,可行而后言,非深于学者不能。若中 
丞李公,真所谓通于道、深于学者也,故能洁已裕人,公恕并用,其言之而 
当行而可行者乎!乃今又幸而获读所为《从政集》者,则又见其在朝在邑, 
处乡处家,已往之迹皆如是也,所谓先行其言者也。某是以知公之学,实学 
也,其政,实政也,谓之曰《先行录》,不亦宜乎!然既先行其言矣,又何 
不当行之有?又何不可行之有? 

… 页面 61…

                            张横渠易说序代作 

     横渠先生与学者论《易》久矣,后见二程论《易》,乃谓其弟于曰:“二 
程深明 《易》道,吾不如。”勇撤皋比,变易而从之,其勇也如此。吾谓先 
生即此是《易》矣。晋人论《易》,每括之以三言: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是易简,一《易》也。又曰不易乎世。是不易,一《易》也。又曰变动不居, 
周流六虚,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是变易,又一《易》也。至简故易,不 
易故深,变易故神。虽曰三言,其实一理。深则无有不神,神则无有不易矣。 
先生变易之速,易如反掌,何其神乎!故吾谓先生即此是《易》矣。作《易 
说序》。 

… 页面 62…

                                  关王告文 

     惟神,忠义贯金石,勇烈冠古今。方其镇荆州,下襄阳也,虎视中原, 
夺老瞒之精魄,孙吴犹鼠,藐割据之英雄,目中无魏、吴久矣。使其不死, 
则其吞吴并曹,岂但使魏欲徙都已哉!其不幸而不成混一之业,复卯金之鼎 
者,天也。然公虽死,而吕蒙小丑亦随吐血亡矣。盖公以正大之气压狐媚之 
孤,虽不逆料其诈,而呼风震霆,犹足破权奸之党;驾雾鞭雷,犹足裂谗贼 
之肝。固宜其千秋万祀,不同海内外足迹至与不至,无不仰公之为烈。盖至 
于今日,虽男妇老少,有识无识,无不拜公之像,畏公之灵,而知公之为正 
直,俨然如在宇宙之间也。某等来守兹土,慕公如生,欲使君臣劝忠,朋友 
效义,固因对公之灵,复反覆而致意焉。彼不知者,谓秉烛达旦为公大节。 
噫!此特硁硁小丈夫之所易为,而以此颂公,公其享之乎? 

… 页面 63…

                              王龙溪先生告文 

     圣代儒宗,人天法眼;白玉无瑕,黄金百炼。今其没矣,后将何仰!吾 
闻先生少游阳明先生之门,既以一往而超诣;中升西河夫子之坐,遂至殁身 
而不替。要以朋来为乐兮,不以不知而愠也,真得乎不迁不贰之宗。正欲人 
知而信兮,不以未信而懈也,允符乎不厌不倦之理。盖修身行道者将九十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