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日记 作者:郎峰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缺氧日记 作者:郎峰蔚-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直到我从睡袋里挣扎起来,才发现天已经阴沉下来,帐篷外飘起了些许雪花。 
  没有阳光的早晨,大本营显得格外寒冷。站在旷野上,四周全部是灰蒙蒙的天际和无法逾越的高山。仅仅18公里外的每天清晰可见的珠峰此刻已经完全失去了踪影。我试着走了几步,却完全分不清东南西北。面对自然,从未有过的渺小和无助自心头油然而起。 
  回到帐篷,大家讨论坏天气的周期问题。珠峰地区的气象资料告诉我们,在这个季节,一个好天气的周期大约是三到四天,然后就开始变天,出现刮风下雪的天气,甚至是暴风雪。这时候,登山到海拔7000米的高度都是非常危险的,更不用说向上登顶了。 
  按照计划,几位登顶测量队员今天将前进到海拔5800米的营地进行训练。那么他们还能不能按时出发呢?吃过早饭,我们赶紧赶到了登山营地。一进帐篷,就看见队员们已经整理好所有的装备,准备出发了。今天一共有五位队员出发训练,一位队员因发烧留在大本营。队员们一边接受我们的采访,一边还互相提醒别忘记带那些必需的装备。看来,不太好的天气并没有影响大家的心情。大家笑着说,这样的天气进行训练有利于提升登山水平。 
  队员们的行李极尽精简,但硕大的登山包还是塞得满满的。一旁的纸箱子上有五份午餐,每份包括一个卤鸡腿、一块克力架、一个桔子,分别放在五个方便面简易碗里。队员们今天要前进到5800米营地,中途的午餐就是这个了。 
  应媒体要求,队员们在帐篷门口合了影。收拾完毕,立刻出发。他们步履很快,迅速就消失在群山之间。 
  我们冻得缩手缩脚,赶紧回到测量营地。大家围坐在帐篷里,却没有人动手写稿子。也许是天气阴沉的缘故,大家的情绪都很低沉,懒懒地直到下午才动手把新闻稿写出来。



2005年4月20日:徒步攀登二本营

   心灵驿动:铁青着脸回到大本营,才第一次真正地知道了高原登山有多艰苦。 
  今天早晨,起床后感觉还不错,这是上山以来第一次睡眠比较平稳的一夜。 
  吃了早饭,我和同伴们决定往山上走走,看看能不能攀登到海拔5400米的二本营。听队员们说,到了二本营,就可以比较近距离地看到“冰塔林”。“冰塔林”位于冰川的末梢,是冰川部分融化的结果,因形状像一个个矗立的宝塔,因而得名“冰塔林”。 
  别看从大本营到二本营海拔只上升200米,路途大约有三四公里,但一个来回还是要走上四个多小时。因为当天往返,大家都只带了些水、食品这些必需品和工作用的相机。 
  我则担心自己负重过多,只背了半壶水和一包压缩饼干,舍弃相机而带上了采访用的MD录音机。 
  十点钟,我们从营地出发,沿着河滩向源头的方向走。看似平坦的河滩,走了几步就开始喘粗气了。感觉已经走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回头发现还未走出大本营所在的河谷。 
  我们走的路是一条由登山者和牦牛沿着河谷踩踏出的山路,蜿蜒向上,越走越窄。河谷两侧是倾角四十多度的山坡。几十年前,我们走的这片河谷还被绒布冰川所“占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一点点向上退缩,如今这里只剩下冰川融化后裸露的巨大的石堆和一个个碧蓝的冰碛湖。 
  越向上走越荒凉,转了几个弯之后甚至连珠峰的尖顶都看不见了。 
  “我们不会迷路吧?”望着四周清一色灰褐的山脉,我不禁有些担心。 
  “放心吧,只要沿着这条河谷,绝对没有问题”,同伴显得胸有成竹,虽然他也是第一次来到这里。 
  我们继续沿着河谷中的脚印前进,翻过一个个小小的丘陵。其实每个小丘陵也就十几米高,而且大多是缓坡,但即便如此,每爬上一个山坡,我几乎都是一屁股坐在石头上喘息好一会儿。然后一鼓作气,走下山坡;休息片刻再翻越下一个丘陵。 
  开始的半个小时,每爬上一个山坡,我就会测一下海拔,看看自己又上升了多少高度。慢慢地,我就懒得看了……上坡的速度越来越慢,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休息的频率越来越高……走了一个半小时以后,我觉得自己到了运动的极限,每迈一步都无比艰难,以至于坐下休息也不能恢复一点体力,甚至每一次呼吸都觉得没有力气了。眼前开始模糊,早已经没有了举目四望的力气和心情,只看着脚下的山路,感觉双腿的神经正在离我而去,我只能木然地跟着前边的同伴迈着步伐。 
  时间已经接近正午,陆续有外国登山者从我身旁经过,看着我一副软塌塌筋疲力尽的样子,有的人冲我挥挥手,意思是“加油啊!”还有一个外国朋友甚至大声冲我喊“Hi!boy!(小伙子)”。我想这是因为我戴着“打劫帽”,他们根本分不清我是男是女。“打劫帽”是我们自己发明的名词,就是一种在高山地区防止紫外线伤害的黑色帽子,可以把脑袋整个包住,只露出两只眼睛和鼻孔。因造型酷似劫匪通常所带的面具,所以称之为“打劫帽”。 
  天气越来越热,我再也顾不得什么保护皮肤了,把帽子翻起来露出脸,靠在路边的大石头上大口喘气。前面的同伴不得不停下来等我。 
  “快到了!再翻过这个山包就到了!”尽管有同伴的一次次鼓励,我的步子依然越来越迟缓,几乎是一步一挨。看着一个个外国登山者从我身边轻快地走过,我的意志几乎都崩溃了,除了咬牙前进,别无选择…… 
  翻上了不知第多少个丘陵之后,我终于清晰地看到了绒布冰川末端——冰塔林! 
  记得2004年,我到加拿大时曾经专程去看过北美的哥伦比亚冰川。记得那里的冰川末端是巨大的冰舌,就像是从山脉之间奔涌而下的洪水被瞬间凝固。我们站在冰舌上,导游告诉我们落在那里冰川上的一片雪花要经过一百六十年的挤压才能重新化作水滴流入河流。至今无法忘记导游的生动讲解,无法忘记那一片雪花的生命历程。 
  而前几年在四川海螺沟看到的冰川却又是另外一幅景象。从半山腰热气腾腾的温泉转过几个弯,竟然就到了冰川的末端。浓云重霭中,巨大的冰块夹杂着沙石汇成一条冰河,就像是初冬时节黄河的凌汛。 
  而珠峰绒布冰川的冰塔林却又是我完全意想不到的景致。一片灰沉沉的山谷中,冰塔林像山谷里列队的一排排战士,矗立在乱石丛中,高的大约有十几米,矮的只有一两米,在阳光的照射下一律泛着近乎浅蓝的光芒,整齐而高傲,冷冷地打量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在珠峰这个世界之巅,就连冰塔林也充满了王者气质! 
  我看了看脚下的路,走到冰塔林里面恐怕至少还要一公里。而此时,我已经精疲力竭了。为了保证能够走回营地,我们决定今天暂时不到冰塔林里面,就在原地休息,然后返程。 
  找到一块背风的大石头,靠在上面休息。我已经完全不顾皮肤的伤害,摘下帽子,仰着头,眯着眼,让温暖的阳光平缓我疲惫的神经。就这样靠着靠着,有一会儿我竟然在耳畔的风声中睡了过去。 
  半个多小时过去,我终于恢复了一点体力,和同伴分享了一块压缩饼干,喝了些水。 
  两点钟,我们开始返程。别看回程是降低海拔的过程,但是依然要翻过一个个小小的丘陵。没走多远,好像恢复的体力又耗光了,脚步又沉重麻木起来…… 
  终于看到营地了!我们决定最后休息一次,一鼓作气走回去。坐在大石头上,我闭上眼睛想放松一下,没想到竟然又坐着睡了过去。同伴赶紧唤醒我,连拖带拽地不让我再休息,一路把我“扯”回营地。 
  进了帐篷,我靠坐在铁架子床沿上,大脑已经基本空白。留在营地的记者关切地来询问,我只摆摆手,已经没有力气说话了。心中只剩下一个念头,二本营尚且如此吃力,再往上行进可怎么办呢?



2005年4月29日:买“厕”记

   心灵驿动:厕所!厕所!我的梦想! 
  刚到珠峰大本营的时候,每天除了与可恶的高山头痛斗争外,就是为了如厕的事发愁。因为我住的测量营地只有我一个女性,而且大本营的河滩上天高地阔,走出好远都是“一马平川”…… 
  然而,在山上没过几天,我就发现,外国登山者的营地上有一种看起来很奇特的帐篷,一人多高,一米见方,搭建的方式和普通帐篷没什么区别,也是四面固定,但好像只能容一个人坐在里面的样子。后来问了才知道,这是移动厕所。大部分的外国探险者营地都给女士配备了这种厕所。但是所有的中国营地上,一个移动厕所也没有。 
  在离我们不远的印度营地边上,这种厕所一字排开摆了十个。我奇怪地问和他们相邻的中科院营地的专家,印度人为什么搭这么多厕所啊?他们告诉我印度营地一共有十个女兵,一人一个厕所。 
  哇!听得我眼睛都直了,多么幸福的印度女兵啊!相比之下,我们……呜呜……连水都不敢喝。每天远远地一看到印度女兵们幸福地去厕所,我就在心里想,要是能中途下山办事,我一定要买一个厕所带上去。 
  当然这种奢侈品在珠峰脚下的协格尔镇是绝对不可能买到的,“但是日喀则可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啊……”所以我昨天路上就开始憧憬着买移动厕所了。 
  今天一早,两位师傅继续寻找修车配件,我也吃过早饭就出动了——寻找移动厕所。日喀则的户外用品专卖店还真不少,我们旅馆的附近就有好几个。我先找到一家我认为是附近最大的一家专卖店,冲进去兴高采烈地问售货员:“小妹,有移动厕所卖吗?” 
  “啥?” 
  显然售货员对这个词相当陌生,我赶紧重复一遍,还加上手语,一边笔划一边解释:“移动厕所,户外用的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