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沃轩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血沃轩辕- 第1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屠城!”

屠城!

是的,屠城!

热兰遮堡做为荷兰殖民者的历史,将不复存在;热兰遮堡做为台湾耻辱的象征,见毁于灰烬之中,热兰遮堡做为大明武力收复国土的开始,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大明崇祯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台湾重回大明版图!

历史见证了这一切,但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

“崇祯十三年八月十一,忠勇武英王朱由斌以常州总兵钟建为伐罪军总帅,以战船三百六十,江南军精锐六千兵发台湾。海战尽歼荷逆战舰,九月初九推抵热兰遮堡。

九月二十八日,荷逆屠堡内大明子民,伐罪军攻城,荷逆猖獗,于堡同焚。钟建以军救之,竟无一生还者……”

——《江南军战史·钟建》

台湾重新回到了大明的版图,但伐罪军的步伐却并没有停止下来,此时的总帅钟建,又把目光投到了另一块大明的领土:

——蚝镜!

……

而就在江南军远征,顺利收复台湾,并将目光投向了蚝镜的时候,接到报告的崇祯,已经没有精力再去管这件事了,因为一场大战,一场决定大明王朝运命的决战,松锦决战即将爆发!

这场决定大明王朝命运的决战,是由皇太极发起的。自从天启初年袁崇焕构筑宁、锦防线,迫使当时的后金兵不得长驱直进,在大、小凌河之间徘徊不前长达十余年,严重阻碍了清朝同明朝的争衡。皇太极曾屡次企图打破明军的防御,但没有成功。

他获得的惟一战果是在天聪五年围攻下大凌河城,便再没有取得尺寸进展。锦州与宁远这两座如坚不可摧的堡垒横亘在清军通向山海关的辽西走廊的咽喉之地。这使皇太极喟然叹息,而莫可奈何。

但是,皇太极在其他战线取得了巨大胜利,他东征朝鲜,使之臣服;西讨强大的蒙古察哈尔部,使之俯首听命。皇太极以十余年的奋战使清军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

而这个时候的大明王朝正遭遇“三百年来未有之饥荒,父子相食”。民不聊生,铤而走险,纷纷揭竿而起,汇入到流寇的行列之中。大明王朝被李自成、张献忠等为领袖的贼军打得焦头烂额,难以喘息。

在关外,清兵咄咄逼人的进攻使它陷入深深的困境,只有勉强挣扎,却无还击之力。庞然大物的明朝内外交困,一天天垮下去,迅速走向没落,而整个形势对清政权空前有利。

满清谋臣们不禁欢呼:“今四方咸归,后患已绝,既无内顾之忧……试看南朝君臣将相,谁是敌手!”

皇太极正确地估量了明清双方的力量,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决心打破明清在辽西的长期僵持状态,对明的新的强大进攻就从首当其冲的锦州开始。崇祯十三年春,他采取第一个步骤,就是在义州筑城,屯田,积粮饷,作为向锦州进兵的基地,然后向锦州进逼!

而这时被崇祯委以重托的是蓟辽总督洪承畴,此时大明在辽东的统帅杨镐、袁应泰、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总兵张承胤、杜松、刘綎、满桂、赵率教、王宣、赵梦麟、马林等十五员名将都已死去,洪承畴俨然成为了明朝出朱由斌外最优秀的军事统帅。

清兵进居义州,筑城屯田时,锦州告急,已引起大明朝廷的严重警惕,及至逐步逼锦围锦,他们不禁感到惊慌。这时,他们才看清对方的战略意图,不仅要夺得锦州,还要谋取战略要地松山。有便紧急指令蓟辽总督洪承畴设计解围。

崇祯十三年五月上旬,洪承畴奉命出山海关,驻宁远,指挥各路兵马援锦。

而这个时候的吴三桂是援锦大将之一。洪承畴首先召集吴三桂和前屯卫总兵王廷臣、玉田总兵曹变蛟、蓟镇总兵白广恩,议破围锦之敌。

然后,洪承畴亲至锦州外围军事要地松山,相度地势,察看清军态势,感到明朝兵力尚嫌不足,请求增加兵力,应达十五万。

随后经朝廷阁臣会议,崇祯批准,同意增兵。于是,增调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山海关总兵马科等四员战将,各率所部援锦。加上前四总兵,共为八镇总兵,合兵力十万、马四万、骡一万。还不足十五万之数,朝廷又做了番努力,最大限度续增至十三万而止。令各镇总兵“刻期出关”,速会兵于宁远。

深知松锦决战重要性的江南总督,忠勇武英王朱由斌上书朝廷,并以密信于洪承畴,愿出江南军五万驰援边关,自备粮草,不要朝廷一两银子,但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

朝廷的回答是江南亦是朝廷重镇,忠勇武英王和江南军当镇守此处云云,总之就是一句话死也不用江南军……

洪承畴的回信客气得许多,王爷的好意洪承畴心领了,可是朝廷已经下了严旨不用江南军,他洪承畴也没有办法……

两道谢绝让朱斌沉浸在了绝望之中,国家危亡到了这个地步,可崇祯却还是因为一己之私不肯用江南军。他的近卫看到王爷在院子里独坐了整整一个晚上,到了天明的时候,才发出了一声长长地叹息:

“大明之亡,由松锦之战开始……”

洪承畴的三个前任均战败而死,萨尔浒大战杨镐入狱被杀;沈辽大战统帅袁应泰兵败自杀;广宁大战经略熊廷弼传首九边。

而洪承畴接下解围锦州的任务后就考虑自己怎么办。杨镐之败的原因只有一个字:“分”。兵分东西南北四路,分进合击,没合起来;而努尔哈赤则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结果,杨镐大败。

这个教训对洪承畴来说太深刻了。所以,洪承畴不敢冒进,他采取了一条措施:“合”,把十三万军队集中起来,抱成一个团,这样皇太极就不能各个击破……

洪承畴率军从宁远出发,采取“建立饷道,步步为营,边战边进,解围锦州”的策略。但是,洪承畴军行动迟缓,从受命到出师已经数月;从宁远到松山约百里,其间拖拖延又数月。

等洪承畴兵到松山之后,设立大营,以图进取。起初,双方军队有过几次小规模的接触,明军得胜。洪承畴也很得意,但仍十分谨慎,不敢冒进。

皇太极接到清军初战失利,军报传到胜京。皇太极正患病,鼻子流血。他接到军报后,立即出发,用碗接着鼻血,骑马急进,星夜兼驰,来到前线。皇太极到松山后,没有休息,立即登山,视察形势。他见明军大众集前,后队颇弱。猛然省悟道:“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同样接到洪承畴捷报的朱斌,却没有一点高兴的样子,只是苦笑着说道:

“小胜何足为喜?洪承畴前军强劲,后侧空虚。若皇太极以轻骑抄其后翼,断其粮道,洪承畴和明军此番必败无疑!”

他当即派人以快骑送信于洪承畴,劝洪承畴以得胜之师,不待清军完成准备,即提前展开决战,并再信中再三提醒洪承畴防清兵偷袭明军后翼,打击粮道等等。

接到急信的洪承畴正在与部下召开军事会议,看了朱斌的来信,他以信示部下笑道:

“我做了整整十二年的督师,朱由斌又算得了什么?不过仗着运气好侥幸取得了几场胜利,现在居然来指挥于我……”

做为洪承畴部下八大镇将之一的吴三桂,却建议洪承畴多听听朱斌的意见,洪承畴却冷笑着没有接纳……

明军以步兵在松山城北和乳峰山之间设立七个营,以骑兵驻松山东、西、北三面,合步骑兵,号十三万,部署严整。

于是,皇太极将主力部队部署在松山与杏山间,乌欣河南山至海边,横截大路,绵亘驻营。并于锦州至海之间,掘三道大壕,各深八尺、宽丈余,包围松山明军,并切断其松山、杏山之间的联系。

皇太极之作战布署是,围锦打援,将原重点围困锦州的兵力,转移到重点打击援锦明军。这就由松山、锦州明军对清军的包围,转变为清军对明军的反包围,即将洪承畴率领的十三万大军,包围在松山一带,使锦州、松山、宁远,彼此孤立,无法互援。

他又果然如朱斌预料的那样,切断了明军粮道。洪承畴统率十三万大军的粮道被清军切断。这引起明军的恐慌。

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大军,环松山立营,图进解锦州之围,却退无回旋之地,自断与后方杏山、塔山、宁远等城的联络。尚未开战已使之陷于绝境。

在洪承畴的部下中,论战斗力以三桂的辽东兵为强悍善战。他率兵二万,按自己独特的治军办法进行组织:从中选出精锐骑兵一千,以五十骑为一队,共分二十队,每队又设一领骑官,共计二十名。

吴三桂把这二十名领骑官姓名分别书写在二十只竹签上,插在自己的靴筒上,遇到紧急情况,便信手从靴筒中取出一签,呼叫某领骑官,该领骑官即统领本骑队,跟随他冲突决阵。

年仅二十九岁的吴三桂统率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称得上明兵中一支精锐的部队。统帅洪承畴也认定,在自己所有统帅的将官中,只有吴三桂、白广恩、马科三员勇将可独当一面,其余五大镇将只有合力,不宜单独采取军事行动。

随着日子的一天天过去,决定大明王朝命运的这场生死大战,也正在一步步到来……

……

“王爷,最近这一段日子您一直愁眉不展,小心闷出病来。”在王府的黎风劝道:“我大明军队亦有十三万之众,况且洪承畴老成谋国,吴三桂骁勇善战,金虏未必就能占了便宜!”

“洪承畴坏就坏在老成上!”朱斌恨恨地道:“若我领兵当集中全部主力,对清兵展开不间断攻击,使其根本无法从容扎营,哎,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吴三桂勇是勇,又有谋略,可靠他一人能成得了什么事?可惜了那十三万大军了,这是我大明的最后一点命根子了啊……”

“捷报!捷报!台湾大捷!台湾大捷!”

正在这时忽然王府外响起高喊,把王府内外的人都给吸引了过来。只见一名兵士满面尘土,几乎是跌跌撞撞地冲了进了王府,一见朱斌,大声道:

“台湾大捷!常州总兵,伐罪军统帅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