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 创作随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 创作随笔-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情。我更多地关注他们在走向新生活过程中的艰辛与痛革,而不仅仅是到达彼岸后的大欢
乐。我同时认为,文学的“先进”不是因为描写了“先进”的生活,而是对特定历史进程中
的人类活动作了准确而深刻的描绘。发达国家未必有发达的文学,而落后国家的文学未必就
是落后的——拉丁美洲可以再次作证。

    我们看到,出现了一些新的概念化或理论化倾向的作品,而且博得了一些新理论“权
威”的高度赞扬。某些批评已经不顾及生活实际上是怎个样子,而是看作品是否符合自己宣
扬的理论观念。那么,我们只能又看到了一些新的“高大全”——穿了一身牛仔服的“高大
全”或披了一身道袍的“高大全”,要不就是永远划不好圆圈的“高大全”。

    而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中不同人的生活到底怎样,这正是文学应该探求的。他们类似或
不同的思想、欲望、行为、心理、感情、激情、欢乐、沉沦、痛苦、局限、缺陷;他们与社
会或自然环境的矛盾;与周围其他人的矛盾;自身的矛盾;等等。我们会发现十恶不赦的坏
蛋不是很多,但“完人”几乎没有。这就是实际生活中的人。他们不可能超越历史、社会现
实和个人的种种局限。

    正因为如此,我们前面谈论的高加林们当时就只能是那样,而不会按某些批评所要求的
那样。以后,既不是作家的原因,也不是批评家的原因,仍然是因为社会生活发展的原因,
千千万万的高加林们还要离开土地,而且可能再不返回,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他们中的大
多数人和土地的感情也仍然只能是惋惜地告别而不会无情地斩断。在第二部开始写作之前,
根据新的《不可避免的》结构调整,还需要补充新的素材。首先是大学的环境,因为这一部
要写到大学生活。尽管我也有过大学生活,而且也熟悉其间的一般性情况,但要具体进入艺
术描写,就要有一个较为确定的环境,这样会更方便一些。决定采访西北工业大学。这所大
学和孙兰香将要上的大学性质基本一致——有关航空航天的专业性大学。如果不是时间限
制,还打算随实习的学生去四川西昌或甘肃酒泉的国家卫星发射中心去采访。在一群男女大
学生朋友的帮助下,我尽量在短时间内熟悉了这个大学的基本情况。教学,生活起居,课程
安排,各种场所的方位、格局,相互间的距离,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活动全过程等等。然后和
他们交流思想,涉及学习、生活、理想、恋爱以及有关他们的现实和未来的种种问题。将一
切搜索到的材料统统夹在笔记本里,其中甚至有课程表和饭菜安排表。加上原有的资料,立
刻建立起一个有关大学情况的材料袋。直到我感觉能自由地描写这里的环境和生活时才结束
了这次紧张的采访。另一个关疼的问题是,第二部一开始就要直接捞省委书记的生活。这一
级领导干部我以前只是皮毛地接触过,深交的人很少,或者说基本没有。我较为熟悉的是地
县乡镇及农村的各级头面人物。省委这一级领导人的一般性生活对公众来说已有相当的“神
秘”性。通常的工作和社会活动环境我可以为他们“设计”,但他们的家庭环境和生活起居
我无法靠想象来解决。

    必须想办法最少到一个这样的人家走一走,以便在描写他们的时候有一种感性的依据。

    省委大院警备森严,作为一个普通人怎么可能去随便“串门”?但我一定得串这次门。
如果不能正面踏进家门,用“特工”方式也得进行这次“刺探”。当然,要尽量避免任何
“不道德”行为。马上开始在外围寻找能通向这个大院的熟人关系。

    终于在文学圈里找到了一位女士,她由于父母的关系和省委书记一家人很熟。省委书记
我认识,但并不深交。

    不能正面去约见,这样,他会把你“固定”在他的客厅里,而你又无任何问题要他解
决,根本达不到熟悉他家庭环境的目的。最后,这位女士出主意说,等省委书记一家人外
出,只留保姆一人的时候,我们可以假装找省委书记而乘机在他家里“溜达”一圈。好主
意。于是,等这个机会一到来,我便和她“潜入”本省的“第一家庭”,开始了这次“惊
险”的“深入生活”活动。

    一切都很顺利。这位女士以省委书记家的熟人和常客的身分使保姆信任地领着我们“参
观”了这个家庭的角角落落,并向她询问了这个家庭日常生活的许许多多细节。

    估计主人快要回家的时候,我们便悄悄溜了出来。心里不由冒出了毛泽东的两句诗:世
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第二部第一稿的写作随即开始。

    这次换了地方,到黄土高原腹地中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县城去工作。正是三伏天,这里的
气候却特别凉爽。我在县武装部院子里的角落里找了一孔很小的土窑洞,阴凉得都有点沁人
肌肤,不得不每天生一小时火炉。三伏天生火炉可算奇迹——

    但这却是真的。工作规律在写第一部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许多方面习惯成了自然,不
必为一些形式上的小事而大费心机。

    心理状态异常紧张。因为我意识到,第二部对全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体力和精神都
竭力让其运转到极限,似乎像一个贪婪而没有人性的老板在压榨他的雇工,力图挤出他身上
的最后一滴血汗。从大战略上说,任何作战过程中的中间部分是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它是
胜败的关键。比如足球比赛,最艰难的争夺也在中场。在现代足球运动中,几乎所有的队都
把主要的力量投放在中场。如果中场部分是弱的,那么前锋即使有天才表演也常常抓不住致
胜的机会。

    长卷小说中的一种现象是,有特别辉煌的开卷和壮丽的结束,但中间部分却没有达到同
样的成绩,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给读者带来难言的遗憾。我个人觉得,天才作家肖洛霍夫的
《静静的顿河》似乎就有这种不满足。

    不管能否达到目的,我认识到,对于《平凡的世界》来说,第二部是桥梁,但不能成为
一种过渡。它更应该在正面展开尽可能宽阔的冲突,有些人物甚至在第二部就应基本完成他
们的“造像”。人物关系之间和人物自身的心理冲突大规模地交织在一起,其纷繁错综有点
“会战”的性质。好像一个人摆开好多摊象棋,不断调换角色和位置来下这些棋。在一片纷
乱中得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来进行。精心地组织“混乱”。审慎地挽结并梳理网
结。在大片的刈割中细致地“捡漏”。悉心地拦蓄后又瓷意汪洋般放脱。在一些令人望而生
畏的地方以更大的勇气投入。在一些上下都平坦的道路上故意为自己投置似乎不可逾越的障
碍。之后,经过巨大繁复劳动和精神折磨仍然能穿过去的地方,就可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成
果。

    体力在迅速下降,有时候累得连头也抬不起来。抽烟太多,胸脯隐隐作疼。眼睛发炎一
直未好,痛苦不堪。

    想到了锻炼。方式却过分极端,每天下午晚饭后去爬城对面那座最高的山,而且不走正
路,专门寻找了一条羊肠小道。山路崎岖,攀登相当吃力。这山被茂密丛林覆盖,也没有农
田,大热天不会有任何人出现在这里。于是一到半山腰的树丛中,就脱得赤条条只穿一件裤
衩,像非洲丛林里的土著生蕃。爬上山顶最高处的那一方平台,先抽一支烟,透过小树林望
一会儿县城街道上蚁群般走动的人,然后做一套自编的“体操”。如果当时有人发现太阳西
沉的时候,此地有个赤身裸体的家伙做出一些张牙舞爪的动作,一定会大吃一惊。

    下山回到宿舍,用先备好的一桶凉水冲洗完身子,再开始工作。这种锻炼方式在当时体
力不支的情况下,是十分有害的,它实际上加速了体力的崩溃。如此极端锻炼身体的方法是
过去从少年毛泽东那里受到的启发。记得十几岁时,就曾在暴雨雷电中一个人爬上山让瓢泼
大雨淋过自己,雷声和闪电几乎就在咫尺之间;也曾冒险从山顶几乎不择道路地狼奔豕窜冲
下来,以锻炼在危难瞬间思维和行动的敏捷与谐调,或者说选择生存的本领。没想到十几年
后竟然又作了这样一次类似的“少年狂”。第二部的初稿是在精神、精力最为饱满的状态下
完成的。这是一次消耗战。尤其对体力来说,几乎动用了所有的“库存”。自我感觉要比第
一部好。这是一个很大的安慰。这时候,才感到踏入了创作生涯的一个新阶段。《人生》对
自己的笼罩真正散淡下来,似乎已是一个遥远的事件。

    身体的变化是十分明显的。不用照镜子也知道苍老了许多。走路的速度力不从心;饭量
也减少了不少。右边的眼睛仍然在发炎,难受得令人发狂。医生认为是思维长期集中焦虑而
造成的,建议我停止工作和阅读。无法接受这个忠告。

    倏忽间明白,所谓的“青年时代”就在这瞬间不知不觉地永远结束了。想起了叶赛宁伤
感的诗句:“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金黄色的落叶堆满我心间,我已经再不是青春
少年……”突然接到中国作家协会的通知,让我三四月间出访西德。这期间正是我准备休整
的空档时间,因此很乐意进行这个别致的活动。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国内,因此有许多个人的
“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穿西装等等。

    四德的访问使我大开眼界,感觉似乎置身于另外一个星球的生活。思维的许多疆界被打
破了,二十多天里,几乎跑了所有重要的大城市和一些著名的小地方,并且穿过冷战时期东
西的界标“柏林墙”到东柏林去玩了一天。

    作为一个有独立人生观的人,我对所看到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