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高启明- 第4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所以要成立这个天地会,”叶雨茗继续阐述他的想法,“是把它作为一个不太官方的中介机构。除了负责发放种苗,回收产品,还可以对当地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这样逐步培养起一批对我们的种子和技术十分依赖的农户。通过他们在逐步把我们的农业影响力扩散到全县。”

    “这个天地会主要是针对小土地所有者的吧。”吴南海说,“大地主们呢?这些人掌握更多的土地和人力,既然不搞土改就不能把他们忽视掉。”

    “对于地主,另有另一种利益更大的可选择的方式,就是合作建立农作物加工厂、食品加工厂。那么多的鸡蛋和家禽收购后,建立加工厂的工作就是非常紧迫的。单kao农业部和轻工业部自己来,发展实在过慢。把一些有实力的地主拉近来,提供人力物力,发展起来就快速的多。”

    众人都点头称是,认为这个方案可行。穿越集团总不能事事都亲力亲为,推广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业大跃进也是极有好处的。

    吴南海说:“总体感觉不错,还可以再细化一下。再进行逐步推广。”

    于是农委会又成立了“农委会互助组筹办领导小组”,吴南海当了组长,叶雨茗当秘书长。

    第二天,在执委会的统一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营造千亩高产田”运动开始了。这项计划准备将农庄直接控制的田地中将高产、稳产田扩大到水田一千亩,旱田五百亩的规模。

    要让农田高产稳产,核心就是水利工程。燕雀志因为是学水文水利出身,担任了此次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的总指挥之责。他带着自己的几个学生,先行带着测量器具先期到了工地,开始测量工作。

    吴南海和法石禄带着人到工地现场搭建起了个临时工棚作为指挥部。指挥部就设在离河畔半公里的一座土丘上。这里有一小片树林,在树下办公比较凉快。吴南海还把初晴也带来了,专门伺候起居。这会这少女正在风炉上烧水沏茶。

    一会,折叠桌上就摆上了真正的大明钧窑瓷茶盏,新茶的香味漂浮在空中。

    “可惜没有冰红茶。”燕雀志把测绘设备都架设好,想起了当年常喝的瓶装红茶。

    “老爷喝不惯的话,农庄里有格瓦斯,还有红茶菌,我马上就回去取。”初晴十分殷勤。

    “算了,拿来也是热乎乎的了。”燕雀志摇摇头。

    初晴说:“这里有泉水,瓶子泡在水里就凉了。”

    “不用这样麻烦――”燕雀志有些手足无措了,被一个年轻女孩子无微不至的伺候,他还真没享受过。

    “我这就去取。”初晴退后一步,快步跑下山丘去了。

    “南海,你这过得是什么日子啊,简直是地主……”

    吴南海赶紧打断了他的感慨――这么下去自己迟早要成男性公敌了:

    “说说规划的事情吧”

    “说实在的。”燕雀志说,“现在搞水利工程其实不到时候。”

    吴南海不解:“为什么?”

    “水文气象资料不足。”燕雀志说。

    虽然天气状况记录和简单的天气预测从D日之后就一直在进行,但是穿越集团有意识的搜集本地的水文、气象资料的工作是从1628年的秋末才开始的。到现在还不满一年。本时空的临高年均气温、湿度、降水量、日照时间……还包括文澜河的流量,都没有确切的数据。而搞水利建设,这些都是基础资料。

    “用20世纪的资料不行吗?”

    “误差还蛮大的。”燕雀志翻开随身带来的一本厚厚的1925…1949年临高水文志,“这是离本时空最近的科学系统的水文记录――有三百年的间隔,三百年的气候变化虽然不至于沧海桑田,但是有几度的温差就足够对气候有极大的影响了。”

    最大的问题就是气温不对。临高在20世纪,冬季的极端最低温度也没有低过10℃,但是在本时空,燕雀志却记录到了连续一周3~5℃的气温。不过比起雷州半岛万历末年还下过雪这个事实,临高没有霜冻就算不错的了。这个明末的小冰河期真不是盖得。外商委的人去澳门做买卖的时候看到澳门有人穿羊皮袍子的。

    温度偏低气温偏低的话,降水量就会偏少。根据史籍,临高在明清时代,大体上十年一次大旱,五年一次小旱,而且临高的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五月到十月,冬春是几乎几乎滴雨不下的旱季。明显的旱雨季交替对抗旱排涝的要求较高。

    燕雀志没法根据不到一年的简单记录来推测水利建设中关键的几个数据:年降水量、最大降水量、最长无雨期等数据。

    “现在只好按照20世纪的临高水文记录,再根据小冰河期的一般情况进行推测了。”燕雀志说,“要是有数学模型的话大致可以推算出现在的水文情况――可惜我没有。”

    “临高农业的瓶颈就在水利上。旱也好,涝也好,水利修得好都没问题。这里什么都没有,太可惜了。”法石禄蹲在小土坡上,望着河畔这一大片即将开辟为新的高产田的荒芜土地。

    临高这地方,日照充分,降水量足。对粮食种植来说是很有利的条件。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每到春季播种cha秧的时候常常滴雨不下,缺水严重。而夏季则十年九涝。大大影响了粮食产量。文澜河近在咫尺,水量也够大,然而在整个古代,临高县除了极少数地方之外,没有任何水利设施,只有个别田主采用水车提灌,自己开挖简单的小引水渠。

    “还是小农经济力量太薄弱了吧。”吴南海说。

    “可以这么说。”燕雀志点头,“修水利工程投入之大不是一般的农民单干能办成的。就是临高最大的地主也办不到。”燕雀志印象当中听搞过水利工程建设的前辈说过,哪怕是只是村一级的简单的水利灌溉渠,农闲动工的时候都要征发好几百壮劳力上工地。稍微大一些的工程,都要全县调动人力,在没有工程机械的年代,一个水利工程动用几千人是很常见的事情。

    这对地处偏僻,人口偏少的临高来说显然是办不到的。穿越集团如果不是掌握了足够多的劳动力人口和工程机械,搞这样的千亩高产稳产田也是痴人说梦。

    吴南海准备建设高产田的地方是在一片叫“美台洋”的河畔荒地上,足有五六千亩土地。这种临近大河的平坦空旷的土地,当地叫做“田洋”,除了沿河是砂土外多数有机质丰富的砖红壤,引水灌溉方便,是很好的农业用地。临高历史上的主要粮食产区就是在县城北部的所谓四大“田洋”:博厚、调俗、波莲和加来。此时这四大田洋已经有了一定的开发,不过荒地还是很多。

    吴南海虽然没有水文资料可查,但是从漫水线、砂土分布和植被情况也知道,美台洋的大部分区域在文澜河水位最高的季节里也不会被水淹没。在这里开发高产田是比较安全的。

    农委会之所以看中美台洋,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这里是一片荒芜的,没有田地,也没有村落分布,收购起来容易――不管是吴南海还是邬徳,都不打算在古代搞拆迁征地工作。这种事情很难处理好,闹不好还会激起民怨。!

正文【分卷阅读】 第一百六十节 低产田

    吴南海几个月前没费什么事就从县衙手里以极廉价的价格就把这块土地买了下来至于为什么这么一大片kao近大河的土地居然无人耕种,农委会以为是当地土地多,缺劳动力。然而王田听说“首长们”买了这块地,赶紧跑来告诉吴南海:这买卖做亏了!

    这块地其实一直有福建来得射耕人开荒的,但是总是种了一两年就抛弃土地走了。

    “产量太低了。”王田说,“费心竭力的种稻子,一亩单产收七八十来斤,伺候的不好的,连这个数都达不到。种植两造只能收不到二百斤稻谷,连填肚子都不够。”

    “七八十斤?”吴南海几乎是震惊了。七八十斤只是干谷,去皮之后还要损失二三成。古代的农业生产水平不高他是知道的,但是就他目前掌握的情况来说,文澜河两岸的一般稻田,只要能保证灌溉,一造亩产三百斤还是做得到的。

    “老爷有所不知,”王田说,“本地种地很不容易:不下雨天旱,连着三天下雨马上就涝。不过美台洋就算不旱不涝,种稻子也收不了许多。”

    吴南海对这个现象感到奇怪,但是因为一时间无力开发,也就没有再深入的调查下去。为了不让大面积的土地抛荒,他让农工们在这片土地上粗放种植了一些用来作青贮饲料的豆科作物和绿肥,有些是他从另一个时空带来的,有的则是远程勘探队找来得。结果是相当的惨淡,除了苜蓿的产量勉强还行之外,豆科作物几乎全军覆没。

    “看起来这块土地严重缺磷。要做土壤改良。”

    “所以低产很可能是土壤环境有问题。”法石禄听了他的描述说,“我们对美台洋的土质、墒情都没仔细调查过。

    “会不会土壤的酸碱度数值偏高?”

    法石禄说:“有可能。既然是搞高产稳产田,就牵涉到改良土壤的问题。”

    他在地上上随意撮起些土来:端详了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临高的土壤应该和江西广东的主要土壤类型一致,以砖红壤为主。这样的话,改良起来还相对容易些,石灰就能搞定。要是碱性土,就得找石膏了。”

    他稍微搓了搓:“这种红壤是玄武岩发育而成的,再加上历年河水从上游冲刷下来的砂土。总得来说沙质比较重,不过对水稻田来说问题不大。”

    正说着话,初晴回来了,她提了一个大篮子,里面装满了瓶装的格瓦斯和红茶菌饮料。

    “食堂里已经没货了,我直接去食品厂拿得。”初晴笑着说,“我先用水浸凉下。”说着提着篮子往坡下的一道溪水边过去了。

    这两种饮料已经在食品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