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制砖瓦的工序是相当烦琐的,首先要把生土开采出来――也就是不含有机质的粘土,将生土晒干、碾碎,加水之后再反复碾踏,做成熟土,再制成砖坯。砖坯不能直接入窑去烧,水分太多的话会直接在窑里烧裂变形,所以还得阴干十天半月,阴干期间不能见太阳,不能有强风,更不能遇到寒冷,所以常规情况下冬季是不能烧砖瓦的。阴干之后的砖坯才能入窑烧制。
如果让穿越者们自己去制砖烧砖,很难想像生产效率的问题,不过穿越者们有一台联合制砖机,用一台锅驼机进行驱动,制砖坯效率就仅仅在于他们能开采出多少生土了。
梅晚嫌土圆窑的生产效率太低,而且装窑需要熟练的老师傅才干得了,不是他们这些看说明书的生手能做得。好在这里有大量现成的砖可用,就开工建造了一座16孔的轮窑。
轮窑是一种“洋窑”,当然比起更先进的遂道窑之类的现代化砖窑它已经是很落后了,但在这个时空绝对是一种先进的事物。
它是一种连续生产窑,可以同时装坯、出砖、清扫。窑由很多互相连通的小室组成,如同一条环形的遂道,四周有许多窑门,所有的烟道都和窑中心的总烟道连接。燃料则是从窑顶的加料孔加入的。轮窑工作的时候分为:干燥、预热、煅烧和冷却四个工作带。一个16室的窑,第一室在出砖、第十六室已经在清扫,第十五室同时在装坯,接着第二室就刻意出砖,第一室进行清扫,第十六室内可以装坯了。一旦点火就可以不间断的二十四小时连续生产,在工作效率和热能利用上都是传统窑望尘莫及的。一个普通的轮窑,一年可出砖瓦五千多万块。
为了不浪费时间,在安装机械和建造轮窑的同时,梅晚决定先把已经阴干的那些砖瓦坯都烧出来,不过土窑的砖坯装窑是个技术活,无论是穿越者还是劳工谁也没干过。消息传回执委会,情报资料组的罗铎再次发挥了他两脚字典的功能,很快从电脑硬盘里找到了一本1958年出的《土法制砖瓦》的小册子的电子版,不到一小时,这本打印出来的小书就被火速送到了窑上,劳工们惊讶的看到这位“海贼匠人”用一本书在指导他们怎么装窑――这可是只有老师傅才知道的秘密!
砖窑附近有大批的茅草地,梅晚询问了过去在砖窑打过散工的劳工才知道这是作为燃料特意种的,土窑用这样的“软柴”才能烧得好,硬柴火力太猛,不容易控制火头。这些燃料,自然也被穿越众毫不客气的利用上了。
土窑在烧砖的时候,梅晚指挥着劳工队,不断的割草、挖土,草捆和土堆都堆得老高老高。有些俘虏觉得海贼们多半是要把他们劳作至死了――这么多的土,不吃不睡也用不完。
当锅驼机调整完毕,突突的冒起了黑烟,飞轮转动着,带动联合制砖机运转起来的时候,俘虏们只看见成堆的熟土被倒进那个钢铁的大开口里,许多铁件眼花缭乱的上下起伏轰鸣着,接着就看到平整的土坯象被施了法术一样,被整齐的切成了整板整板的砖坯!就算是最熟练的制砖师傅,也不能做得这么快!所有人都傻眼了――海贼们什么都会!而且他们造起东西来的速度,根本不是凡人的力量可以做到的,有些人干脆害怕的跪在轰鸣的机器前连连磕头了。
“磕什么头,快去运料!”梅晚对着发呆的林兴吼叫着。
“知道了!首长。”这个称呼不知道是哪个吃饱了没事干的人教给他的,他现在见穿越众就叫首长。
“干活!干活!”他卖力的挥舞着棍子,“去运土,快点,动作慢的都给丢那铁口里去!”
这种恐吓比他的棍子有效的多,每个俘虏都对这机器产生了迷信般的恐怖,个个都十分卖力的去干活了,生怕干得慢了真给丢机器口里去――这种东西怕是要用活人作祭品吧?
制出来的砖坯,被手推车拉到堆料场上,原本的阴干棚都腾空了,正好用来堆这些新制的砖坯,所有的砖都是按照过去的八五砖标准制造的。
显然,机器的生产速度大大超越了这个时代,还没到晚上,临高烧砖匠人准备用好几个月的熟土都被消耗殆尽了,机器只好暂时停了下来。
要建造轮窑,梅晚的另外一个任务就是要造出水泥来。对他来说,水泥就是打个电话叫人送货的事情。即使D日之后用到的水泥也都是从原来的时空带来的。现在要从头开始制造他就完全没概念了。梅晚知道这世界上有土水泥这么回事,但是怎么造,造出来能有什么样的性能就不清楚了。
在现代社会,水泥工业已经成为一种高度专业化,机械化的大生产,它涉及到许多特殊的大型专用设备,如破碎机、回转窑、球磨机等等。复制这样的大型设备对穿越者来说太奢侈了,即使买来现成的设备安装,这类巨型设备也不是他们的能力可以搞定的。
第二卷 新世界【分卷阅读】 第三十九 水泥
王洛宾采购过一整套立窑法生产水泥的小水泥设备,不过这套设备运转起来需要使用大量的煤,而穿越者们暂时还没有煤。
其他水泥所需要的原料,如粘土、石灰、石膏在当地都有所发现,这个砖窑的取土场的粘土本身含沙量少,土质偏红――含铁质高,很适合烧水泥。石灰的话,虽然博铺那边用贝壳蛎房烧出来的石灰碳酸钙含量偏低,但是取土坑附近也能找到白垩土的矿层,石膏暂时在附近还没有发现,不过加不加石膏问题不大。
王洛宾考虑过再三之后,决定暂时不安装对温度和原材料都有一定要求的成套设备,而是因陋就简的烧制一种代水泥来满足目前的施工需求。这种代水泥又叫做“人工火山灰水泥”,有的地方过去农村也烧过。它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流程,简单的说,就是把烧成的砖瓦或者陶器破碎碾细,也可以直接将石灰和粘土放在窑内煅烧。这种代水泥的工序极简单,煅烧温度600-800摄氏度就可以,比烧制硅酸盐水泥所需要的1450摄氏度低得多。性能大致和最古老的“火山灰水泥”类似。云南的滇越铁路就是用这种水泥修筑的,抗战期间广泛用于西南大后方的基础建设。
王洛宾只是知道有这个东西,是不是能用还不了解。所以先叫人把砖场里烧好的红砖取一批过来做实验。劳工们用手工一一敲碎把砖头敲成小块,磨细的工作原来打算用人力或者马力牵引石碾的――他们在百仞滩的采石场找到了不少大大小小的石碾――运行了一小时后发觉效率实在低得可怕:才碾了10公斤。
碾细过筛之后,王洛宾把这些粉末和石灰混合,然后加水拌匀,在建筑组的众目睽睽之下,这些混合物被用来砌一堵墙。大家都很兴奋,想亲眼看看这个传说中的代水泥是不是真得有效。
干结之后证明这种烧粘土的代水泥完全可用。当然不能和真正的硅酸盐水泥相比,但是可以用来作为建筑材料的黏合剂,甚至能制造强度要求不大的混凝土。
这个发现令所有人振奋。连砸砖头的泥水匠赵五都是一脸兴奋的神情――他做泥水匠十几年了,砌墙造屋,都是黄土、石灰和水拌匀了作黏合。最考究的,也不过是加了糯米汁的灰泥,这群人竟然用砖头碾粉就做出来可以把砖头牢牢黏合在一起的灰泥!这太超乎他的想像了,他们真得是海贼么?这一招可得记着。因为学到了这手,甚至有点高兴自己被俘了。
水泥是穿越者们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件现代工业产品,虽然它还不是太合格。但是对穿越者的建设来说这是关键的一步,水泥可是现代建筑的基本原料。
不过碾磨的效率还是太低了,按这个水平,24小时不断的碾磨产量也只有240公斤,低得不值一提。
机械组的人研究之后,制造出了一台简易的自动碾磨机。他们用了二个从百仞滩采石场找来的石碾,做了一个电动的双碾,用穿心轴连接于立轴上,立轴上装有轴承,以减轻转动时候的阻力,用一个安有甩轮的摇动架通过铁链带动伞形齿轮,使石碾运转。
但是加料和筛料还是手工操作,不仅效率差,而且容易搞成尘肺――这是个很麻烦的职业病,几乎没救得。虽然干这些活的都是俘虏的土著,但是劳动力对穿越者来说也是一种财富。展无涯就带着几个机械组员研究了一番,在伞形齿轮上加了一个木轮,用皮带带动一个筛粮食用的风车罗,物料由立轴顶端的漏斗加入,碾出的粉料由坡道自动流下,落入风车罗,利用风力将粗细粒分开,粗粒由坡道旁的输送料斗重新送回到石碾上面的漏斗,再次入碾子碾细。这套铁木石合作的土装置每天能粉碎差不多1吨的碎砖料。
有了水泥,砌造轮窑还需要耐火砖。耐火砖是现代工业的基石之一,没有这个东西,不用说轮窑、水泥窑,连未来的高炉都没指望。幸好临高本地就出产耐火材料。穿越者们从砖窑附近找到了烧制耐火砖的氧化铝和氧化硅,很容易的烧出了耐火砖。
有了耐火砖和水泥,修建一座轮窑在建筑组的手里就是手到擒来了,几天以后,轮窑的砖红色烟囱第一次向空中喷吐出浓厚的黑烟。
“靠,真是太美了。”有人在喃喃自语。穿越者们的眼神中露出了沉醉的神情,过去被大家所厌恶的,象征着落后、污染的景象,现在却被穿越者们视为最美的事物,王洛宾看着那烟雾,多少有点明白为什么当年伟大领袖对北京的古城墙一点都不看重,说拆就拆。却发出了“北京的烟囱要象树林一样密集”的豪言壮语了――古城墙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东西,而当时稀缺的现代工业才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标志。
此时这座轮窑的砖红色烟囱昂然的树立在文澜江畔的青山绿水间,对穿越者来说没有任何的违和感,宣告着穿越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