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古人怎么看待这问题呢?我们多次提到过唐英。唐英有这样一句话,他说:〃仿旧须宗雅则,肇新亦有渊源〃。唐英是雍正、乾隆时期的仿古第一高手。今天我们有很多文物都是那个时候的仿品。他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即使是仿古你必须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不是你自己定的,是历史已经定好的,你不能超出这个框架;那么,即使你创新,你应该也有一个渊源的延续,你哪来。那么,大量的人那东西就没地儿来,从外星来的。那一看就是假的。
历史的法则就是历史的局限。什么时候文化一定是在一个大的框架之内。比如,唐代的文化,它是一个张扬型的文化;宋代是一个收敛型的文化;元代是一个粗犷型的文化;明代是一个热烈型的文化;清代是一个华丽型的文化。它的大的框架是历史上已经定好的,不由我们个人的意愿而改变。所以,你不要认为,你捧着一个〃妖怪〃就是天大的好事。大量的人在这种〃妖怪〃的环境中执迷不悟。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
我在一个老板家里、办公室里全是这个东西。也很奇怪,那臆造的〃文物〃全上他们家去了。一进去我就想起《西游记》来了,里头全是〃妖怪〃。
【结束语】
中国陶瓷的魅力早在北宋就备受朝野关注,文人在生活中观察并发现了陶瓷之美,官方遂予以确认,并极力推广。中国美学的第一次高峰在此时迅速形成。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以及广布民间的磁州、耀州、龙泉、景德镇、吉州、建窑等窑系将陶瓷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影响后世整整1000年。
1000年来陶瓷在文人和工匠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发展、完善。元代以后,景德镇作为瓷都声名显赫。青花、釉里红、颜色釉、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以及惟妙惟肖的仿生瓷应运而生,装点古人的生活。至此,陶瓷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须。文人赋予了它思想,工匠赋予了它生命。这个原本仅与生活相关的器物竟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陶瓷无疑是中华民族最美丽的瑰宝。它包含着我们先人的智慧和勤劳,它包含着我们先人的认知和向往。
国人对陶瓷的亲近感与生俱来。时值国泰民安,收藏热再度兴起绝非偶然。传统文化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教会了国人怎样去尊重文化,善待文化。今天,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接受并享受这迟来的愉悦,把美不胜收的陶瓷放在了一个历史上从未置放过的高度。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成熟的体现。
我们感谢陶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