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阏饷茨昵幔裁床荒苣兀俊蔽蚁不杜俑实住!癗omoney(没钱)!”他摊开双手干脆利落地打住了我的提问。说这话时, 他那略带血丝的眼中闪过一缕淡淡的忧伤。在以后相处的许许多多的日子里,我发现这缕忧伤始终伴随着年轻的纳扎尔。眼前的纳扎尔看上去比我的年龄还要大,我们猜他足有30 岁。可一问,人家实际年龄只有二十四五岁。我见过的许多阿富汗人和巴基斯坦人一样,其外表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要大出不少。因此,以后凡是遇上需要猜对方年龄时,我便把他们的外表年龄减去几岁,甚至十几岁。纳扎尔很结实,强壮的胸大肌把黑色的短袖T 恤衫撑得紧紧的,绝对属于141 / 185 时下都市里青春少女们喜欢的那种健康男士。相比之下,我和孙浩这种白面书生显得有些弱不禁风。据纳扎尔说,他从小时候起就开始坚持练拳击和泰拳,对中国“功夫”也非常喜欢。尽管如此,我们从以后的接触中发现,纳扎尔经常显出十分疲惫的样子。他坦白地告诉我,他每天要在网吧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平时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去做兼职的健身教练,工作很劳累。“你何苦让自己每天都这么累呢?”我实在有些不解。“没办法,我得养活全家。”纳扎尔的话让我吃惊不小。原来,纳扎尔一个月拼死拼活工作的收入大约10000 多卢比(约合1200 多元人民币),要养10 多口人。据说他的收入在当地已算是高工资的水平。因为当地市民每月的普通收入一般约为3000 卢比。然而,纳扎尔这10000 卢比却是他们全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难怪纳扎尔的午饭和晚饭通常就是一袋方便面,或是一张大饼。“现在的生活比过去的难民生活强多了。”看到我们吃惊的样子,纳扎尔反而这样说。纳扎尔告诉我们,20 多年前,为了躲避前苏联的入侵,他们全家从喀布尔逃到了白沙瓦,在纳塞尔·巴难民营里一住就是10 多年。那时候,他们的生活很苦,吃住都没有着落。经过家人多年的辛苦奋斗,加上有亲戚朋友的接济,他们全家人终于在几年前告别了难民营,搬入了白沙瓦近郊的一个阿富汗人居住区。现在他家还租上了房子,总算过起了正常的生活。以后我在采访中了解到, 在白沙瓦100 多万阿富汗人当中,有不少人家都和纳扎尔家有相似的经历。和许多阿富汗人一样,纳扎尔有着很强的家族意识和责任感。他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到国外去找一份薪水高的工作,让全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彼此混熟142 / 185 以后,我们告诉纳扎尔,像他这样精通电脑、又懂英语的人,在中国的收入比他现在要高出两三倍。纳扎尔对我们的话很认真,曾多次询问我们“有没有路子”, 希望能帮助他到中国去找工作。战争爆发的第二天,我们到网吧发稿时,发现纳扎尔较平日快乐一些。我问他对战争的看法,他悄悄凑过来在我耳边说:“我支持战争,支持打塔利班。”我当时还以为自己听错了,连忙让他再重复一遍。他毫不犹豫地重复一遍后告诉我, 塔利班的统治使阿富汗变得更加贫穷落后,要想改变当前的局面,就必须进行彻底的变革。“否则阿富汗没有希望,阿富汗百姓没有幸福。”讲这话时,纳扎尔俨然像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纳扎尔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些他小时候的事情。那时还是在20 世纪70 年代, 前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前。他家住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家人的生活幸福平静。他说,那时的喀布尔是个美丽而现代的城市,号称“东方小巴黎”。市中心有许多楼房、市场,街上车来人往显得格外热闹。那时候,家人还经常带他去外国的使馆区看洋房和汽车,有时还会去喀布尔河边捕鱼、捉蜻蜓。“现在全变了。”纳扎尔伤感地说。后来,他听从阿富汗来的亲戚们说,喀布尔已经变得不成样子,城市里几乎见不到多少完整的建筑。纳扎尔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给中国朋友面子按照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一般只有好朋友才会被邀请到阿富汗人家里。后来因为彼此关系熟了,我们有幸成为了纳扎尔家的常客。纳扎尔的家住在离市中心二三十公里的郊区,这里是一处阿富汗人的聚居区。听纳扎尔说,这里的居民有从阿富汗移民过来的,也有像他家一样从难民营143 / 185 搬出来的。他的家比我们想像得要好些,有一个很窄的小院子,两三间房子,10 多口人住在一起显得格外拥挤。虽然生活比较拮据,但全家老老少少聚在一起, 倒也显得圆圆满满。据说,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人们仍然习惯于过大家庭的生活,通常都是一个家族的祖孙三代共同居住在一起,少则十几口、几十口,多则上百口。那情景和中国过去的“四世同堂”式的大家庭颇为相似。纳扎尔一家3 口住在一间10 多平米的房子里,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和电器,但却收拾得整整齐齐。加之地上铺着大红地毯,让人感觉挺温暖。纳扎尔的妻子娜沙以前在阿富汗是个中学老师,一看就知是个比较开明的知识女性。她已失业好多年,专门在家看孩子、料理家务。谈到以后有什么打算, 她平静地说:“只能等战争过去再说吧。” 可能是初次见到我们这种模样的外国人,纳扎尔一家老小感觉很新鲜。可是寒暄两句之后,女人们都不见了,只有纳扎尔和亲戚家的小伙子陪着我们。家里的小孩子不时掀开门帘,瞪着大眼睛悄悄望望我和孙浩。按照普什图族的习俗, 有重要客人来家作客,妇女和孩子不能在场。这个习惯与多年前中国家庭的生活习俗也很相像。纳扎尔的女儿莉莉(LiLi)不管这些繁文缛节,一直在我们身边快乐地玩耍。别看这个大眼睛长睫毛的小女儿才18 个月,竟然大大方方跑过来亲了我一下, 让我有些诚惶诚恐,担心破坏了人家的规矩。纳扎尔喜滋滋地告诉我们,他女儿不到1 岁就会说话走路,经常像小大人一样问他问题。我呆呆地看着纳扎尔一家三口幸福的样子,不免有些伤感。“想儿子了吧?”孙浩看着我的样子捅捅我。“唉,我们家刘力源都一岁多了,还不会说话走路,怎么办呢!”孙浩听惯了我这老生常谈的话题,嘿嘿地坏笑起来。一听说我有个1 岁多的儿子,纳扎尔非要144 / 185 一张我们家的合影照片。可我身上只带了一张,没舍得给。我边和纳扎尔的家人聊,边拎着相机屋里屋外到处寻找有新闻价值的镜头。纳扎尔母亲正在狭窄的厨房做饭,两个妹妹娜萨米娜和萨伊玛蹲在地上用大盆洗衣服,我举起相机想给他们拍照时,母亲和两个女孩直往旁边躲。后来还是在纳扎尔的劝告下,她们才算破例让我拍了几张,即使拍照时,她们也还一个劲儿地拉紧头上的头巾。后来听朋友们说,如果不是看在“中国朋友”的面子上,女人们死活也不会让拍照的。在前线采访紧张动荡的环境中,纳扎尔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闻信息,还带着我们冒险进入难民营、勇闯边境哨卡,特别是帮助我们获得了十分珍贵的阿富汗境内的新闻和图片。每次为了表示感谢,我们总要拿出些小费给他,他每次都要推辞感谢一番。有一次,我们得知纳扎尔的女儿病了,带着水果和食品,深夜开车跑到医院和他的家里看望,纳扎尔家人十分感动。此后,纳扎尔更是全心全意地帮助我们。在纳扎尔看来,我们是那种值得交往的中国朋友,而对于身处异乡采访的我们来说,没有几个这样的朋友,我们采访任务的完成实在难以想像。为感谢纳扎尔的帮助,我后来特意花2500 卢比买下他一部旧的摩托罗拉手机。据说这只样式古老的黑色手机是朋友送给他的,还是英国走私过来的。他因为不舍得花电话费就一直没使用过。时至今日,我一直把这个手机带在身边,看到它,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纳扎尔和我的阿富汗朋友们。回到香港不久的一天,我偶尔打开自己的雅虎信箱,收信夹里清清楚楚地显示出Nazarbagh 的名字。“纳扎尔!”我兴奋得几乎喊出了声。纳扎尔在邮件中说:“亲爱的朋友,我145 / 185 们已经分别很长时间。我十分想念你。请你每个星期都要给我发电子邮件,否则我会更加思念……”“我的阿富汗朋友来信啦!”我一口气读完了纳扎尔的来信, 十分自豪地和值班的阿穆说,并一口气给并不熟悉英语的她念了一遍来信。读信之中,一种难以抑制的思念之情,又把我拉回了巴阿边城白沙瓦,拉回到包括纳扎尔在内的我的阿富汗朋友的身边…… 第二十章:塔克希拉的“落日” 回到伊斯兰堡已是11 月初,漫长的酷夏终于过去,街头的草木开始由绿变黄, 秋天已经来临。一连两天,我都在忙着办理续签签证的手续。早已熟悉的巴新闻部负责签证的女士,一见面就好奇地问我:“怎么又回来了?”听说我根本没走,女士很吃惊。她说,截至目前,已有约2000 记者到巴采访,但大部分记者只待了一段时间就回去,其他记者会来轮换。比较而言,我在这里算得上是“老”记者了。等待办好签证,依然需要一个多星期。这段时间如果在分社坐等,天疑是件痛苦的事情。一次采访中,听当地的朋友说,距离伊斯兰堡数十公里有个名叫塔克希拉的地方,《西游记》中的唐僧当年到西天取经专程去过那里。既然高僧千里、万里都来到这里看看,想必很值得一去。说走就走。于是,我叫上分社的仆人苏日单做翻译兼向导,乘出租车前往。苏日单做个翻译还算合格,起码他能把当地的乌尔都语稀里糊涂地给我翻成英语。可如果做向导,他实在不算合格,因为他平日也很少出门。平时,苏日单在分社的主要工作就是打扫卫生,浇浇花,看看狗,除了每天坚持做礼拜的“功课”之外,没事儿就拿个凳子坐在门口晒太阳,有时一晒就是几个小时。赶上阳146 / 185 光充足的日子,他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