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行动!
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
既然连白宫都未能幸免的话,那么以色列间谍在美国其他机构搞情报活动就更
是易如反掌了。2001年年初,美国《洞察》杂志在一篇题为
对伊战争中的美国中央情报局
陈辉
美国打响对伊战争之前,中央情报局最忙;对伊战争打响之后,中央情报局还
忙。战争打响前,他们既要搜集伊拉克化武、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萨达姆等政治首
脑的情况,还要费尽心机了解其他国家的态度;战争打响后,美国有1 万多特种部
队和中央情报局特工深入伊拉克各个城市,他们收集情报,为美国空军指示空袭目
标,追杀萨达姆及其政府高官,对伊军将领进行策反。
美国声称:“情报部队已经成为打击萨达姆的第三种力量。”美国把空中打击
作为第一种力量,地面部队作为第二种力量。
撤销“新决议”当立头功
联合国1441号决议做出后,美国看到其对伊拉克开战得不到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多数票的支持,提出了一个‘’联合国对伊新决议“,要把对伊战争拿到安理会15
个成员国表决,并胸有成竹地向新闻媒体散布肯定会取得多数票的支持。然而,在
联合国即将对美国”新决议“表决时,美国突然撤回了”新决议“,个中原由只有
美国中央情报局最清楚。
据英国《观察家》报道说,随着联合国安理会3 月7 日就伊拉克问题最终表决
时刻的临近,美国为了解安理会各国对“倒萨”的最后底牌,竟然下令情报人员监
听安理会成员国的通信。
把间谍战玩到了联合国。
据报道,《观察家》得到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 )一名高官拟定的一份备忘
录,发现该机构正在对部分国家驻纽约联合国总部的代表进行秘密监控,主要目的
是了解他们对伊拉克问题的态度,以帮助布什政府“快速做出反应”。备忘录还特
别指示不仅要了解这些国家的“投票意向”,还要注意各国的“谈判立场”
和“同盟阵营”等情况,以利美国政府“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在关键时
刻取得“决策优势”。
报道说,除了在国家安全局内部传阅之外,这份备忘录还被送到了美国一个欧
洲盟国的情报机构手中,以获取该情报机构的支持。该高官在备忘录中对该情报机
构以往的支持进行了一番“赞赏”后,婉转地希望它通过一些“正式的途径”帮助
美国获取更多的情报。与此同时,国安局还将一些对安理会辩论有影响的非安理会
成员国的代表也列为监控对象,试图以此为白宫提供尽可能多的有用情报。备忘录
要求国安局的特工不仅仅要了解所监视的外交官们的投票态度,还要得到“其他一
切对美国达到目的有利的、能帮助美国防止意外情况发生的信息”,其中包括这些
外交官所代表国家的“政策”、“谈判立场”、“盟友”等等。
美国情报机关终于在联合国即将对美国“新决议”表决的前夕,掌握了安理会
6 国的底牌:“美国不可能在安理会获得多数票”。于是,无可奈何之下,美国主
动撤回了“新决议”。
“斩首行动”出了个馊主意
3 月20日凌晨巴格达时间5 时30分左右,美国突然发起了对巴格达的巡航导弹
打击和空袭,但规模很小,这与以往美国发动战争的方式完全不同,世界军事家都
感到迷惑。其实,当初美国军方并不准备这样打,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份秘密情
报改变了战争的时间表。
《华盛顿邮报》透露了其中的玄机:美国白宫高级官员向外界透露,在美军对
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前,美国情报部门就已花了不少的心思,锁定萨达姆具体藏身
之地。他们在使用高科技手段的同时,也积极发展萨达姆身边的内线,美军之所以
在最后通牒前40分钟开战,主要是一名伊拉克告密者为美国提供了假情报,致使所
谓的“斩首行动”出笼了。
按照美军原先的计划,攻击分为“D 日”、“A 日”以及“G 日”,分别代表
“发起攻击”、“空中攻击”、“地面攻击”。“D 日”
预定为19日下午1 时,由特别行动部队潜入伊拉克,会合先前进入的小股力量,
在48小时内完成任务。“A 日”预定为21日下午1 时,发起大规模空中轰炸。“G
日”预定为21日晚10时,即空中攻击发起后的9 小时,地面部队越过伊科边界进攻
伊拉克。 可是事后的发展却是:特种队伍准时潜入伊拉克后,未过几小时,中情局称掌
握了萨达姆的行踪,于是美国临时变更计划,改在19日晚上轰击巴格达南区的杜哈
农庄,希望对萨达姆父子一击毙命。战争也就从此爆发。既然第一波攻击已提前于
19日展开,那么后续计划也只好随之变更,于是地面行动提前24小时,于20日晚10
时展开。倒是全面的大规模空袭即所谓“震慑行动”仍然按计划在21日下午1 时进
行。
在开战前的最后一次会议上,与会人士问道:“直接攻击萨达姆是否合法?”
法律顾问的解释是:“萨达姆藏身之处是军事指挥中心,所以美军可以攻击。”
当地时间3 月20日,美国军方高级官员显得十分焦急,他们惟一考虑的事情就
是萨达姆是否在精确打击中丧命。随着萨达姆在美军的第一轮轰炸后出现在电视屏
幕上,美军高级官员不得不接受行动失败的事实。
4 月8 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世人面前再次献丑。
据外电报道,战前,美国中央情报局一个叫“灰色狐狸”的情报收集小组秘密
潜入了巴格达,他们都是情报高手,不仅有阿拉伯血统,而且精通当地语言,与美
军特种部队保持着密切联系,有了重要情报可以立刻上报总部。
“灰色狐狸”小组通过接近萨达姆身边的人员进行策反和电子监控萨达姆指挥
通信系统获得萨达姆行踪的情报。4 月8 日,“灰色狐狸”获得可靠情报,萨达姆
和两个儿子在巴格达居民区的一个饭店开会,立即上报了总部。10分钟后一架到其
他地方执行轰炸任务的飞机,当即改变航向,直奔饭店投下了4 枚2000磅的炸弹。
美国军方发言人几个小时后宣布:“萨达姆已经炸死。”然而,不到一小时,又宣
布:“萨达姆可能已经炸死。”
而英国媒体确认萨达姆及其儿子已逃之天天。
一份真情报没人信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当美军在伊拉克的后方补给线受到伊拉克军民沉重
打击后,美国决策当局才想起中央情报局的一份报告。
3 月28日,美英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进入第9 天,美军第3 机械化步兵师所向披
靡开到卡尔巴拉后,在身后留下了400 多公里的后勤补给线。伊拉克军民采用游击
战的战法狠打美军补给线,使美军顾头难顾尾,损失很大。
《华盛顿邮报》3 月28日报道,负责指挥伊拉克地面战争的美军高级将领威廉。
华莱士中将27日视察部队时承认,美军过长的补给线和敌人采用的非常规战术已经
使美军向巴格达的推进受阻。他说,地面部队暂停向前推进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后勤。
华莱士已被迫分兵,从已突入伊拉克中部的第101 空降师和当时还在科威特的第82
空降师各调一个旅来保护后勤补给线。
由此看来,美军能否到达巴格达,补给线的畅通无阻关系重大,美军能否攻占
巴格达补给线同样至关重要。
美国中央情报局开战前就向布什和五角大楼提交一份报告,指出,伊拉克的非
正规军可能对美军及其联军,尤其是其攻击线和后方部队“构成最大的威胁”。
报告显示,伊拉克执政的复兴党和“萨达姆敢死队”可能会采取“打一枪换一
个地方”的战术,威胁美军后方部队。遗憾的是这份情报没有引起美国高层的重视。
英女谍首出版回忆录
上官锦
2001年1 月,英国媒体披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曾负责英国国内情报工作
的军情五处前处长斯蒂拉。里明顿将被允许出版她的回忆录《惊奇一生》,而且她
是被允许以其真实姓名出版回忆录的英国第一位女情报头目。
英国的军情五处,正式名称是“军事情报部第五处”,负责的是英国国内的安
全工作,性质有点类似美国的联邦调查局(FBI ),所以又被称为“保安处”。斯
蒂拉干了近20年的间谍工作。又出任了4 年军情五处处长的职务,对这个情报机构
了解得可谓十分透彻。前情报头子要出回忆录,披露情报部门的“惊奇”内幕,其
冲击力可想而知。现在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惊奇一生》是一本怎样的书?斯蒂
拉会透露英国情报部门的多少惊奇内幕?
英国情报界第一女性
现年64岁的斯蒂拉在英国曾经是魅力四射的响当当的名人,她是英国有史以来
第一位出任情报机关首长的女性。
斯蒂拉先后就读于爱丁堡大学和利物浦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训练成一位
档案管理员,管理档案需要心细而有条理,这对她日后从事情报工作有相当大的助
益。1963年,斯蒂拉嫁给一位外交官里明顿,并随他前往印度工作。外交官风光十
足,但外交官夫人往往无事可做。在印度期间,斯蒂拉闲得发慌,因而主动要求在
英国大使馆兼差,替军情五处派驻当地的一位官员处理各种杂事。斯蒂拉在管理档
案时积累的经验派上了用场,她工作细腻而有条不紊,所以颇得上司的赏识。1969
年她返回英国。
便在上司的引介下顺利加入了军情五处。
斯蒂拉进入军情五处后,先后在几个部门工作,且升迁迅速,1984年英国爆发
煤矿工人罢工风潮,她安排特工进入工会卧底,对后来平息这起罢工风潮起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她还曾负责对付前苏联克格勃、东欧各国以及爱尔兰共和军(IRA )
对英国的渗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斯蒂拉之前担任军情五处处长的帕特里克。
沃克爵士认为斯蒂拉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