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2:辛亥革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2:辛亥革命-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等等……铁良听得头晕:刚才你不是说兵学制,微积分求导开根号写论文吗?现在怎么又弄出来个第二十一混成协……还有,肥仔黎元洪是谁?干吗让他当协统?

张之洞正色道:黎元洪是难得的军事人才,将才啊,唯有他这样的将才,才会知道兵学制的重要性。所以,若然不请他来做协统的话,兵学制是建立不起来的。

有这种事?铁良彻底听糊涂了。

有!张之洞肯定的道:铁子,别眨巴眼睛了,为了国家,为了圣上,你快点写奏章吧。

我写……铁良低下头来开始写奏章,由是黎元洪所率领的新军第八镇第二十一混成协正式宣布建立。

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就将由这支学生军负责打响。

【08。一品夫人定江山】

如果说,黎元洪是行将到来的辛亥革命之关键的话,那么吴兆麟就是辛亥革命关键之关键。

如果说,黎元洪以他的军事才干,成功的将一场兵乱转型为革命并最终取得成功的话,那么,吴兆麟则是以他的军事才能,成功的将一场暴乱转型为兵乱,从而和黎元洪接力配合,最终促成辛亥革命的胜利。

说了这么多,可这个吴兆麟究竟是何许人也?

吴兆麟,他是张之洞的兵学制所结出来的丰硕成果,是武汉三镇近2万名学生中的一个,是黎元洪亲传的弟子,又曾拜了日本教官铸方大佐为师,潜心修习参谋学。虽然他只是新军第八镇第二十一混成协中的一名中层军官——不过是工程营左队队官而已。但是他的军事才干却在第八镇广为人知,甚至连黄炎培先生都称赞他“素来有些信仰”。

高素质的士兵,高素养的中层军官,以及富军事才干的军事将领终于被张之洞凑齐了。而这就意味着:武昌一旦起事,就会有一套成熟而实用的军事体制,在第一时间发挥出其有效的作用。

而这些,将构成行将到来的辛亥革命成功的基本保证。

但只有军事力量还不够,辛亥革命更意味着一场大规模的政治革命,必须要有一个政治家,以他高超的政治手腕,将一场军事行动转型为社会革命。所以,张之洞他老兄还必须要为未来的时代准备好最富智慧的政治家。

话说江苏武进地方,有一家小小的杂货铺,杂货铺里,有一个年轻的小伙计,这伙计眼神快,腿脚勤,而且为人诚恳忠厚,很受杂货铺老板的信任。有一日,一个客人来店铺买东西,不慎失落了一包银子,被小伙计捡到,这伙计收起包裹,等在路上大半天的辰光,才见到客人满脸焦灼的返回,待发现小伙计非但没有吞并他的包裹,反而怕失主找不到银子寻短见,苦候在路上的时候,客人感动之下,连声赞叹小伙计,并把这事告诉了杂货铺老板。

杂货铺老板知道这事后,就把小伙计叫过来,说道:孩子啊,你心眼善,人又聪明绝顶,当个跑腿的小伙计太可惜了啊。这样吧,我替你出盘缠,你进京赶考去吧,我琢磨着,凭你的善良和聪明,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会拿个状元。

小伙计失笑道:老板啊,我字也认不得几个,诗文也写不来,让我做八股文章,还真不如杀了我。老板你要是真的愿意帮助我,干脆替我捐个官好了,说到底,考科举中状元,还不是为了当个官吗?

捐官?捐官要花好多钱的哦。老板皱起眉头:你等我打听打听,看看有什么好门路。

不久老板又跑来了,说:咱们杂货铺是小本经营,拿不出捐官的银子来,你看我替你捐个小吏如何?岂不闻,铁打的胥吏流水的官,再有本事的官,也得靠了吏员来做事,行不行?

小伙计想了想,道:当个小吏也成吧?不信遇到有眼光的官,他会认不出我来。

于是老板替小伙计在广州官衙捐了个县丞,小伙计打起行李卷,就兴冲冲的赴任了。到后没多久,恰巧张之洞调任两广,对衙署的吏员一考核,就发现了这个小伙计,再有意给他几桩事情去办,小伙计办理得妥妥当当。当时张之洞心想:此人虽然只是一个小吏,但办事的才干,只怕大清国也难找出几个来,这么能干的人,我得把他留在身边,以后有活就让他替我干。

再后张之洞来到湖北,就把小吏带到了身边,小吏但有进言,张之洞言听计从。起初只是个言听计从,再往后,张之洞干脆当上了甩手掌柜,什么政事也不管了,全听这个小吏吆喝,小吏吩咐他什么,张之洞就做什么。官场之人,多闻此事,于是有句话在官场上不胫而走:

两湖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

赵凤昌,就是这个小吏县丞的名字了。虽然他是个大男人,因为他隐于张之洞幕后,对张之洞耳提面命,所以被人戏称为张之洞的一品夫人。

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张之洞所谋所思,尽皆出自于赵凤昌的脑壳。所作所为,尽皆出自于赵凤昌之手。

话说大清帝国,原是有言官制度的,类似于今天的纪检委,但没有执法权,只是一些专门盯紧了各级领导的官员,发现有什么不正之风,就立即上奏。一品夫人赵凤昌事件爆发之后,众言官义愤填膺,纷纷上奏:启奏太后,不得了,我靠不得了了,张之洞那厮,放着正事不干,和一个叫赵凤昌的服务生好上了。

言官纷纷弹劾,慈禧太后就吩咐老干部两江总督刘坤一,带队来解决张之洞的问题。刘坤一来到之后,细一看赵凤昌替张之洞出的主意干的事,由不得怒发冲冠,恶上心头。

看看赵凤昌干出来的好事,他替张之洞建立了陆军测绘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小学堂,普通中学堂,工业,农业,商业,矿业,铁路,方言,理化,省师范,道师范等学堂,还有武昌路五路小学堂,以及教会所办的博文、文学和文华大学等。感情赵凤昌这一个小伙计,竟然比大清帝国的整个朝廷都能干,数万名官员两百年干不成的活,让他一个人稀哩哩哗啦啦全给干完了。

这人怎么这么能干?

真是太不象话了,赵凤昌这么能干,让那些混日子的庸官们,还怎么混啊?他这么个搞法,岂不是断了庸官的生路,剥夺了大家混日子吃饭的神圣权力?

情知赵凤昌能力过强,居然敢以一人之力,砸整个朝廷的饭碗,已经犯了众怒,刘坤一左思右想,决定舍帅保卒,干掉赵凤昌,保护张之洞。遂上奏建议:将赵凤昌废黜,逐出官场,永不许进入朝政——他一个人比整个朝廷都能干,所以决计不能让他再在官场上折腾了。

由是赵凤昌在张之洞的资助下离开武昌,转道上海,居住于上海南阳路10号,其居所号惜阴堂,从此摩拳擦掌,打定主意要做一番惊天的事业。

【09。风云啸聚上海滩】

离开张之洞的赵凤昌,如同离开水缸跳入大海的鲨鱼,从此无人可制。他到达上海之后,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雄厚政治势力。

据革命元老黄炎培在《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一文中称:

……我在上海有一群政治意识不完全相同而一致倾向于推翻清廷,创立民国的战友。其中教育界为主力,包括新闻界、进步的工商界和地方老辈如马良(马相伯)、张謇(季直)、赵凤昌(竹君)……我们在上海很自然的成立起几个据点来,经常集会……又一处是赵竹君的家惜阴堂,张謇来上海,时时会集在那里。而奔走联络这几个据点的是我……

黄炎培先生的社会地位估且不论,我们来看看他提到的,与赵凤昌相提并论的几个人物:

马良马相伯:统领北洋的袁世凯的老上司,早年袁世凯赴朝鲜打天下的时候,职称是“帮办”,帮办帮办,就是帮着老领导马相伯办点杂事。再后来,马相伯老人腻歪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进入教育界,创办了上海的复旦大学。所以在这里,黄炎培将他列为教育口人士。

张謇张季直:他是大清帝国的末代状元郎,早年也曾去过朝鲜闯荡,当时他的身份,是庆军统领吴长庆的幕僚,兼差教导吴长庆的儿子,还有一个袁世凯读书,只因为袁世凯读书疲惫,不上心思,张状元一怒之下,进入工商界,回到家乡开办纱厂,成为晚清赫赫有名的大资本家。

不论是马相伯还是张謇,或者是离退休老干部,或者是赫赫有名的状元郎,都是大清国的名流,唯独这个赵凤昌的身份有点尴尬而别扭,往小里说,他不过是杂货铺的小伙计,往大里说,他不过是张之洞的“一品夫人”,而在行文中黄炎培竟然将赵凤昌与马相伯,张謇并列,甚至选择了赵凤昌的家做为集会场所。而这时候黄炎培的身份,不过是“奔走联络这几个据点的是我”——一介跑腿的小伙计而已。

全乱套了,原来的小伙计居然成为了上海滩笑傲风云的人物,黄炎培先生居然给他跑腿。这个赵凤昌,本事大到了怕人的程度。

再来看看黄炎培先生此时的身份:

……那时我任江苏省咨议局常驻议员、上海工巡捐局义董、江苏省教育总会常任干事、苏州江苏地方自治筹办处参议……

黄炎培先生这伙人,在当时有个名堂,叫君宪派。

说起这君宪派来,也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话说大清帝国早年为了爱新觉罗氏的统治,锁国愚民,拖累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临到咸丰年英法联军杀到北京,甲午年北洋水师为日本歼灭,庚子年又来了八国联军,追得慈禧老太太撒丫子狂逃。爱新觉罗氏一点也不傻,眼瞅着天天挨人家列强的暴打,就商议说:不对头啊,以前那么个搞法不对头啊,对头还能天天让人家暴打吗?大家商量商量,看有什么好法子,强大咱们的大清国,也免得天天叫人家揍。

这么一商议,就商议出来个君宪派。

君宪派主要由比较激进的体制内左翼人士所组成,比如说张謇就是江苏的君宪派头子,而湖北的君宪派头子是汤化龙,湖南的君宪派头子是谭延辏А芘筛σ坏锹嚼罚颓懒烁锩橙说姆缤罚乓蚓芘傻恼沃髡牛胨镂牡母锩骋话阄薅际歉鲆蟀戮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