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团-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没有成功,你们一定要冲上去!”
“我去!”小牛说。
“我去!”杨大海说。
“听指挥!”桑来朝几乎吼叫起来。“我要为战友们和莎丽复仇!”
“可你是指挥官。”杨大海说。
桑来朝跳下水,顺流漂下去,小牛也跟着跳下水。他们很快接近了桥墩,桥上的敌人发现了他们,朝水里射击。小牛被打中了,他挣扎着浮出水面,看一眼连长,就沉没被水冲走了。
杨大海的重机枪第一排子弹就把桥面上的几个白军打倒了。战士看到桑来朝攀上木头垒起的桥墩。在桥面下他看到了电线,可能是炸桥用的,他立即扭断了。然后双手抠着桥面的木板,身体探出去,悬在几层楼高的空中,风吹得他的身体直摆动。
“连长,抓紧啊!”杨大海喊叫起来,战士们的心好象提到喉咙里。
桑来朝终于爬上桥面。翻过木栏杆。于是手榴弹纷纷落到白军的机枪阵地上。白军投过来一颗手榴弹在他的身边炸开了,木栏杆炸断了,他倒下去,开始他的手抠住桥板的边缘,身体荡在空中,但是他没有力量攀上去,一只手松开了,他一定是受了伤,又悬挂一会儿,翻滚着坠落河里。
“连长!”几个战士发疯似的跳进水里游过去。
金浩和政委指挥战士冲上桥头。
“为了列宁,前进!”
任团长想到前面一个更好的位置指挥。他选择了一条路线,带着卫兵,跨上马沿着洼地奔驰,然后再猛地跃出洼地,冲上一块长着稀稀落落树木的高地。当他跃出洼地的时候,白军的机枪立即对着他扫射过来,团长趴在马脖子上,耳朵里充满了子弹飕飕的尖叫声。一颗炮弹在前面炸开了,泥土飞溅起来,气浪使马惊得直立起来。“趁着烟雾冲上去。”他狠狠地抽几下马,马被打得火燎燎的,旋风一样地冲上去。刚才有两个卫兵牺牲了,吴金斗的帽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丢失了。
任团长用爱喜的目光看看吴金斗。他从望远镜中看到战士们举着红鹰团旗冲上桥头,忽然又受到猛烈的阻击,冲击的势头停顿一下,一些战士栽下大桥,身体在空中翻滚着,纷纷落入水中,战士们又象波浪似的涌上去,好象咆哮的河水,被土堤阻挡一下,打起漩涡,接着吞没土堤。
跨过坎特拉河的步兵、骑兵,向白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马刀闪着寒光,奔腾的战马铁蹄沉重地震撼着大地,象齐头滚进的铁流。
《中国团》上部完
对给予关注、支持的读者表示深深地谢意。因为没有电脑,无法与同仁们交流。
                        作者:春和
后记
    《参考消息》1987年11月8日
苏《真理报》通讯——英雄之子
记唯一健在的见过列宁并同他谈话的中国人
【苏联《真理报》10月25日通讯】题:英雄之子(记者库利科夫发自北京)
银顶胡同挨着长安街,是北京一条普普通通的胡同。这里的8号却住着一位不平凡的人。任栋梁是唯一健在的见过列宁并同他谈过话的中国人。
他今年81岁,精神矍铄,俄语发音几乎不带口音:“欢迎,很高兴见到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招到俄国去的中国农民约3000人,他们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无产阶级革命营垒里。任辅臣在俄国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党,在乌拉尔搞过地下工作,组建过中国支队,为苏维埃政权而战斗。他在上前线前对妻子说:“万一我回不来,你一定要见见列宁。”
中国团团长任辅臣于1918年11月23日牺牲在乌拉尔,任栋梁是他的儿子。
任栋梁对我说:“父亲是1914年到俄国的,带了我的母亲、我和两个妹妹。父亲牺牲后我们到了莫斯科。1921年,一个温暖的秋日,来了一辆汽车接我们全家上克里姆林宫去,列宁的办公室宽敞而简朴。他微笑着迎上来对母亲说:‘您是任辅臣的夫人吧!你们一到莫斯科我就想见您,可老抽不出时间。’”
“列宁还说,在红军队伍中战斗的中国士兵表现了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他对父亲的评价很高,称他是杰出的指挥员和真正的布尔什维克……”
任栋梁的夫人是中学的俄语教师。他们家里经常讲俄语。任栋梁已经退休。
告别时他赠给我一幅亲笔题词:“中苏人民友谊源远流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