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公里。整个地势北高南低,逐渐倾斜。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平川约占五分之一。
铁血军占领山西之后,太原盆地就成了整个根据地的大后方。太原周边地区矿产丰富,十分适合发展钢铁、煤炭和化工工业。铁血军的总司令部设在比较靠近前线的大同,而很多政府机关的总部就迁移到了太原。在工作中,卫国辉发现吴广柱在工商业方面很有才能,于是便让他前往太原主要负责那里的工商业和根据地建设,当然了,在上任之前,卫国辉用了不短的时间对他进行培训,内容就是市场经济的那一套,什么生产力基本规律呀,宏观调控呀,平衡发展呀等等,累的卫国辉快要吐血。不过吴广柱倒是不笨,基本上掌握了一些东西,按照卫国辉的话就是,要管理一个国家差十万八千里,管理一个地区勉强够了。经过了这件事情,卫国辉竟然动了直接派特工到红军那边把周总理用非正当手段请来的想法,当然这只是想想了。好在发展计划十分详细,又有卫国辉经常来指导一下,吴广柱的工作也不会出什么纰漏。根据地负责工业、农业、商业、司法、一系列机构也都慢慢的完善起来,框架基本上是按照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行政结构,这种结构是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成功后建立的,克服了种种弊端,是一个十分高效的行政系统。可是在三十年代没有那么多人才,卫国辉便想了一个笨办法,给这些行政人员印刷了大量十分具体的行为守则,办事条例一类的,让他们背熟之后在工作中应用,虽然有点教条,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只能这么办,试验了一段时间后,效果还是不错的。
山西省的农作物以两年三熟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其次是玉米和高粱,在水源条件较好的盆地区,可以种植水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大豆、烟草、胡麻等。为了稳定局面,根据地实行比较温柔的土地改革政策,首先规定雇农的最低工资,当然这工资水平在那些地主看来是高了,地主对于自己的土地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按照规定价格卖给根据地政府,第二种是雇佣农民耕种,但是要付给农民工资,而且农民必须是自愿的。这个政策适用对象是那些在群众中间口碑不错,没有什么恶行的。对于那些平日里作恶多端,恶行累累的一般就直接没收土地,交给司法部门处理。政府把土地按照很低的价格卖给农户,一时没有那么多钱的,就等以后有了再说,由于政府出卖的土地的价格十分低,那些农户基本上一两年就还清了。通过政府的引导,把拥有土地农户几户结成一个互助组,主要解决单一农户没有足够的财力购买农具的问题。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热情十分高涨,再加上农业科技部门大力推广科学种植,山西的农业出现了空前的大丰收局面。生产的粮食政府收购一部分用来作为储备粮和市场调控之外,其他的鼓励农户拿到市场上出售,然后再用赚得的钱来提高自己的生产水平。
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在市场上规范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轻工业的发展。根据地政府的主要精力事发在重工业上的,对于轻工业的投入力度不大,政府起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调控和监管,目的是培养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政府对于轻工业部多地投入主要是放在了一些日用生活必需品上,如火柴、肥皂一类。科技部门还给了轻工业的老板们不少的技术支持,由于有最低工资收入的规定,为了减少雇员,那些小老板们都十分愿意从科技部门那里买技术,或是从政府控制的机械厂中买先进的设备来代替原有的旧设备。这样,根据地内的经济基本上是形成了一个正常的循环。山西原来的一些国民党将领和其他地区经常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利用他们这层关系,山西的工业产品在国内还打开了不小的销路。这时候中国的科技力量薄弱,工业水平低下,有大量的产品无法自给自足,而卫国辉一行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随着根据地的工业结构的一步步完善,山西大有成为中国制造中心之势。
在当时的中国,日本人在中国设立了不少特务机关,华北有,绥远有,山西也有。这些特务机关让卫国辉觉得十分厌烦,于是铁血军便实行了以特制特,首先肃清了日本人在山西的爪牙,然后秘密派遣不少特工人员到北方的其他地区去秘密“处理”这些日本渣滓和中国败类,这些手段也震慑了当时的一些投降势力,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充分,基本上没人知道这股抗日势力的大老板是山西的铁血军。
铁血军的崛起,大大打乱了日本人的入侵计划。对于这样一股可怕的势力,日本人在吃了不少苦头之后,慢慢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铁血军也在打退了日本人几次大规模进攻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展上,军事上主要以支援华北地区抗日为主,自己的军队忙着扩军,整军,换装,训练。日本人也知道根据地的发展对自己是个威胁,但是他们面对的好像是一只大刺猬,只要靠近就会吃亏,除了加强戒备一时之间也没有好办法,他们集重兵于华北方面,希望在那里打开局面,与抗日名将傅作义、冯玉祥在山海关以及张家口对峙着,不时发生一定规模的战斗。
在山海关前线指挥所中,傅作义正面对着中国北方局势图发呆,按照刚刚获得的情报,日本人开始在绥远一带集结兵力,目标似乎又将是他这个绥远地区主席的老窝。这个情报对他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绥远留守的部队的装备和战斗力他很清楚,要不是上次有铁血军的帮助,绥远早没了,而这次日本人的动作似乎比上次还要大,怎么办呢?难道直接向铁血军求援?这也太……想到自己部队与铁血军的差距,傅作义感到脸上有些发烫。调动这边的军队加强绥远的防御力量?难保这边不会出意外。“哎……算了,为了抗日事业,只有厚着脸皮向他们求援了。”傅作义刚要给大同卫国辉这边发电报,外面的传令兵报告说宋哲元来了,他只好马上起身迎接。
“宋兄特意来访,小弟没有远迎,还望宋兄不要见怪。”见到宋哲元进来,傅作义起身道。
“老弟这么客气干什么?我来看看前线的状况……”宋哲元走进了几步,低声问,“现在这里的局势能控制得住么?”
“嗯……宋兄什么意思?”傅作义不解问道。
“我听说日本人又在集结兵力,这里的防线……”
傅作义听到这里,摇了摇头打断他说道:“宋兄只知其一呀,日本人集结兵力是真,但是目标不是这里,而是……”说着用手在地图上绥远地区一指。
“绥远?又是绥远?那你的部队……”宋哲元担心起来。
“那里的部队不够,这里的也不能动,恐怕张家口冯玉祥那边也没有多余的兵力……这回我们恐怕又要麻烦那边了。”傅作义一脸苦笑。
宋哲元一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看着地图上的山西说:“阎老西儿稀里糊涂的丢了山西,当时我都不敢相信,我还以为就是一股土匪。现在……哎……咱们要不是有铁血军,这边的局势不知道要成什么样子。只是我老觉得这铁血军有些来路不正,对他们我老不放心……”
“我觉得这次他们还会帮助我们的。”傅作义十分肯定。
“噢?老弟为什么这么信任他们?”
“宋兄呀,现在中国真心想抗日的队伍有两支,一支是共产党的队伍,可是现在咱们的蒋委员长老找人家的麻烦,这不,围剿了四次,反而让红军越来越大,现在这种局势根本就该一致对外,可是委员长,真是……哎……不说了!”提到蒋介石,傅作义十分不满;“另外一支队伍就是咱们旁边的铁血军,上次在集宁和他们卫司令的会面你没去所以宋兄难免顾虑,我是绝对相信他们的抗日诚意。”
“噢……集宁,这原来不是老弟你的统区么?”
“算了,别提了,人家能从日本人手里夺回来我还要谢谢他们呢,哪里还有别的想法?”
宋哲元伸出大拇指:“老弟的胸襟真是……让宋某佩服。不过我要劝老弟别和他们太亲近了,我觉得他们有‘赤化’的嫌疑。你看他们在根据地的那一套分明有俄共的影子。还听说在他们部队里有什么指导员,宣传的和红军有七分相似……”
“宋兄多虑了,在我眼里,只要是真心抗日的我就欢迎!红军有什么不好?至少人家分得清楚什么为轻什么为重。”
“老弟这话可说得有点……咳……不能传出去噢”
“多谢宋兄提醒,其实,铁血军和红军还是很不同的,而且他们两方似乎并没有什么联系,再者,铁血军那边也没提过什么主义的,我只听说过什么要‘抗日救国、民族复兴’什么的,你看都到现在了,这边的动静委员长不可能不知道,他也没有关于铁血军的训示什么的,是不是?”
“老弟说得也有道理,其实咱们应该感谢人家,铁血军给咱们的帮助太大了。现在我的二十九路军中有三分之一的枪支都是从那边买的,那枪确实好用,比德国的还好,那价格比国外的低多了,委员长那边除了那些可怜巴巴的军饷之外就什么都不给了,幸好在这边能买到他们的。最近咱们的药品又没了,这东西不仅太贵,还很难买到,又是铁血军给咱们解的燃眉之急,也不知道他们那药粉怎么造的,效果比西药还好,可价格和汤药差不多……”
“宋兄呀,其实我也觉得铁血军实在太神秘了。好在他们是站在中国这边的,真是我中华的幸事呀。”傅作义想到铁血军的突然崛起,不由得感叹。
……
江西省中央苏区,此时毛泽东正处于一个十分失意的时期,中共中央的领导权已经由博古李德之流把持。中央苏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范围扩大到30多个县;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都取得很大成绩;主力红军扩大到约10万人;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亦有很大发展。但面对国民党军采取的堡垒主义新战略和重兵进攻,也存在不少困难。而中共临时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