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史 作者:魔鬼门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代战争史 作者:魔鬼门徒- 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却齐军之事,全仗先生了。”
原来,张仪早已派出了家臣冯喜。让他先赴楚国,待齐国对魏发兵的时候,冯喜已经以楚国使臣的身份出现在了齐王的面前。
冯喜对齐王说:“据我所知,大王甚恨张仪。但是,大王因为他在魏国就攻打魏国,这恐怕反倒救了张仪呀。”齐王不解,问其缘故。冯喜便把张仪与秦王所定之计和盘托出,然后说道:“现今张仪入魏,齐王果然立即发兵击魏,这是大王内耗齐国而外伐盟邦,并使秦王深信张仪之谋;这难道不是在帮张仪吗?”齐王觉得言之有理,心里叹道:“张仪呀,张仪,我又险些中了你的奸计!”于是罢兵而去。
魏王忽闻齐国偃旗息鼓,自行撤兵,当然是不胜惊喜,对张仪越发宠信百倍。甚至还让他担任了相国。然而,张仪相魏仅一年,便于周赧王六年(公元前309年)死于魏国。至此,一代纵横家张仪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其实,张仪在国运垂危的魏地,无非是谋求自己的生存而已,决不会对魏国的兴亡有回天之力。这是他政治,外交生涯的尾声。
“张仪凭着高超的智谋和说辩之术,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孟子·;滕文公下》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由此也可以看出张仪在当时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张仪死后,六国虽又出现背离连横而、回复合纵的情况,但合纵却已无法持久和巩固。而张仪所创之连横,则成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人物篇 中流砥柱周瑜
更新时间:2007…11…13 7:27:14 本章字数:7159
周瑜(公元175—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东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扶助孙策 开拓江左
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周瑜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其曾祖周荣先后在东汉章帝、和帝两朝担任过尚书令的职务。从祖周景、从伯周忠皆官太尉,位列三公。周瑜的父亲周异则为洛阳令。
在周瑜的幼年时期,东汉政权的统治正面临严重危机。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统治阶级内部的各派势力乘机扩充了军事实力。他们之间的争夺十分激烈,冲突日益升级。政局不稳,战事频起,加速了皇权的削弱和割据分裂局面的形成。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病死。关东地区的一些州郡牧守不满董卓专政,纷纷举兵讨伐。附属于袁术的吴郡豪族孙坚也参加了讨董联军。临行前,孙坚将家眷安置到舒县。十四岁的周瑜结识了孙坚的长子孙策。孙策与周瑜同岁,都是心怀大志的少年。两人情趣相投,关系很好。周瑜把家里的一部分住宅让给孙策,还经常以财力对他进行帮助。
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周瑜二十岁。他准备渡江探望在丹阳担任太守的叔叔周尚。这时,周瑜收到了孙策从历阳(今安徽和县)送来的书信,来信邀他共下江东。四年前即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孙坚在进攻襄阳时,被刘表的部将黄祖杀死。父亲死后,孙策投奔割据江淮下游的袁术。由于长期受猜忌和压抑,孙策决定脱离袁术。他借兵三千准备返回江东故土,发展自己的势力。正在寻找政治出路的周瑜收到书信后,马上率领自己的部曲家兵数千人奔赴历阳。同时,他还带去了大批舟船粮秣。对于周瑜应邀而至,孙策大喜过望。他说:有了你周瑜,我的事业可以成功了。
孙策进击江东的军事行动,进展得十分顺利。周瑜及江东名士程普、张昭等人协助孙策先后打下秣陵、湖孰、江乘等地,赶走扬州刺史刘繇,占据他的治所曲阿(今江苏丹阳)。十几天的时间,孙策的军队增加二万余人、战马千匹,威震江东。在继续东进之前,孙策把镇守江东要镇丹阳(今江苏南京)的重任委以周瑜,并对他讲,我攻打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平定山越(江东地区的少数民族),靠这些军队人数已经足够了。你为我看守好丹阳就行了。
丹阳虎踞龙盘,形势险峻,是通往江南的要冲之地。袁术不愿让孙策据有丹阳,派遣其弟袁胤取代周尚,担任丹阳太守。周瑜无力对抗,被迫遵从袁术的命令,和叔叔一起离开丹阳,来到袁术的住地寿春(今安徽寿县)。
袁术赏识周瑜的才干,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想任命他担任手下的将领。这时周瑜已在袁术帐下三年,对袁术的目光短浅、骄横无知,十分鄙视。尤其是建安二年,袁术不顾部下反对,擅称帝号,成为众矢之的,这种愚蠢的作茧自缚,更引起了周瑜的厌恶。而孙策却已陆续削平江南各郡的割据势力,夺占吴郡、会稽等地,既而又与袁术决裂,设置官府,委任长史,在江东初步建立了孙氏政权。判定袁术终无所成的周瑜,不愿再留在寿春,决心回到孙策那里。周瑜拒绝将军的称号,向袁术提出要到居巢(今安徽桐城南)为长的请求。居巢离长江很近,周瑜的企图是,从居巢顺流而下直奔江东。袁术不知周瑜假途东归的用意,竟满足了周瑜的要求。 在居巢,周瑜结识了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的豪族鲁肃。在他的劝说之下,鲁肃放弃东城长的官职,背叛袁术,与周瑜结伴东渡。
到达江东以后,周瑜受到隆重的礼遇。孙策特意为他准备好上等的馆舍、丰厚的赏赐,并亲自出城欢迎。孙策授予周瑜建威中郎将的职务,还拨出二千名步兵、五十名骑兵属他指挥。周瑜时年二十五岁,因为仪容俊美、风流倜傥,江东人都昵称他为“周郎”。孙策以他为牛渚镇守,不久又改派为春谷长。牛渚、春谷与庐江郡一水之隔,两处都是扼守江东的咽喉要地。孙策考虑舒县周氏是庐江的名门望族,派周瑜为督,可以充分利用他的家族的社会影响,以招募人马,延揽人才,扩大力量。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术病死。他的军队大多归顺了占据皖城(今安徽潜山)的庐江太守刘勋。孙策害怕刘勋成为第二个袁术,决定设计消灭他。于是,他故意劝诱刘勋袭击海昏上缭的山越,然后乘虚而入,与周瑜分率二万余人偷袭皖城。轻取皖城后,周瑜随从孙策在寻阳和沙羡,分别打败回师救皖的刘勋以及赶来救授的黄祖。经过几次大仗,孙策俘获对方部曲士兵三万余人,战船七千余艘,实力大增。通过这次向西用兵,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今江西吉水西北)一带也尽归江东所有。战争结束后,周瑜以中护军、领江夏太守的职务(孙策授予周瑜这一职务是在取皖城之前)镇守巴丘(今湖南岳阳),防范占据荆州(今湖南、湖北)的刘表东侵。
中流抵柱 力主抗曹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孙策被杀,其弟孙权继位。当时江东的孙氏政权只是初具规模,并不巩固:外有强敌曹操、刘表;境内的一些纵深之地还有很多小股的割据势力,统治营垒中不少人左瞻右顾,“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形势紧迫,人心惶惶。这种局面直到周瑜率领大军从巴丘赶来才有改观。周瑜和张昭主动把一些琐碎的行政事物分管起来,全力支持和辅佐孙权,迅速安定了江东的局势。周瑜亲自出面挽留准备北行的鲁肃,把这位一直没有得到孙策重用的政治人才推荐给孙权。后来,鲁肃成了江东政治舞台上极为活跃的政治家。 官渡之战后,北方地区的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兵多地广的袁绍被曹操打败后病死,两个儿子相互攻杀,力量削弱。曹操兵威大盛,实力日增,开始雄踞中原。曹操为试探江东的虚实,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派人下书要孙权送人质给他。孙权召集臣下商讨解决办法。面对曹操的讹诈,许多人犹豫不决。周瑜坚决反对向曹操屈服。他认为,江东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兵精粮多,具备割据条件,完全不应该向曹操低头。送去人质反而会陷入被动,受到曹操的钳制。周瑜的意见得到了孙权母子的一致赞同。孙权的母亲还嘱咐儿子要像对待兄长一样的尊重周瑜。
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开始,周瑜一直坐镇吴郡,为孙权出谋划策,平乱讨叛。其间,为安定内部,周瑜曾多次带兵镇压山越的反抗。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周瑜亲自督讨麻、保二屯的少数民族。这次战争十分残酷,周瑜将俘获的部落首领一律枭首示众,同时还把一万多人强徙到江东政权的腹心地区。
留吴期间,周瑜曾多次奉命进攻刘表。孙权与刘表誓不两立,一是因刘表占据的荆州与扬州毗邻,属于江东政权向西开拓的对象;二是因孙权的父亲孙坚死在刘表的部将黄祖手里,双方有世仇。孙权继承孙策的政策,不断地西进,其主帅常由周瑜担任。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初,周瑜向孙权举荐刘表的降将甘宁。孙权接受甘宁的建议,亲自统兵进攻屯军夏口(今湖北汉口)的黄祖。周瑜被委派为前部大部督。两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水战,江东军队终于攻陷夏口,杀死黄祖。消灭黄祖,为孙权夺取荆州扫清了道路。
这一时期,北方的曹操已经彻底消灭了袁氏的残余力量,并打败了三郡乌桓。他把被乌桓俘获的汉人十余万户和幽州、并州的乌桓三万余落迁入塞内,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雄心勃勃,企图乘胜南进完成统一的大业。这年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进攻刘表,准备夺取荆州。曹军未到,刘表先期病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刘琮投降,事先没有通知住在樊城的刘备。刘备寡不敌众,不敢迎战,只好一路南退,狼狈地逃到夏口。 曹军南下荆州,给江东政权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曹操得到荆州的大批水师战船,又据有粮食武器储备丰足的江陵(今湖北江陵),更使江东朝廷上下十分不安。九月,孙权亲临荆州前线。刘备的谋臣诸葛亮也赶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